《文物修復與研究》創刊于1995年,發行周期:年刊,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文化的遺存物如璀璨星辰,是歷代先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珍貴遺產。而這本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大型年刊,恰似一座屹立于學術之林的燈塔,為守護這些文明火種照亮前行的道路。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化內涵和科技水平。每一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們歷經歲月的洗禮,或殘缺不全,或傷痕累累。文物修復,便是賦予這些古老遺存“重生”機會的神奇技藝。修復者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深厚的學識和對歷史的敬畏之心,讓文物重煥光彩。它為這些修復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年刊中收錄的眾多修復案例,詳細記錄了從文物病害診斷、修復方案制定到具體修復操作的全過程。修復者們分享著他們在面對不同材質、不同病害文物時的經驗與智慧,為同行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除了修復實踐,文物研究也是雜志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文物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年刊中的研究文章涵蓋了歷史、考古、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從微觀的文物材質分析到宏觀的歷史文化背景研究,全方位地解讀文物所蘊含的豐富信息。例如,對古代陶瓷的研究,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的制瓷工藝和技術水平,還能通過瓷器的紋飾、造型等特征,推斷出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審美趨勢。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里10號,郵編:100125。
1.內容:立意新穎,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證嚴密,語言精煉,資料可靠,能及時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為歡迎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的稿件和專家稿件。
2.格式必備與順序:標題、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或參考文獻。篇幅以2200-8800字為宜。2200字左右為1個版面。
3.請在來稿末尾附上作者詳細通訊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區、街道名稱、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務必準確。論文有圖表
的,請保證圖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對應。
4.本刊實行無紙化辦公,來稿一律通過電子郵件(WORD文檔附件)或QQ發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來稿必復,來稿不退,10日未見通知可自行處理。
5.本刊來稿直接由編輯人員審閱,疑難重點稿件送交相關專家審閱,本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客觀”的審稿原則,實行“三審三校”制度。
6.來稿一經采用,雜志社將發出《用稿通知單》,出刊迅速,刊物精美,稿件確認刊載后,贈送當期雜志1冊。
西夏銀洗除銹保護王艷玲;
青銅器傳統修復技術探討雷磊;
青銅器修復刻花工藝倪炎;姚啟東;
西周饕餮紋提梁壺的修復郭弘;
兩柄戰國青銅劍的保護修復莫澤;
蟠螭紋青銅鼎的修復保護王雪梅;
戰國四山紋銅鏡的保護和修復魯茜;
銀飾類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寧健榮;
青銅器粉狀銹的預防和控制李昱均;
春秋青銅鏤空龍耳罍的修復孫向陽;
一批古銅鏡保護修復及體會崔麗娟;
淺談青銅器修復做舊及顏料葉琳;
淺談戰國銅壺的修復康濤;李想;方盾;
三峽出土漢代鐵熏爐的保護修復呂國瓊;
薄壁殘缺青銅器的補全工藝研究劉彥琪;
淺談中國古代銅鏡的保護與修復李彥平;
青銅器修復整形中鋸解法之我見王赴朝;
葉家山出土青銅文物保護修復理念李玲;
春秋蟠螭紋銅鼎的修復研究孫海巖;陳金龍;
東周時期蟠螭紋銅鼎的修復保護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