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孝文化知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屹立于世。其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家孝文化,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贍養父母、揚名顯身、承志立身、敬親”等核心理念蘊涵著豐裕的民族精神,固結著別樣的民族氣質。千百年來,它在塑造中華兒女向上向善的積極品質,維系家庭的和睦友愛,展示活躍向前的社會風貌,以及保障社會的安定有序等方面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儒家優秀孝文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1研究方法
1.1文獻分析法
筆者利用CNKI、萬方、維普、PubMad網絡數據庫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期刊、書籍資料,挖掘儒家優秀孝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價值。1.2問卷調查法筆者從高校大學生因素、社會因素等角度設計調查問卷,面向包頭市的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儒家優秀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分析原因并提供對策。
2儒家優秀孝文化在包頭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2.1包頭市高校大學生的孝德現狀及問題分析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教學思想十分豐富和系統,集中體現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主要包括尊師愛生、德育為先、培養學習樂趣、因材施教、啟發教育、學以致用六個方面。
關鍵詞:孔子;《論語》;教育教學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面對春秋末期社會劇變的情境,面對禮壞樂崩社會文化秩序的解體,他興辦私學,周游列國,教育學生以“仁”為基點,“仁”者愛人,孝悌是根本,強調人的個體品德修養,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達至整個社會共同體,重建春秋的思想、社會文化的新秩序,恢復當時社會之禮,使天下無道變為天下有道。
1尊師愛生
孔子興辦私學,不論富貴、貧賤,廣招弟子,平等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學生成長。孔子師生關系和諧融洽,他的學生顏回評價他“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孔子對于顏回也給予了“仁”和“賢”的最高評價,從孔子與顏回的師生情,可見大教育家孔子的偉大人格魅力,可見孔子教育學生注重“仁”德教育。“仁”德是孔子思想核心,是孔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理想君子人格,是為人的最高境界。時過今日,人們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美好品德的初衷沒有變。
2德育為先
孔子的教學內容包括“文、行、忠、信”四項,文是文化知識,行、忠、信三項都是仁德修養,行是實踐,忠是盡職盡責,信是誠信,可見孔子以德為依據,重視德育教育。孔子教育弟子以仁德教育為先。“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篇》)。孔子以親子之愛為起點的孝與悌當做“仁”的根本,由家庭情感團契推及大眾,泛愛眾,以此“克己而復禮”,協調社會的倫理秩序,以便更好維護“禮”,以仁愛思想為標準來提高個人道德修養,親近有仁德的人,要求弟子努力成為修己安人、志于道的君子。教育遵循教育育人規律,要以仁德為先,要先教育學生明白事理,學會做人,再去學習文化知識。然而,現實教育大多都是直接從學習文化知識入手,而且只重視文化知識,這種強行管教的做法,沒有遵循德育在先原則,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使人的教育成了一大難題。生活中暴力犯罪等惡劣行為的頻發以及年齡的下降趨勢,讓整個社會震驚,確實應該引起人們思考。
一、依據學科特征對課程進行教學定位
招貼設計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主干課程,學生主要學習和研究招貼設計的基本理論和表現方法,從而認識到現代招貼設計在具有傳播實用價值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該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知識結構的合理性,通過招貼設計理論學習、優秀作品評析、課題設計訓練,使學生掌握招貼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其能獨立進行富有創意的招貼設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大量學時講授廣告發展史、廣告策略、市場需求、廣告媒介等,導致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很難真正掌握該課程的核心內容。
二、結合培養方案對授課內容進行科學劃分
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來看,培養方案是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基礎,是實施專業教育的關鍵。這就需要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作為對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為了使招貼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適應社會要求,教師應精簡課程內容,為學生的創造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計劃提出改革的要素。
1.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劃分
以往招貼設計教學內容將理論教學部分與實踐教學部分劃分得過于嚴格。如,課程分四周進行,教師會安排前兩周在教室里將課程的理論內容講完,后兩周進實驗室做設計實驗。這導致學生理論和實踐分離,在具體的實踐中不能掌握設計的核心要領。筆者的做法是將理論部分的基礎內容放在第一周講解,第二周至第四周定位為課程的實踐部分,學生在實驗室進行招貼設計作品創作。這期間,教師再將理論部分中關于招貼設計的構成元素、構圖、創意、表現方法等內容融匯到學生實踐創作的過程中。從學生設計作品可以明顯看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收到了實際效果。
2.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首先,從文化導入的內容來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的文化導入應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切實貼近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或熟悉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文化的探討中來,從而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另外,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主要是英美文化,但是有些文化知識離學生本身的知識和經驗相距甚遠,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應該在文化導入中加強中國文化的導入,或將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相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從文化導入的方式來看,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獨立探索、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因此,文化導入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展示出來,更好的方法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框架,讓學生自己能主動地去查詢資料,對文化知識及相關背景進行積極的思考或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主動地構建意義,成為學生自己知識庫的一部分。當然,在安排學生的學習任務之前,教師需提供相關“支架”,通過一定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這也就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都是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的,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為例,探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結合教學內容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原則來導入文化。
2《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導入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國內出版和發行了不少大學英語教材。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鄭樹堂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自2002年沿用至今,在很多院校得到了廣泛采用。《新視野》教材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教材中的文章體裁多樣,風格各異,涉及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科技、體育、風俗人情等各方面。文章難度從第一冊到第四冊由淺入深,詞匯量不斷增加,難度也逐級加大;每一冊中的詞匯復現率較高,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詞匯的用法。同時,《讀寫教程》與《聽說教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一點與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相符。從課文所承載的文化的角度來看,《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的課文文化內容豐富,由于是以題材為中心組織單元,因此便于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中更好地引入某個主題的文化。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來自美國,更多呈現的是美國文化,缺失了其他英語國家及亞洲國家的文化,這也是在課堂的文化導入教學中需要補充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啟發我們,課堂中信息的輸入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框架為基礎,也就意味著在進行文化導入時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文化輸入應與學生息息相關。以《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課文為例,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親子關系,牽涉到親子關系的中西方文化有不少,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如果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那么在做文化導入時,首先,可以從學生談論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入手,然后再引入在親子關系上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其次,從導入的方式上來說,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親子關系的異同,并得出自己的體會;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中國文化中的“孝”道,西方文化親子教育中對獨立性的培養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文化,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有一個反思,促進他們在人格方面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更好地運用英文來表達自我,從而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再比如《新視野》第二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有關姓名的,教師在導入文化時,可以從學生自身的名字入手,引起學生探討的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了解與中西方國家的姓名有關的文化知識,以及中西方取名的差異所折射出的中西方價值觀。再例如《新視野》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課文“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可以讓學生先探討他們眼中的美國是怎樣的,一說起美國會想起哪些標志性的東西,這樣就把與文化有關的東西與學生自身所了解的內容相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中西方文化的標志性東西進行對比,才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是在積極主動地構建意義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對于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導入的內容和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真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的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課堂中以這樣的方式導入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建構主義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起到一個指導作用,在課堂中仍然需要根據學校及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導入的內容和方式,并且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完善。
作者:徐瓊 劉海清 單位:湖南警察學院
摘要:現在所說的孝道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學校層面,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孝道教育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本文從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現狀入手,分析孝道缺失的家庭原因,并針對原因提出在家庭教育中進行孝道教育的對策。在家庭教育中加強孝道教育不僅對家庭的和睦幸福有重要影響,而且對社會養老問題和社會和諧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歸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現狀
孝道即以“孝”為做人之“道”,是人們行孝的原則。《孝經》里面有句話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2]。古代孝道強調居則事其敬,就是要順從聽命于父母。在現代社會,子女的個人獨立性增強,不易接受傳統的規范,因此,傳統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被淘汰。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現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是子女對父母的道德義務,是老年人享受天倫之樂的倫理保障,更是現代家庭中調節上下輩關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規范,因而現代孝道是對傳統孝道的揚棄和超越。黃堅厚指出現代生活孝的內涵包括:愛護自己,使父母無憂,不辱其親,尊敬父母,向父母進諫和奉養父母六項[3]。楊國樞認為孝的核心和基礎內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贍養、順從和悅親等內容[4]。筆者結合前人總結得出現代“孝道”應包含尊敬父母、贍養父母、精神上愉悅父母。所以,本文所說的孝道教育是從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場所,應該首先擔負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責任。然而,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孝道缺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2007年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的數據顯示,僅有5.2%的被調查者“主動照料過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調查者經常“幫父母做家務”,24.8%的被調查者經常“關心父母身體健康”[5]。很多現代子女缺少對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關愛,可想而知,對父母精神上的關懷和寬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視。很多子女膚淺地認為孝道就是贍養父母,等父母老了給錢養老就是孝,生活中卻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對親情和愛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他們對孝道沒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孝道教育。子女對父母良苦用心的培養感覺到理所當然,并用學習成績向父母提出相應的物質交換,而父母也沒有拒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支持這種行為,覺得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對父母的一種報答。也有子女對缺乏文化知識的父母產生歧視的心理和抗拒行為,埋怨父母不能給自己良好的生活條件,不顧家庭經濟狀況與同學進行攀比,而父母卻對此覺得愧對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種種現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孝道教育現狀令人擔憂。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長重分數教育,生活上驕縱子女。
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一從學校放學,問的往往是“今天有沒有考試啊?考了多少分啊?”等類似問題,而很少關注孩子學習以外的學校生活狀況。父母對子女過分教育或期待過高,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繼續學習,減少了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時間,自然也縮短了家庭教育的時間。父母往往以物質鼓勵孩子在學校取得的好成績,甚至有家長在孩子取得高分時不惜代價給孩子買貴重禮物以表獎勵。這種物質交換的行為不但無法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反而覺得自己獲得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造成孩子對親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結構的家庭中,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生活上極度關注和溺愛孩子,恨不得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導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無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言語上對家人惡語相加,觀念上認為家人的付出理所應當。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無法理解父母深刻的愛,不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沒有家庭責任感,孝道觀念在家長的溺愛中消失殆盡。因而,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