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科技研究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的農業科技思想是在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強烈的國內要求中提出的,文章通過梳理關于農業科技的重要論述,不僅明確了農業科技思想包括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借助農業科技提高農業“三率”,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加強對農業技術的創新與利用,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的發展;協助建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確保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農業;農業科技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問題在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第一件大事。中國有13億人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保障了中國13億人民的糧食安全,才有可能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1]反復強調要通過農業科技提高土地的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的生產率,強調農業科技對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我們要善于利用農業科技。
一、農業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到:“一個像其祖輩那樣耕作的人,無論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勞動,也無法生產出大量食物。一個得到并精通運用有關土壤、植物、動物和機械的科學知識的農民,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產出豐富的食物。”[2]原因是“像祖輩那樣耕作的人”所采用的是一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習慣依靠農業的基本生產要素投入來達到獲取產出的目的。而一個精通農業科學知識的人,把技術作為一個新的生產要素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不僅起到了節省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產出。根據分析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特點,我們越來越發現農業科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根本途徑。2013年11月28日,在對農業工作進行考察時提出:“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1]充分認識到了科技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強調要建立各種農業科技創新支持基金,加大對基礎性、前沿性的農業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他提出:“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1]強調了農業科技創新對當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2014年中央在農業一號文件中進一步提出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技術集成推廣力度”[3]。強調現階段需要更加重視農業科技的作用,依靠農業科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二)借助農業科技提高農業“三率”,“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一、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
農業技術創新作為社會技術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研發和推廣兩個過程,其終極目標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過程。但由于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資源稟賦、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歷史條件等的巨大差異,各國農業技術創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術創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和農業科研力量的薄弱,農業技術引進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并不多,農業增長科技貢獻率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5%~4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率則高達70%~80%[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國家主導的農業科技研究和開發推廣戰略,先后實施了諸如星火計劃、豐收計劃、菜籃子工程、溫飽工程、種子工程、科技入戶工程等多種計劃,推動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也逐漸提高,如2005年農業科技貢獻率為48%,與2000年的43%相比,凈增長5%[4]。農業中除個別產業外,絕大多數產業的科技貢獻率都有較快的增長。另一方面,從科研成果來看,我國農業科研工作者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以中國農科院為例,在“十五”期間,全院獲獎成果近500項;發表科技論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錄514篇),專著535部,專利220項。其它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顯著,2001年細胞克隆羊在陜西成功產子、2005年中國第一例克隆豬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術和超級常規稻育種技術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國農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的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績突出,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研發和推廣兩方面來加以論述:
(一)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科技研發經費投入不足
我國農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投資強度偏低。2003年,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投資占GDP的比重僅為0•49%,還不到世界糧農組織規定標準(1%)的一半。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投資強度(農業科技科技與農業GDP的比重)明顯偏低。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除反映在農業科技投資強度偏低之外,還反映在農業科研機構的人均科研經費上。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統計,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機構提供的農業科研經費每年約21億美元,私人資助的資金也高達21億美元左右,大約與公共科研開支持平。美國農業科研人員人均年科研經費超過10萬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人均課題費僅為0•61~0•97萬元。近年來人均課題經費雖有所提高,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6]。
摘要:關于農業科技服務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主要闡述了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科技服務人員、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的研究現狀。
關鍵詞:農業科技服務;研究;信息化農業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但農業科技要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需要農業科技服務的介入,關于農業科技服務的研究關系著農業的快速與可持續發展,一直是國內研究的重點。本文對我國農業科技服務的研究現狀做以介紹。
1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我國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也稱之為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行政性色彩濃厚。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由政府的農業部門、服務現代農業生產的各行會組織、企業等組成,是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的綜合的現代農業科技服務系統。目前,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行研究。杜華章(2010)運用SWOT分析方法,分別對江蘇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內在優、劣勢和外在機遇、挑戰及其SWOT戰略組合進行分析。提出了創新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多元化發展、創新農業科技多樣化服務方式、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建立與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相配套的政策保障環境等對策措施[1]。胡中應、胡浩(2014)又對社會資本對農業科技服務效率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農戶社會資本對農業科技服務效率有顯著影響,社會資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有效需求,也能刺激農業科技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達到供需雙方的均衡狀態,實現經濟效率。因此,需要理順溝通渠道加強聯系、成立合作組織增進信任、加大財政補貼促進共贏,最終提升農業科技服務的效率[2]。此外,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等新興農業科技服務主體與農業科技服務專門化的研究逐漸增多,成為研究熱點。
2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服務
早在20世紀我國學者便開始研究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服務,研究內容主要關于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推廣經驗,目的在于在總結我國農業科技服務存在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將發達國家先進做法本土化,從而研究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李曉明、李家儀(1993)通過比較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與各國農業發展,認為將市場機制引入農技推廣體系,力爭建立一個適合我國特點的,能夠經受市場競爭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3]。張朝華(2010)研究發現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服務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廣服務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具有較為完善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高度重視農業教育與農業科技推廣[4]。李慶堂(2014)通過分析法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模式,提出我國農業科技服務應明確分工,高效落實;科研、教學與推廣有機結合;充分借助企業與其他民間機構的力量;充分利用現代化推廣手段;積極培訓高素質的推廣人才隊伍[5]。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加強,近些年關于國外農業科技服務的研究逐漸增多,研究效果明顯,也是今后學者的研究重要內容之一。
[摘要]隨著兩岸農業科技交流的不斷深入,也對閩臺農業科技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資料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針對閩臺農業科技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如何有效推動閩臺農業科技合作提出相應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閩臺農業;科技;策略
福建和臺灣兩地的農業發展互補性較強,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必要性,而且前景發展廣闊。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地開展閩臺農業科技合作,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僅對促進福建省現代農業提效,推進福建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轉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促進兩岸融合,實現互補共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閩臺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潛力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實現閩臺農業科技的多渠道合作,有效促進兩地農業現代化提效和共同繁榮發展的策略有哪些?這是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
1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現狀分析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結構和作物生長節律等基本相同,這為閩臺農業科技合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現在,福建對臺農業交流已從簡單貿易走向高新技術合作,實現雙方互利共贏,閩臺農業科技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1.1特色產業對接縱深發展
福建與臺灣兩地在水果、水產、蔬菜、食用菌、禽畜、茶葉、花卉等特色農業產業的深度對接,促進閩臺農業在資金、技術、良種、設備、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實現福建當地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僅以漳州為例:2017年,漳州市已累計引進臺灣農業良種1700多種,其中大面積推廣的有200多種,推廣面積150多萬畝;引進臺灣各種先進農業加工設備15000多臺(套)、農業種養加工技術1000多項,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促進種養業由原來傳統、低效益的經營方式,逐步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的集約化模式轉化。如鮑魚工廠化養成技術、白背毛木耳“墻體式”栽培技術、麻竹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果蔬產期調節技術,以及無土栽培、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農產品加工技術也由原來的烘曬、腌制、罐頭、凍結等提高到流態單體速凍、膨化和低溫真空脫水等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食品加工工藝。
摘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創新和完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首先應充分發揮傳播學理論的積極作用,同時要不斷構建高水平人才隊伍及先進而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關鍵詞:農業科技傳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科學技術為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推動力。要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增收增效"促進,三農-發展,就必須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對農村及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30%~40%,與發達國家的65%~85%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科技傳播是關鍵因素。
1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
(1)有效應用率低且呈地區性失衡。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矛盾突出,雖然農業科技成果產量較多,但應用于現實生產并獲經濟效益的成果屈指可數,主要是因農業科技成果在整體結構分布方面欠缺合理性,在生產前后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農業科技成果存在地區性不平衡現象,東部區域農業科技成果數量較多但低水平重復問題嚴重,而西部區域成果數量少,無法為農業改造工作提供有利技術支持。
(2)缺乏科學而完善的溝通傳遞機制。我國農業從業者非常多,且大多文化水平較低,農業科技成果必須要通過相應的形式走出實驗室,投入到生產實踐中,方便廣大群眾了解。在此過程中,文字形式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小,而多媒體形式則能夠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有利于促進成果提供者和生產者交流以及深入溝通。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持有者"傳播者及接受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缺乏溝通傳遞機制,容易導致部分農業科技成果無法順利應用至實踐環節,沒有形成與農業生產相適應的成果應用形式。
(3)傳播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部分農業科技傳播和推廣者長時間在較為閉塞的基層環境工作,其知識結構相對陳舊,掌握科技信息較少,大多數推廣人員受教育水平低。有數據表明,至2007年,編制范圍內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中僅有45%左右的人員屬大專以上學歷,非專業人員占據的比例大于2/3。目前,很多農業推廣人員在專業素質及專業技能方面有待提高,無法做到快速捕捉農業科技價值,且他們對于農業新型技術以及新型產業等沒有形成良好的知識敏感度,不利于順利開展農業科技傳播工作,影響推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