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國際稅收制度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國際稅收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通過分析我國在國際稅收競爭中的不利因素、制度缺陷,提出我國應對國際稅收競爭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稅收;新形勢;策略
1我國在國際稅收競爭中存在的問題
1.1經濟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經濟增速明顯,但也隨之暴露出了諸多問題。相對于一些發達經濟體,我國整體經濟發展處于不均衡狀態。另外,相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言,我國政府對于市場的干預較多,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1]。我國是制造業大國,FDI流入的主要行業也是制造業。外資流入雖然擴大了我國商品的進出口總額,但同時也增加了對外資的依賴。然而我國企業的技術工藝還未能達到高水平,一旦外資大量撤離,將給我國的經濟運行帶來巨大風險。
1.2我國稅收制度存在缺陷,降低了國際稅收競爭力
就我國現行稅收制度而言,標準稅率較高,出口退稅不徹底。在全球減稅浪潮背景下,我國企業產品尤其是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各國為維護本國稅基,國際間稅收的協調與合作逐漸加強,這使得我國現有的稅收制度和政策面臨著新的挑戰。
摘要:國際稅收抵免法在我國應用仍存在很多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國境外投資,同時提高了征納成本。分析了我國國際稅收抵免法的應用現狀,提出了優化我國國際稅收抵免法的建議,探討了國際稅收抵免法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國際稅收抵免;稅收;所得稅
在現代稅收制度中,國際稅收抵免法是防止國家之間雙重征稅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暴發后,我國政府對企業所得稅的具體內容以及體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所得稅體系比較完善,但與“走出去”戰略有關的稅法內容還不成熟,不僅給我國鼓勵境外投資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使企業境外經濟活動受到了影響[1-3]。我國要改變國際稅收抵免規則,不斷優化稅收抵免法,提高稅收協定簽訂的步伐。通過采用稅收饒讓抵免條款,使境外企業投資者真正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境外與境內企業的競爭力,激勵更多優秀的海外投資者投資,推進“走出去”戰略順利實施,使我國經濟發展更加順利和穩定。有關部門需要對目前境外投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抵免法進行優化,提高稅收協定簽訂的步伐,采用稅收饒讓抵免條款,從而讓境外投資者能夠真正享受到優惠政策,推動我國境內企業更好地實現“走出去”。在國際稅收抵免法發展中,可以結合國際慣例,有效利用資源對所得稅抵免制度進行完善,適應跨國投資的發展趨勢,加強消極所得稅管理,使各國國際稅收制度趨于一致。
1應用現狀
1.1境外稅收抵免政策越來越完善
2008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合并了之前的兩套稅法,明確了境內企業對外投資國際稅收政策體系,借鑒和參照慣例,引入了居民與非居民概念,并采用了國際稅收管轄權原則;將資本輸出中性作為基本原則,在減除國際重復征稅過程繼續采用了抵免法,將間接抵免法作為減除經濟性國際重復征稅的主要方法之一;結合國際慣例,將受控外國企業管理規則引入進來,建立并完善了納稅制度。2010年,我國頒布《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操作指南》,就抵免程序等進行了規范[4]。
1.2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合作與國家稅收協定
摘要:本文通過對稅收籌劃基本理論的介紹,全面分析影響稅收的制約因素,通過對制度因素、會計因素、法律因素、政策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分析,為稅收稅負彈性、稅負優惠、稅負差異等方面提供依據,以期對工程承包企業國際項目稅務管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項目;稅務管理;制約因素
稅收籌劃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及稅收法規,符合稅收政策法規的導向,在生產經營和投資理財活動之前,使納稅人的稅收利益最大化,實現稅負最輕、利潤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必須結合制約因素進行綜合評估,方可提高促進國際項目稅務管理水平。
1稅收籌劃概述
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合法的、事先安排與籌劃,降低稅負,實現納稅人利益的最大化。稅收籌劃受到國家法律保護,是一種合法行為,且符合稅收政策導向,對經濟發展存在積極作用。與節稅相比,稅收籌劃的目標不僅局限于狹隘的少繳納稅款,而是追求納稅的最優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更好地服務于企業。
2國際稅收籌劃成因及特點
2.1國際稅收籌劃成因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給我國及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帶來了很多新的契機,而在發展的同時也有許多新生問題出現,這些問題中稅收占很大比重。稅收征管合作論壇上提出的“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對于實現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促進“走出去”企業對外投資與加強國際貿易合作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稅收征管體制的提出、稅收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稅收征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完善建議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稅收征管合作機制;情報交換;反避稅;爭端解決機制
一、稅收征管合作機制的提出
自2013年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一帶一路”倡議后,國內許多企業紛紛到沿線國家或地區進行對外投資和工程承包等活動,以此拉動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正一步步深入推進,稅收不斷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加強國際貿易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9年4月18日第一屆“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論壇在我國浙江烏鎮召開,此論壇以“加強稅收合作,改善營商環境”為主題,成立了“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加強稅收的合作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跨境貿易和投資壁壘的消除、國際經濟的進一步合作以及稅收政策的深度溝通具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是為了促進“一帶一路”合作方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以及經濟增長而設立的非營利性官方合作機制,它是對現行多邊稅收合作機制和國際稅收體系的有益補充。該機制以“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和稅收征管合作論壇為支柱,為積極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助力。
二、稅收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
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但是由于沿線國家的稅收制度各有不同,在投資與經濟往來的過程中免不了會產生稅收方面的風險和爭議,或者企業通過稅收協定存在的漏洞進行國際避稅,因此加強稅收征管合作,通過稅收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尤為重要。
(一)減少稅收風險,提高區域合作
摘要:稅收制度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安排,在統籌疫情應對和中長期體制改革中影響深遠。圍繞優化稅制結構,完善直接稅制度,健全地方稅體系,提高稅收征管水平,深度參與國際稅收協調,加快構建現代稅收制度,對推動適應新形勢要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現代稅收制度;宏觀調控;高質量發展
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風險挑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如何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重大問題。稅收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稅收制度在疫情應對和制度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我國現行稅制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不足,探索構建現代稅收制度的路徑,對推動新形勢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我國現行稅制的基本特點
我國現行稅制是以間接稅為主的復合稅制,具有以下基本特點:一是間接稅是稅收的主要來源。從稅制結構看,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共包含18個稅種,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其中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車船稅和船舶噸稅屬于直接稅,增值稅、消費稅等其他13個稅種屬于間接稅。以2019年的數據看,我國直接稅收入占比為33.8%,間接稅收入占比為66.2%,直接稅與間接稅收入的比重約為1∶2。二是企業是稅收的主要繳納者。從納稅主體看,以間接稅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稅制決定了我國企業雖然不是大部分稅費的負擔者,卻是實際的繳納者。目前,我國直接面向個人征收的稅種只有個人所得稅和車輛購置稅,2019年上述兩項稅收在全部稅收收入當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0%,企業端納稅總額在全部稅收收入中的占比超過90%。三是央地共享稅是地方財力的主要支撐。從收入歸屬看,按照我國現行的稅種劃分方式,分為中央稅、央地共享稅和地方稅。中央稅包括消費稅、車輛購置稅、關稅和船舶噸稅等4個稅種,央地共享稅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其他稅種為地方稅。2019年,央地共享稅收入中地方收入部分占全部地方稅收收入的66.2%。四是征稅對象存在一定重復。從稅種品類看,針對土地征收的稅種涉及有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契稅等4項,其中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都是對使用土地資源征稅,與資源稅以及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征收有類似之處。黨的對我國稅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截至目前,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資源稅和環境保護稅在內的六大稅種改革取得了關鍵性進展。但總體來看,我國現行稅制下的稅負分布還存在一定的失衡,稅負向企業端集中、征收向生產和流通環節集中、收入向央地共享稅種集中、地方稅向土地資源集中等。這種失衡將對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形成掣肘。
二、現行稅制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約
(一)對微觀主體活力激發不足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其中民營和小微企業作用不容忽視,他們貢獻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以及80%以上的就業(1)。疫情沖擊下,一些企業停工停產,民營和小微企業由于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出現虧損倒閉現象。疫情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多項稅收減免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困難企業壓力。但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決定了我國企業仍是稅收的主要繳納者,企業稅負感較重,2019年,我國企業端納稅總額在全部稅收收入中的占比超過90%,而OECD國家僅為55%,美國聯邦政府稅收收入中企業繳納部分占比不足20%(2),這不利于微觀主體市場信心恢復和活力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