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古代法律文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中國法制史介紹了幾千年的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變化過程,是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學習并掌握的基本課程。本文從當前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出發,探討了將傳統文學作品運用到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的途徑及優勢。通過傳統文學作品有效融入到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質量、效果快速提高,并為法制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困境;傳統文學作品;優勢
中國法制史教材大多通過引用大量文獻證實幾千年來中國存在的具體法律制度。但由于法律制度的知識點脫離當前語境、教師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認清當前法制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基于此,作者在課堂教學中將傳統文學作品融入到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中,從而達到深化知識點,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法對于高校法制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法學專業的每一位學生來說,學好中國法制史有助于系統理解我國法律文化的發展演變,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法律制度。課堂思維訓練的培養也有助于部門法的學習、理解,在司法實踐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目前大多學生不愿學習法制史,導致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面臨困境,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對中國法制史課程的認識存在誤區
中國法制史是一門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基礎課程,但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在實際應用中甚少,因此在課程開展中根本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原因[1]:第一,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的思想文化及生產技術均遠遠落后西方國家,為了改變我國的落后狀態,曾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包括法律制度。大多學者一味重視學習西方法律文化,而本國傳統法律卻被束之高閣,無人深入研究,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傳統的法律制度都是糟粕,不值得學習。第二,中國法制史課程內容是典型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內容相差太大,導致學生認為該課程缺乏實踐性指導,就算學好它對今后的升學及工作也沒有任何幫助。另外,現在的司法考試中法制史課程所占的分值非常少;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職業考試內容與法制史課程幾乎也沒什么聯系,這些實際情況更讓學生證實了自己的想法,無視學好該課程的價值,認識上的誤區使學生從思想上就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課程思政建設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政課建設不僅是傳統的政治思想教育,更要求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全面體現思政元素,特別是在專業課學習中發揮育人合力,課程育人,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讓學生在學習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認知、塑造人格,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環境科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傳統的教學要講授復雜繁多的定理、公式、理論、模型等。但是,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探索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因此,教師可以采取不同形式、不同途徑、不同教學技巧,在講授專業理論過程中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教授《流域水質模型與模擬》《水資源評價與規劃》等課程時,教師力求把環境科學教育與我國優秀的哲學思想、生態文明理念納入教材,通過教學引導、思想交流、討論互動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遵紀守法,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進行傳統哲學思想教育。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精華。
在思政教育中,有必要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講授我國歷史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完善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哲學素養。我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周易》中也有“天地之大德曰生”論述。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派的哲學思想中都有人地和諧的理念。例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張載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人與萬物平等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環境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講解我國古代哲學思想,讓學生了解古代先哲的智慧,體會民族文化的先進性,讓他們認識到,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要關照自然,做到人地和諧共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做到節約水資源、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
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說,近年來,我國已經在生態文明認識和治理上有許多進展,“十三五”時期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特別是在生態文明教育上,第一點是初步實現了以課程為載體的多學科集成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第二點是形成了全國高校生態文明聯盟,并在這基礎上開展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對生態文明雖有認同度,但缺乏踐行度和具有較強的政府依賴;第三點是推進了生態文明教育與實踐的結合。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在環境科學教學中,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生態文明理論的發展歷程、我國環境現狀深層次問題,深入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意義,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精神實質,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行動,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為實現美麗中國夢而努力。
進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是思政教育的內容之一。在環境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環境保護法律、水資源保護等相關法律學習,增強學生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提高其法治思維。環境保護法律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環境科學中有很多內容涉及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如《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更要讓學生知道,我國環境保護“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基本原則,了解破壞環境、污染環境要受到法律制裁,從而形成遵紀守法的法律意識。大學生作為基本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
總之,在環境科學專業教學中,筆者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政教育,達到“和風細雨潤無聲,生態文明進心中”的效果,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力求更好、更多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李春暉 毛建素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傳統道德不僅在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當代社會也意義重大。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接班人,傳統道德對當代大學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樣的對大學生法律意識也具有獨特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道德;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中傳統道德是當代中國政治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依據,它為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在當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背景下,傳統道德對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規范教育和法制文化教育改革也具有現實價值。
一、中國傳統道德以及大學生法律意識概述
尊禮重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在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傳統道德包含了善、誠、義、公、孝、忠等內容,主要以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其中還包括了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內。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等各家倫理思想以及佛家所說的心性之間相互影響,互相吸收,進而形成了最具中國特色的倫理道德傳統[1]。我國傳統文化深刻的影響和支配著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傳統文化對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人與人的交往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傳統道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道德文化的不斷發揚和傳承,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中國各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在新時期對法律現象的認識、評價和解釋,以及大學生的法律心理、法律態度以及法律觀念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最終決定了他們在相關法律和社會層面上的心態和行為。
二、中國傳統道德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關系
中國傳統道德與法律意識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我國傳統道德文化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里,形成了民族共同的心理,形成了歷史性的并具有傳承性的傳統道德文化。當代大學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對于傳統道德文化的學習、傳承以及發揚,有利于引導他們的法律意識更好的形成以及強化。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傳統道德也有優劣好壞之分,良好的中國傳統道德對于大學生系統地形成法律意識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不良的中國傳統道德則會有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甚至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具有不利的影響[2]。因此,在對大學生通過傳統道德進行法律意識培養的同時,要注重對傳統道德進行篩選,根據大學生自身情況,因材施教,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一、畢業論文選題分化現狀及特點
畢業論文選題是寫好論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真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題目選得太難,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時間或材料等條件,作不下來,或者功力不夠,作成虎頭蛇尾那就不合適。所以題目的大小難易要適中,最好還有研究的興趣。如果平時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早有思考,畢業論文的選題就會“水到渠成”。但現實表明,大部分學生論文設計并不是自己考慮成熟或準備充分的。據調查,大約80%的學生是在選定指導教師后才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老師的研究方向確定自己的畢業論文方向。筆者在對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近5年879份畢業論文調查的基礎上,發現由于各方面原因,畢業論文選題出現的“分化選擇”如后表所示。由表中,我們不難看出二本院校大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在學科研究領域出現以下分化特點:
1.畢業論文設計上,學生傾向于文學研究。三大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文學)在5屆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中不低于60%(2006年69%;2007年73%;2008年69%;2009年73%;2010年60%),而語言類研究比例最高9%(2006年),最低3%(2008年)。在語言類論文的選題中,古代漢語研究的論文可謂少之又少,2008、2009年沒有學生以古代漢語研究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向。
2.傳統學科研究的比例有所調整。如現當代文學研究一直是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較佳選擇,但我們亦不難看出,從2006年的40%到2008年的20%,2009年的25%和2010年的26%,比例變化比較大。古代文學研究論文比例則從2006年的22%上升到2008年的46%。
3.畢業論文設計出現不同學科的融會貫通。許多學生選擇跨學科研究,出現文學與民俗學(如喪葬習俗、婚俗、巫術、禁忌、宗教)、旅游學(《古鎮文化資源調查保護與旅游開發》)、政治學(《特定文本的歷史價值———從〈施公案〉看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哲學(《博弈視角下的〈戰國策〉解讀》)、經濟學(《論范蠡的政治智慧與商業頭腦》)等學科整合研究。
此外,據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調查,在研究內容和價值訴求上,也出現了明顯的群體分化特征:
1.研究內容上,畢業論文由過去的純文學研究向文化研究轉變。學生比較關注當前熱門的文化現象,文藝學、文化學研究從2006年的8%上升到2010年的25%。2006年的《大眾語境下的當代相聲藝術》、《〈手機〉背后的深厚思考》,2007年的《新科技帶來的新文化———電子游戲的文化價值》、《無可比擬的心靈風景———從民族文化分析〈康定情歌〉中的跑馬山》、《現象背后的文化述微———論“超女”與同類型平民選秀節目比較》、《迷失在十字路口的流行音樂》、《濤聲依舊,滾滾西流———當今尊孔讀經現象的反思》、《四川色達藏區天葬習俗考略》、《論〈增廣賢文〉的人文價值》、《天籟之音———論劉小平詩集〈鄂西倒影〉土家族民族文化之關聯》,2009年的《傳統文化的詩意表達———淺論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意蘊》、《全梁詩中酒詩考》、《〈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解析》、《淺析加爾多斯現代小說的宗教思想》,2010年的《博弈視角下的〈戰國策〉解讀》、《特定文本的歷史價值———從〈施公案〉看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論范蠡的政治智慧與商業頭腦》等論文均體現了這一特征。
摘要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其中人文思想是其核心的文化價值,在幾千年來的積淀中,對中國人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以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形態在古建筑中的體現為切入點,開展古建筑文化特征研究。
關鍵詞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態;倫理關系;天人合一;禮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已經滲透進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人文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先進部分與核心內容。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物質性體現,其中的人文思想形態特征在我國傳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1]因此做好中國古建筑中的人文思想形態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特征,并為我國當前建筑設計提供文化支持。
一、中國古建筑中的主要人文思想形態
在中國古建筑設計中,人文思想幾乎涵蓋了形制、布局、材料、尺寸、顏色、裝飾等各個層面,而其中所要表達的人文思想形態也較為復雜。因此研究者在理論研究中將其需要表達的思想形態概括為以下幾點。
1.嚴格的社會倫理關系
倫理關系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體關系,也是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根據人文關系其主要包括了政治倫理、社會倫理以及家庭倫理三個重要組成部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