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農村醫學專業病理學教學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病理學是醫學生最基礎的必修課之一,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連接樞紐,具有特殊意義。病理學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后期臨床課程學習效果,因此對于三年全日制農村醫學專業病理學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就目前病理學教學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探索策略,希望能提高病理學教學的效果與質量,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農村醫學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
病理學課程涉及的醫學知識廣、針對性強,在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發揮著橋梁的作用,同時臨床病理的定性診斷也被看成診斷疾病的“金標準”。而病理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幫助學生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及本質,從而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醫學思維模式,為今后的基層工作中獨立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及畢業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基于此點,針對中職農村醫學專業中病理學教學改革勢在必然,對于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具有深遠意義。
1目前病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多樣化教學模式落實不到位導致效果不如意
目前,中職醫學教育不斷推出各種方式的教學模式,由于各學校提供的教學條件、師資、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實際上多數中職學校中病理學的教學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LBL模式。這使學生在課堂中都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整體的課堂呈現出一種相對冷清、肅靜的狀態。教師這種一面式課堂,無法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不用說提起學生對于病理學習的興趣[1]。這種被動的知識灌輸學習只會讓學生產生心理抵御,盲目的依賴與懶惰的思考,嚴重阻礙醫學專業所要求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培養。另外,由于病理學課程內容的繁雜與難懂,導致多數學生只應付學習課堂中的內容而忽視課外所需拓展的內容,現實中多數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難以真正理解病理學的精髓,進而影響他們后期構建良好的臨床診斷思維體系,也進一步阻礙了病理學教學發展和臨床課程的學習。
1.2培養方式失衡
現階段,部分中等醫學職業學校以執業資格證的通過率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加上多數人對中職教育水平高低僅憑借著資格證的過關率來衡量,導致中職開展了大量與資格證有關病理學教學的改革。但是國家助理醫生資格證的考試大綱中,病理學僅僅占據一小部分,且大多內容與臨床案例不相符合,若一味地按照考綱內容去改革病理學教學方向,會導致病理學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2],很難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醫學思路,也無法將病理學的整體精華傳授給學生。另外,按照考試綱領改革,會將靈活性高、自主性強的中職醫學變成傳統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僅通過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去學習病理知識,是無法滿足今后社區醫療、全科醫生所要求的自主性人才培養,也會阻礙學生醫學思維模式的建立以及后期的自我提升。
1.3教材不夠嚴謹質量有待提高
近幾年主要使用由各中職與高職病理教師參編的教材,存在編寫時間較為倉促,不夠嚴謹的現象。新教材編寫內容相對農村醫學專業針對性不強,病理學最新進展納入不足,常幾個專業共用一本相同教材,安排相同的授課課時。這對農村醫學專業學生來說,無法及時學到更實用,更實效的知識。這明顯影響后期臨床課程的理解和學習,甚至會影響到今后學生步入醫療機構后的醫療診斷水平。
1.4病理學學業評估簡單局限
病理學學習效果最終評價方式簡單,一般以一個階段時間的作業,試卷考試成績來衡量,側重學生知識點測試,無法動態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態度,認真程度,真正對病理學學習掌握程度,無法區別死記硬背,臨時應付的成績。評價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們對病理學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需求。需要重新設計建立一種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方位自覺提升病理學的學習效果。
2病理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2.1探求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2.1.1問題基礎教學法問題基礎教學法(即PBL)是在講授式教學法(即LBL)基礎上拓展的方法[3],主要是以具體的病理案例為基礎,將各類病理學科知識點滲透其中,主要以培養學生今后醫療診斷的橫向思維為目標,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回答問題為主,但中職學生由于入學時的學科基礎較差,很難開展預學習的要求,因此在課堂中需要結合LBL教學方法,通過半講授半自主的學習模式,來鞏固學生的基礎學識。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對于病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又能較好地提升病理教學的水平與質量,進一步去鞏固學生的病理基礎知識與掌握程度。
2.1.2團隊基礎教學法團隊基礎教學法(即TBL)是近些年逐步興起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4],主要由自學、討論以及應用三階段構成,但中職教育的病理學知識僅局限于深度,不局限于廣度。因此在這個三階段實施中,廣東省潮州衛生學校(以下簡稱“學校”)通過建立班微信群體團隊,教師結合專業特點依據相關授課的病理知識,準備一些較為簡易的基礎題與難度較大的綜合題,借助微信的便捷即時信息,通過課前或課后拋出問題,讓學生分組成隊,通過責任意識促使他們花費一些課外時間去查閱和積累相關的病理知識,及時在微信群上,以隊代表為首約定時間和教師互動反饋。各學生相互參與討論,來提高病理教學的綜合效果。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興趣,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討論協作能力。此教學方式不僅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學習,也兼顧著學生的自我醫學思維模式的建立。
2.2調整培養方案
2.2.1增加驗證性培養中職教育的病理培養方案一般都是以4∶1的比例去分配理論課與實驗課。而實際操作上,各專業統一壓縮課時,常導致課程實踐環節缺失,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和動手能力。因此,農村醫學專業更需要增多病理學教學課時,重視實驗課程的教學時間,以小班教學為主要單位,進行大體標本與切片的病理診斷教學,側面加大對于大體標本實驗描述的要求與報告,進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內容梳理能力。在實踐課中,結合基于微信的團隊基礎教學法,開展相關的臨床實例討論,通過團隊討論與探究,將基礎病理知識更好地運用在國家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考試中[5],有助于提升學生運用能力,也能很好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2.2動態開放性培養根據中職醫學生在社會上實際就業的情況表明,中職單一的實驗課程的內容難以鍛煉學生的自我提高能力,也難以進一步去提高今后在醫療機構中的實踐核心能力。因此,中職學校需要從病理學實驗內容安排的合理性進行相關的探究與分析,積極進入當地的一些社區醫療機構中,設置一些動態開放性的醫療實踐安排,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也能充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本校每學期都安排2周見習周,針對中職農村醫學專業,其中專題參觀醫院病理科,觀摩醫院的外科手術,體會病理學和臨床醫學的相關性重要性。由教師主導,推薦學生通過網絡參與病理學的病例討論,觀看前輩們的遠程討論和診斷,通過這種動態、開放性的實踐培養能有效訓練學生的臨床思維模式,也能改善他們今后進入醫療機構的適應能力。
2.2.3以核心能力培養為目標目前,多數以國家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通過率為奮斗目標的中職學校需要及時進行理念的轉變,要將培養人才目標由應試教育轉向學生實際核心能力的培養之中,通過相關的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線下的學習模式拓展[6],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質疑能力可通過專題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得到訓練。另外,課堂上教師的授課理念和技巧也需要進行改善,在有限的時間內,應將病理知識中最有用的精華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堂的知識去引導課外探索和鞏固病理知識的能力提高,為今后學生走入社會的醫學診斷能力提前打下基礎,也留有提升的空間。
2.3注重拓展更新充分運用互聯網+
2.3.1信息化與自我提高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自動化技術的普及,臨床病理必將迎來一場大變革,診治手段不斷提高,要求教師和學生需要及時汲取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不斷擴充和完善個人的知識體系,能在臨床上靈活運用。因此在中職醫學農村醫學病理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現今臨床醫學的發展現狀與新興醫療技術來進行教學,注重自身的病理知識補充和更新,參與臨床病理實踐,去發現與摒棄書本上所存有的相對落后,不夠嚴謹的病理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得存有絲毫的錯誤,以最權威最新型的有專業針對性的病理學教材為標準進行教學,同時為學生篩選和推薦優秀的病理學和臨床醫學的相關學習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及時為學生答疑,共同討論病例。這樣能有效幫助學生醫學思維模式的建立,減少學生后期臨床課程的知識聯系的障礙,也能及時讓學生學到最新的病理學知識[7]。
2.3.2互聯網+和資源利用如肇慶醫專的“隨身課堂”云平臺的醫學衛生類專業教學信息化,全方位體現了互聯網+醫學教育,走在中高職教育的前列。我們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依據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能力,建立專門的課程微信平臺,由主講教師在平臺中結合教學進度,同步給學生提供相關課件、視頻、病理學圖片、微課等。利用微信即時通話功能,建群給學生課后講解習題,病例分析。最大優點可反復聽取教師講解,讓學生即時得到教師解答,對病理學教學方式進一步擴展和精準補充。運用打卡小程序,調查學生們的動態學習情況和學習筆記,及時點評,以評促學。另外,可以在校園網站鏈接一些免費或收費的病理學網站,建立精選的病理圖片庫和相關病例題庫,讓學生在遇到問題之余,可以去借鑒和查看,去更正自身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錯誤,以此達到自我檢測自我更正的學習目的。充分發揮互聯網+醫學教育的模式來補充傳統醫學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去運用和實踐。
2.4科學調整學業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評價形式應該多樣化,淡化分數意識,強化學生能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運用哪種考核手段都存在著各自的優勢,有的互動性和開放性比較強,有的比較嚴謹,系統性強,有的綜合運用能力強。這就要求對學業建立科學合理評價體系,結合網絡大數據分析,讓學業評價體系如一支無形的指揮棒,動態考察不學生生的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了學生學習水平,診斷出了學生學習的問題和困難所在,為及時進行補救教學提供了準確的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從我不得不學到我要學的狀態轉化。讓病理學學習能受惠于評價體系,更好發揮橋梁學科作用。
參考文獻
[1]蔣雪梅,頓耀艷.病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17):2718-2719.
[2]張艷霞,張年萍,張毓文.關于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2):1862-1864.
[3]云芬,賈永峰,孫勤暖,等.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0):64-65.
[4]劉燕,牛力.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環境下的病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1(1):108-109,128.
[5]尹玉,黃曉娟,何桂芳,等.以專業需求為導向的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1):10-12.
[6]白玉勤,金滿秋,吳寶.教學改革在病理學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與教學效果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1):157-158.
[7]趙艷,金鑫,李楠,等.多模式教學改革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實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8,34(6):104-106.
[8]郭雨,王艷萍,張晶.淺談病理學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革[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5):188.
作者:吳紹芬 林澤湘 單位:廣東省潮州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