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對頸椎病的療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頸椎病;中醫;健康管理模式;電針衛生管理是通過對個人或集體健康的進行整體性監測、闡明、評測,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1]。總體來說,就是對個人或集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引起頸椎病的影響因素很多,雖然是骨關節病,但關節退變卻是多種系統性因素和局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針對頸椎病的這一發病特點,“防”比“治”更重要。筆者采用頸椎病中醫健康管理模式與電針治療頸椎病患者,取得顯著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程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部和社區站點針灸科收治的129例頸椎病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5例,男32例,女33例;平均年齡(49.85±2.05)歲;平均病程(3.7±1.3)年。對照組64例,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齡(48.16±1.17)歲;平均病程(3.2±1.1)年。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年齡26~67歲,不限性別;在接受本方法治療時未使用其他治療方法。1.3排除標準脊髓型頸椎病、肩周炎者;有惡性骨腫瘤或肺結核、高血壓病、嚴重心臟病及其他內臟疾病者;脊椎側彎明顯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給予電針治療。①取穴。主穴:頸夾脊、風池、肩井、后溪、阿是穴。配穴:神經根型頸椎病加曲池、外關、中渚;椎動脈型頸椎病加百會、太陽;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加內關。②基本操作方法:0.35mm×40mm的毫針,針刺各穴20~30mm,行捻轉補瀉,每穴每次2min,以有酸麻脹針感為度;連接長城牌電針儀,采用連續波,頻率為41Hz,電流強度為2mA,時間為20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3個月后再次隨訪。
2.2觀察組
在電針治療的基礎上同時接受頸椎病中醫健康管理。電針治療方法及療程同對照組,頸椎病中醫健康管理內容如下。(1)起居管理。①常規管理:包括日常姿勢注意、生活注意、頸椎保護。②日常護理:包括指導患者正確用枕,并給予藥枕。中藥組成:藁本95g,通草310g,芥子96g,佩蘭110g,厚樸90g,桂枝55g。將上述中藥加工成粗粉并混合,使其軟硬適中,并制成中間低、兩邊高的元寶形藥枕。③藥食調理:根據患者體質辨識結果,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給予中藥調理。(2)運動管理。采用本中心創編的頸椎保健操進行鍛煉[3]。由預備勢、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擴胸搖肩、四方抗力、托枕上牽7節組成。該保健操可疏經通絡,伸筋止痛,增加頸項部肌肉力量,減輕椎間關節囊水腫和椎間盤內壓力,增強頸部韌帶的柔韌性。(3)疾病管理。根據患者的治療方案制訂跟蹤隨訪計劃,主要為定時門診復診提醒、效果評估及反饋等。①科普講座:發放本中心自編的科普讀物《頸椎病預防保健手冊》,結合手冊內容,由研究者開展科普講座,分為頸椎病的保健、中醫養生兩種課程,共開展5次,每周1次,每次85min。②分組活動:在研究者指導下每周組織頸椎病患者進行分組活動,內容包括保健操鍛煉、病情、頸椎保護等交流,時間約1h,共持續6周。③門診健康教育:首診患者接受一對一健康教育15min,內容包括頸椎病發病的常見原因、治療周期、生活方式調整和功能鍛煉處方。④健康追蹤:由項目組成員電話聯絡患者,讓患者堅持頸椎操鍛煉和正確的起居飲食等。若有異常及時上報觀察者進行調整,每月1次。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功能全部恢復;顯效:臨床癥狀消除或減少,基本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仍有部分沒有康復;無效:治療前后無區別或惡化。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評分
包括疼痛及工作生活活動能力和有關癥狀兩部分,由受試對象根據自己的狀況描寫。每個項目最低分0分,最高分5分,得分越高則表明功能受損程度越重。根據公式計算頸椎功能障礙水平:頸椎障礙指數(%)=單個項目總分/(受試對象做完項目數×5)。頸椎障礙指數0%~20%為輕度功能障礙;頸椎障礙指數20%~40%為中度功能障礙;頸椎障礙指數40%~60%為重度功能障礙;頸椎障礙指數60%~80%為極重度功能障礙;頸椎障礙指數80%~100%為完全功能障礙[4]。
3.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結果
(1)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31,P<0.05)。(2)頸椎病功能障礙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頸椎病功能障礙量表總評分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3個月后隨訪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討論
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發病逐漸呈年輕化趨勢,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5]。中西醫治療頸椎病均以緩解癥狀為主,一線治療仍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的,雖然有較好的療效,但無法解決頸椎病反復發作的問題。隨著頸椎病患病人數的上升,治療費用的增加,患者對治療的期望下降為減輕癥狀、延緩發作、避免手術[6]。因此,在發病機制相對明確的前提下,了解并發現頸椎病的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進而對頸椎病患者及時進行治療和干預以緩解癥狀,阻斷病情進展,保護關節功能,減少復發率,是當前頸椎病防治應該完成的工作。頸椎病的中醫健康管理方案是通過頸椎病與體質、影響因素二者關系的研究,基于三級預防理論制訂的。該方案包括頸椎病起居管理方案、運動管理方案、疾病管理方案3個部分。起居管理內容有:日常姿勢注意,包括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不宜長時間低頭工作,以減輕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疲勞;生活注意包括睡臥硬板床、起床動作等,使頸椎得到相應的支撐,維護頸椎生理曲度的穩定;頸椎保護包括頸椎的防寒保暖,注意日常站、走、跑、跳,以減少頸椎負擔,降低頸椎意外傷害;日常護理包括指導患者正確用枕,元寶形枕頭除了對頭頸部起到一定固定作用外,還可以使頸椎在不同睡姿下都能得到支撐,并且可以減少頭頸部的異常活動;藥食調理包括給予有需要的患者中藥調理,指導患者從飲食上配合輔助治療,改善癥狀。運動管理主要加強頸肩部肌肉力量,提高頸椎穩定性,減少椎間關節囊水腫,擴大椎間隙寬度,減輕椎間盤內壓力[7]。疾病管理主要是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優勢,根據患者的治療方案制訂跟蹤隨訪計劃,主要為定時門診復診提醒、效果評估及反饋,發放科普讀物,定期開展頸椎病科普講座,由研究者開展科普講座。綜上所述,頸椎病中醫健康管理豐富了頸椎病的發病理論,為“體病相關”的論點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在理論探討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成功構建了頸椎病的中醫健康管理模式,能夠對健康人群、頸椎病易患人群和患者進行健康管理,滿足臨床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頸椎病中醫健康管理模式是中醫體質調護方案與專病健康管理方案相結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按實際情況進行搭配、調整,滿足個體化需要,簡便易行,適合在社區中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惠敏,王濟,李玲孺.對痰濕體質人群進行健康管理是預防代謝綜合征的新思路[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9):4-5,1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9.
[3]趙凡平,汪崇淼,章奕飛,等.推拿結合保健操治療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J].吉林中醫藥,2014,34(9):951-955.
[4]伍少玲,馬超,伍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7):625-628.
[5]趙凡平,茅燕芬,陸旻,等.經穴按摩與頸部保健操預防頸椎病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3,21(1):18-21.
[6]蔡小莉,陳偉強,林敏.針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50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4):23.
[7]趙凡平,章奕飛,顧雯燁,等.推拿結合頸椎保健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1):98-99,101.
作者:章奕飛 趙凡平 仲惠君 單位:上海市長寧區程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