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近幾年,對某職業學院畢業生跟蹤調查,85%~90%的畢業生在專業技能能夠達到企業的需求,但缺乏團隊合作、責任意識職業素養,這種現象在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學校、教師和學生方面的因素,也有社會層面的原因。
廣義的職業素養是指受教育者從事某一職業,并為了滿足職業需求和崗位要求而應該具備的素養。職業素養中,專業是第一位的,所以,根據職業的不同,所需具備的職業素養不同。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指學生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崗位的需求,自身應該具備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責任等。職業技能是職業素養的基礎,是學生將來就業的技術能力,只要通過學習便可熟練掌握,并在后續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而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責任屬于意識范疇,需要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中逐漸培養出的價值觀、人生觀、就業觀,具有一定的發展延續性。本文所說的職業素養并非職業素質,而是“素質的養成”過程,具體指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內化的過程,在實踐中以行動體現出其高度,并且能夠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和社會對高職人才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的體現在職業素養方面,而不僅僅是職業技能,憑借“一技之長”成為企業的“佼佼者”的時代已不能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要。而實際情況是,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表現的很缺失,主要體現有:
1.高職院校重技能輕職業素養培養
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和就業壓力的增大,高職院校和教師只重視與學校發展更為密切的辦學規模、招生政策、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師資力量和專業設置等教學因素的發展,而對高職學生內在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職業素養的培養只存在形式上的培養,在高職院校中,《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基礎》、《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理論課的教育普遍重視不足,投入力度不夠,一些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只安排在大一上學期不足10周的教學課時,上課形式也多采取大班上課,同時“灌輸式”和“模塊式”的教學模式也嚴重脫離實際,對學生的時代特征和思想特點重視不夠,使得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形同虛設,從而造成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嚴重缺失現象。
2.高職學生自身對職業素養概念模糊
一方面由于家長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定位,使大部分高職學生片面的認為在校期間只重視專業知識技能就可以了,職業觀念淡薄,缺少學習動力,作為一名即將成為職業人的高職學生,沒有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對自己三年的大學生活也沒有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也不重視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意識層面的培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應付學習和考試;另一方面,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4和95”后,這些學生的的主要特征就是個性特點較為鮮明,有自己的理想,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嘗試與探索等。但同時他們也存在拒絕正視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自律性差,功利性和追求物質表現突出,對待今后的工作過分看中工資待遇,不能積極正確的面對工作環境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戰,缺乏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和職業責任;還有一小部分高職學生,因高考失敗在心理的陰影,認為“高職院校是沒辦法的選擇”,不主動學習,缺乏進取精神,更不具備創新的潛力。
3.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與企業不對接
調查中發現,高職學生畢業后更換單位的頻率比本科生相對要高,工作中存在職業生涯模糊,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現象。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與企業不能對接。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模式方面存在重技能培訓,輕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的培育的現象;以人為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辦學理念沒有真正落實,對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也沒有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高職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需要進入企業,而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缺乏社會調查和企業實踐,因而出現了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需要不相符合的現象。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缺失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職業素養缺失不能簡單的將原因歸結為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它與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教師和學生的觀念等等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
1.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不健全
當前,各高職院校沒有統一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完全靠自己探索,呈現出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標準多樣性,各有特色,各有創新,互相借鑒,不斷發展的局面。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應借鑒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標準體系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
2.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不完善
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過程多采用書本教學,忽視學生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難度加大,而當前高職院校雖然在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上有一定突破,卻疏于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責任等“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在組織機構設立上,職業素養培育機構多由學工處、團委和就業部門兼職負責,這些部門主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文體活動、素質拓展活動、專業講座、企業觀摩等拓展學生職業素養,活動參與面窄、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等原因導致職業素養培養效果平平。要想做好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還需要我們透過表象看本質,不斷創新完善高職學生素養培育模式,引導學生準確定位職業素養培養教育,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自身特色,廣泛調研,按需設課,整體設計培養內容,以校企互動的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為主,避免重技能輕素質,重理論輕實踐現象的發生。所以,在今后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如何做到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相結合,如何做到重視教師和學生的觀念的提升,如何對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如何長效的實施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職學生自身原因
高職學生大部分屬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在高中時期的班里、年級里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在價值觀方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這些因素,使高職學生面對挫折時,主體意識薄弱,出現了消極、自卑、不自信等心理。因此,正確認識高職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育尤為重要。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途徑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與高職院校在讀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有直接關系,如何以社會發展為需求,將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貫穿于高職教育全過程,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高職院校有效的職業素養培養途徑,在實踐中檢驗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的可行性,是高職院校今后職業教育的重點工作。
1.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只能在社會和企業中得到檢驗,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如何結合自身專業優勢、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制定自己院校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是解決當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缺失問題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要明確職業素養培育人才培養目標。一方面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總的要求和目標:“要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為指導,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概括的說高職院校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專業型、技能型人才,會學習,懂管理,善于溝通和協作,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根據學校實際制定具體的職業素養人才培養目標,側重應用技能型、實踐能力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專業理論強,懂經營、會管理、守誠信、能創業的高職人才。
2.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創建產教相結合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上多選擇校企合作的方式,但大部分只停留在實習、實踐的基礎上,如何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使高職院校形成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正確的職業觀氛圍,真正的實現產教結合,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一方面,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引進方面可以向企業相傾斜,結合自己的專業,從企業引進相關人才,讓有理論、懂實踐的企業人上講臺,這樣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實際的操作規范融為一體,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和競爭意識。而企業也需要學生具備責任、合作、敬業、服從、奉獻等基本的職業素養,走產教相結合的職業素養模式更能使學校和企業實現“雙贏”。另一方面,產教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企業精神,認識每個企業的成長發展過程,不僅僅是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而是生動鮮活的教科書,才能貼近學生、吸引學生和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發掘自身的創業潛能,尤其是具備一些企業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3.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重點打造職業素養實踐平臺
高職院校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利用自身優勢為學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實踐平臺。例如:我院目前共有實習實訓基地35個,每年的暑期各實踐基地接受30~60名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目前與蒙牛、新城賓館、錦江國際大酒店、北京華聯等企業已經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為了激勵學生的創業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我院于2010年建立了創業園,目前已有30多個項目入住,個別學生通過在創業園的鍛煉,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這些與學院的總人數相比還遠遠不夠,高職院校可以結合自身專業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大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檢驗自己所學,同時在備賽和參賽過程中,能更好的鍛煉自己的各方面的職業技能,比如心里承認能力、團結合作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職業素養的培養除了學校的因素外,高職學生要主動培養自己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合作精神和誠信意識等,并積極主動投入社會實踐,有意識的將自己培養成職業素養的主人。因此,高職學生職業素養也要與時俱進,還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使自身的職業素養自然養成。
作者:李彩娟 鐘鐵錚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