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研究3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研究3篇

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篇1

[摘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就課程體系設置的改革和內涵建設進行了大膽實踐,闡述了重視中醫思維的先導性、加大中醫文化的輻射性、提升經典學習的感悟性、實現理論實踐的一體性及強化綜合素質的多元性5項改革的實踐探索,以全面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中醫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內涵建設;改革實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醫藥人才總量的嚴重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醫高等教育大眾化成為我國現階段的必然要求。而中醫人才的教育具有培養周期長、臨證實踐強、感悟要求高等特點,因此,幾千年來,中醫人才培育一直是在走精英教育的路線。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體現精英教育,中醫類專業的課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現有的課程體系沒有很好地突出中醫學特點,中西醫知識同步教學,臨床實踐獨立進行,使得學生對中醫的認識缺乏系統性和邏輯性。因此,加大對現有課程體系的內涵建設,才能有效地提高中醫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的精英人才。在我們開展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中,將中醫專業的課程設置成10個教學模塊,分別是中醫基礎模塊、中醫經典模塊、中醫臨床模塊、西醫基礎模塊、西醫臨床模塊、人文社科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大學英語模塊、體育模塊和第二課堂模塊。通過模塊間的相互交錯、有序銜接,改變現有的課程體系及內涵結構,強化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特色與效果。

1重視中醫思維的先導性

以古代哲學為指導產生的中醫學醫學體系,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去觀察認識世界,其思維方法以宏觀整體為核心,強調相互聯系,重視協調平衡。中醫學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的思維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中醫院校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直是在現代科學語言環境的熏陶中學習長大,且理工科考生居多,之前的教育是以數、理、化為主導的因果聯系的思維方式,很少或幾乎沒有接觸過中醫學理論。對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等體現中醫思維的中醫學基礎理論,感覺非常抽象,與從小就養成的現代文化思維習慣格格不入。因此,要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醫學,當務之急乃是培植學生的傳統中醫思維[1],強化中醫思維是中醫學術發展的關鍵,中醫大學生具有中醫思維方式才可稱之為中醫。中醫基礎模塊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和方劑學。一年級學生首先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藏象理論學習后,漸進式地加入中醫診斷學的內容,同時開設相應的醫古文、中國醫學史等中醫人文課程。對目前中醫院校的課程存在中西醫學課程穿插進行的狀況予以改變,可先開展中醫基礎課程、中醫文化的學習,待中醫思維形成之后,第二學期后半段再將西醫課程逐漸加入。如此可使中醫大學生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診治疾病,按照中醫學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真正達到高等中醫藥教育的要求。在學生對中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在第二學年開設中醫哲學基礎,在學生對中醫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提升。

2加大中醫文化的輻射性

中醫文化是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人文科學、天文學、氣象學和早期人體科學等多元素知識而形成的綜合知識體系[2],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中醫“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防病治病,陰陽平衡等理論內涵始終是把人當作核心,注重以人為本。中國哲學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在中醫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目前很多高校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都開設了人文知識系列講座,然而相對于學習中醫而言,此類課程依舊偏少。我們在課程改革中,人文社科模塊調整增設了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哲學導讀、中醫哲學基礎、經典名篇選講、醫德與生命倫理學及醫學辯證法等課程的教學時數,充分發揮了這些課程在學生通識教育與中醫專業基礎教育的雙重價值。中醫文化所具有的豐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特點,儒、道、易諸學的兼容,整體觀、辯證觀的運用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發展水平。通過這些人文知識的交融滲透,領悟具有獨特民族特點的中國文化精神:注重整體,仁愛救人,修身崇德;貴和尚中,推崇和諧等這些文化精髓在中醫教育中應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其輻射作用貫穿于中醫教育整個過程之中,直至影響醫者的整個人生。中醫文化這些豐富的人文營養元素,成為中醫大學生人文底蘊和品格塑造的發展之源。

3提升經典學習的感悟性

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四大經典體現著中醫學的精髓,其融哲學、歷史、天文、地理、氣象等多學科知識于一體,醫理深奧,是一個循序漸進、反復學習的過程。能夠深刻理解經典的理論并運用于臨床實踐是中醫教學質量提高和高水平中醫人才的培養的集中體現,是繼承和發展中醫的核心要素。中醫經典理論的形成、傳承和發展過程,其基礎、思想、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目前中醫藥院校經典課程之間各自獨立,缺乏學術內容的聯系,學生孤立地學習和理解各經典的知識點,形成了學生對經典知識專而狹的局面,更談不上對經典知識的融會貫通[3]。我們運用模塊式的知識體系,構建中醫經典模塊,打破了以往四大經典課程間的壁壘,將課程的銜接轉為學術思想的銜接和體系內容的銜接。如此強化了學生在已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基礎上的中醫辨證思維。四大經典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是在對經典反復誦讀和臨證實踐中感悟的,在實踐的同時勤于思考、反復領會。我們的課程體系設計在一、二年級完成經典模塊的學習,這一階段要求每周有相對固定的誦讀時間,并開展"經典知識大賽"以鞏固所學知識。三、四年級進入臨床,將所學的經典知識在臨床進行實踐和體會,五年級回到學校進行四大經典精講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經過兩年理論學習、兩年臨床實踐后,帶著思考和問題再回到課堂進行經典的學習,其認知和感悟能力會是一個質的飛躍,如此才可使經典保持永恒的價值,并得以發揚光大。

4實現理論實踐的一體性

中醫教育本身鮮明的特色和豐富臨床實踐技能具有特殊性,這便是師承教育的力量所在。師承教育由于對應性極強,對堅實中醫基礎知識,培養醫學感悟能力、臨證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大有裨益。在第一、二學年完成中醫基礎模塊、中醫經典模塊及部分西醫基礎模塊的學習后,三、四學年學生要駐醫院,進臨床。上午分小組跟隨導師臨床實踐,下午(晚上)小組授課。同一門課程依知識單元的不同各小組獨立進行教學,四個學期完成中醫臨床模塊和西醫臨床模塊的理論與實踐的全部內容教學。如此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密切結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針對性很強,降低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其培養過程的嚴進嚴出,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老師優良的醫德醫風使得學生耳濡目染,具備了很快適應工作環境、解決工作中難題的潛質。通過對學生的精英教育,其診療技術和辨證思維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為今后盡快適應臨床打下基礎。目前全國中醫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均將此二者進行了結合,但結合的程度不高,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臨床針對性跟師學習的時間偏少,不能系統地學習領會老師的辨證思維;二是這種臨床實踐模式僅在部分醫類學生中展開,嚴重影響了廣大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的掌握。

5強化綜合素質的多元性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優良人格的塑造、團結協作精神的養成都有著重要意義[4],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富有中醫文化特色,滿足中醫藥人才成長需求的中醫藥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蘊含濃郁傳統文化元素的中醫學,有著很強的專業優勢。當今社會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上,更要求全面均衡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力求提高中醫藥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臨床技能,勇于創新,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中醫藥人才。我們將第二課堂教育分為5個平臺,20個模塊。分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平臺,包括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教育、安全法制4個模塊;心理素質平臺,包括情感情緒、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創業就業心理4個模塊;文化素質平臺,包括藝術修養、國學素養、生活養成、身體素質4個模塊;學術科技平臺,包括專業興趣、專業思想、專業提升、實踐創新4個模塊;就業創業教育平臺,包括職業認知、職業規劃、就業幫助、創業教育4個模塊。每個平臺及模塊的內容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程設置和特點,安排對應的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考核,計入學生綜合測評成績中。以一年級學生為例,思想政治素質平臺-理想信念模塊開展“夢想·揚帆”、“銘記歷史,成就未來”的主題班會;心理素質平臺-情感情緒模塊開展“壓力檢驗”活動;文化素質平臺-國學素養模塊開展“讀經典,善踐行”、“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專業素質平臺-專業思想模塊開展“專業認知度”調查;就業創業素質平臺-職業認知模塊開展“第一印象———參觀醫院、藥廠”等活動。第二課堂如此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極強的實踐性,將學生的綜合知識增長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學生思想道德情操。作為具有社會屬性和人文屬性的醫學院校,不僅使學生置身于知識的海洋,更應成為品德升華的殿堂。同時更堅定了學生投身中醫藥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兩年中醫專業教學改革實驗班的實踐,我們發現,實驗班在學習與活動、知識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均較平行班突出,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只是我們改革工作的開始,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調整,在實踐中完善,在實踐中提高將是我們改革工作的集中體現。

作者:田岳鳳 張俊龍 李瑋 王軍 單位:山西中醫學院教務處

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篇2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傳統中醫教育以師承教育、學府教育為主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深入挖掘并探索傳統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特色,揭示其發展規律,是當今高等中醫教育課程設置的基礎。

1傳統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

1.1知識結構

對于古代中醫知識結構,歷代醫家都作過論述。如《素問·至著教論》云:“而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及“受術誦書”者要“覽觀雜學,及于比類,通合道理”。由于醫學知識與社會各學科的聯系非常緊密,要求醫者既要精通自然科學的知識,又要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并且,文化典籍、經典醫籍是培養醫生基本文化素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關鍵。如《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指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至此,乃得為大醫。……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對于醫道無所滯障,盡善盡美矣。”這樣的知識結構要求在歷代名醫的成長歷程中均有體現。許多儒學之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經歷,更充分的說明了古代中醫所具備的知識結構特征。

1.2臨床分科與課程設置

隋代設醫學、藥學、按摩、咒禁4科。唐太醫署分醫學為4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禁咒科,另有藥園一所,實際為5科。醫科學生首先學習素問、難經、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脈經等基礎課程,然后分為5個專科:“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針科學生必須學習素問、黃帝針經、“名堂脈訣”、“流注偃側”和“赤烏神針”等課程,跟隨老師學習經脈孔穴、九針補瀉等操作技能。按摩科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習導引和正骨手法。藥園負責藥物栽培,并向藥園生授課,獨立培訓藥學人才,使之掌握各類藥物之種植、采收時間和方法,辨別藥物的氣味、作用和炮制貯納知識,所用教材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新修本草。另外還承擔醫系各科及針灸、按摩等學生學習本草,辨藥形,識藥性。咒禁科學生主要學習道禁和禁咒,同時兼有氣功、心理療法等內容。宋徽宗時期的“三科通十三事”頗具特色,其臨床三科為方脈、針、瘍科,十三事是臨床的具體分科。如方脈科包括大、小方脈、風科,針科的針、灸、口齒、咽喉、耳、眼科,瘍科的瘡腫、傷折、金瘡、書禁科等十三門。當時的課程設有黃帝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嘉佑本草、千金翼方等5門公共課。方脈科另習脈經、傷寒論,針科另習黃帝三部針灸經、千金翼方的相關章節。元朝醫學教育分10科: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所設公共課有素問、難經、神農本草經等。《圣濟總錄》作為一部對臨床各科都有參考意義的綜合性方書,醫學生根據不同專業,從中選擇相關內容作為專業課。大方脈科還需學習《傷寒論》,祝由書禁科要學習《千金翼方》第二卷關于祝由部分的內容。明代醫學教育分為13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祝由。其公共課程為素問、難經、脈訣。各科根據本身特點,還開設了醫經小學、醫學入門等課程。清代臨床分科經過了數次的變革。順治年間設11科:大方脈、傷寒科、婦產科、小方脈、口齒科、咽喉科、眼科、痘疹科、瘡瘍科、正骨科、針灸科;嘉慶年間,將痘疹與瘡瘍合并為瘡瘍科,口齒科與咽喉科合并為咽喉口齒科,因而總體分為九科。道光年間,分為大方脈、傷寒科、婦產科、小方脈、口齒咽喉科、眼科等六科,正骨并入上駟院。同治六年(1867年)復設醫學館,將醫學合并為內、外、眼、口齒、咽喉五科。公共課設素問、難經、本草綱目、瀕湖脈訣。專業課主要是醫宗金鑒,根據專業不同,學習有關本科的心法要訣。

1.3教材與教學內容

隨著中醫學的發展,教學內容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專門為教學而編纂的多種形式的教材。首先是歷代政府官修的醫藥著作,由于其具有權威性和集中性,自然地成為當時或以后的教材。如隋代太醫巢元方所主編的《諸病源候論》,唐代蘇敬等主編的《新修本草》,北宋官修三大方書《圣濟總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代的《醫宗金鑒》則是第一次正式的統編醫學教材。由于其編纂的規模化,綜合性強,后世難有出其右者。其次民間也編寫了許多教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避免了官修教材的刻板。如經典學習教材有《內經知要》《傷寒論類方》等分類簡編本,入門學習教材有《本草備要》《醫方集解》《脈訣》《醫學入門》等輯要淺注本。另有許多醫家編寫了體現個人學術特點的醫學著作以授門徒,如程鐘齡的《醫學心悟》、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張元素的《醫學啟源》等,均是此類,影響甚廣。

2傳統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特色

2.1重視諸家經典原籍的系統學習

著名的經典醫籍如《素問》《黃帝針經》《難經》《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脈經》《傷寒論》《名醫別錄》《新修本草》《巢氏病源》《嘉佑本草》《千金翼方》《圣濟總錄》《本草綱目》《瀕湖脈訣》《醫宗金鑒》等分別作為公共課、專業課、基礎課納入課程體系,通常是一部典籍作為一門課程,典籍的部分或全部充作教材,如《圣濟總錄》《千金翼方》《醫宗金鑒》等。

2.2古代中醫的臨床分科向綜合方向發展

古代中醫按疾病進行臨床分科,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社會適應性。臨床分科從隋朝四科、唐朝五科、宋初九科、直至宋徽宗時期的“三科通十三事”;后經元朝十科、明朝十三科、清順治年間十一科、清嘉慶年間九科、清道光年間六科直至同治六年又并為五科;表明中醫的臨床分科是隨著社會的變遷、疾病譜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的,中醫臨床學科的發展符合科學向綜合方向發展的大趨勢,并有獨具特色的“三科通十三事”模式。

2.3課程設置具歷史繼承性,課程內容注重吸收當時的最新研究成果

課程設置既體現了經典課程的歷史繼承性,如《素問》《難經》《脈經》《神農本草經》《黃帝針經》《針灸甲乙經》《諸病源侯論》《太平圣惠方》《千金翼方》《傷寒論》等經典醫籍的一脈相承,又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吸納同時代最新研究成果,如唐朝在本草方面加入了《名醫別錄》《新修本草》,宋朝課程增加了《諸病源侯論》《嘉佑本草》《太平圣惠方》《千金翼方》《傷寒論》。元朝吸納了《圣濟總錄》《千金翼方》的相關內容列為課程內容。明朝編寫了中醫入門教材,清朝在本草方面納入了《本草綱目》,脈學方面納入了《瀕湖脈訣》。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更應以社會科技文化背景為依托,吸收并融合當代醫學、自然科學的新進展,用聯系、開拓、發展的思維方式,立足于開辟新的專業領域,而不應墨守成規,否則會失去生命力。如中醫學歷來以天人相應、整體觀念來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重視地域、環境、精神、情志等致病因素,有豐富的預防保健和養生康復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專業的發展可以向食品與營養衛生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等學科領域拓展、延伸。

2.4知識結構既注重醫學專業教育,也重視相關學科知識

由于醫學知識與社會各學科的聯系非常緊密,要求醫者既要精通自然科學的知識,又要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并且,文化典籍、經典醫籍是培養醫生基本文化素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關鍵。

2.5教材與教學內容的不可替代性

教材與教學內容具有權威性、集中性、不可替代性,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編寫者的個人學術特點。國外高校教學十分鼓勵教師形成并傳授自己的學術思想與學術風格,個人編著教材居多,這在某些程度上與古代中醫的狀況不謀而合。

作者:米鸝 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

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篇3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改革為先導,以體制改革為關鍵,以教學改革為核心的。而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面向21世紀來思考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大有裨益的。

1、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歷史回顧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主要由普通基礎課、中醫基礎課、中醫臨床課、西醫基礎課、西醫臨床課,以及實踐課等構成。40余年來,課程體系質的變化較小,量的調整較大。現將我校中醫專業教學計劃五次大的調整情況進行簡要分析,旨在為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提供依據和參考。

1.1第1次修訂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特點1959年衛生部頒布了《關于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項原則規定》,根據這一規定,學校進行了第一次教學計劃修訂。教學計劃的核心是課程體系。修訂后的教學計劃為:普通基礎課5門;中醫基礎課10門;中醫臨床課7門;西醫基礎課8門;西醫臨床課3門。其課程體系特點是:①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②以內經等古典醫著課程作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③重視西醫基礎知識和傳染病學及流行病學知識的教育。④比較重視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傳授,開設了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

1.2第2次修訂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特點1962年進行了第2次教學計劃修訂。著重加強了中醫經典著作課程的教學,將內經、方劑、中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診斷學六門課程列為重點基礎理論課程,學時數增加一倍左右,其余中醫課程也相應增加了學時,加強了臨床實習;西醫課程壓縮了1燉3的學時,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取消,外語改為選修,開設2學年的醫古文和古漢語課程。其課程體系特點是:①加強了中醫基礎知識和中醫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②加強了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要求學生背誦中醫經典著作,較好地掌握了“八綱”、“六經”、“衛氣營血”等中醫各種辨證綱領。③西醫知識弱化,只達到了能與西醫一道共事、溝通的目的。④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被忽略,適當增加了人文課程學習。

1.3第3次修訂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特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招生制度,1978年衛生部下發了《關于頒發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醫專業學制確定為5年。其課程體系特點是:①在全國中醫院校中確定了主干課程,教學計劃趨于統一。②增設了中醫基礎學(1973年第一版統一教材開始使用)、醫用生物學、西醫診斷學,外語課重新列為必修課。③適當增加了西醫課程比例。④壓縮了中醫古典醫籍的學時。總學時3900學時左右,其中中醫基礎課700學時;中醫臨床課(含中醫經典著作課程)1150學時;西醫基礎課700學時;西醫臨床課330學時。

1.4第4次修定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特點1986年根據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學校進行了第4次教學計劃修訂工作。其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是:①減少了必修課,增開了選修課。增設了中醫學方法論、中醫文獻學、中醫心理學、中醫與免疫、醫學統計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文獻檢索與利用等選修課。②將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均安排在后期開設。③增加了實踐環節,采取基礎課程安排討論時間,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增加實驗、實習時間,實習后期進行專門化培養開展定向實習,減少課堂講授,增加自學時間。總學時減少10%,選修課、專題講座占總學時的11%。④受衡陽會議影響,西醫課程有所減弱。總學時為3100學時。其中中醫基礎課730學時;中醫臨床課1230學時;西醫基礎課600學時;西醫臨床課230學時。西醫課程學時減少200學時左右。

1.5現行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特點1995年學校再一次修訂了教學計劃。現行課程體系特點:①加強了基礎課,實行了醫學各專業的統一寬厚基礎教育。②增設了主輔修制,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③增加了面向全校跨系、科的任意選修課(學分制)近40門。④加強了西醫知識的教學。⑤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⑥加強了素質教育。⑦加強了外語、計算機教學。總學時為3444學時,其中中醫基礎課584學時;中醫臨床課1080學時;西醫基礎課537學時;西醫臨床課301學時。另外,我們還統計了25所院校中醫專業現行教學計劃,平均總學時為3356學時,最多的3913學時,最少的2359學時;講習比平均為1∶018,最高的1∶053,最低的1∶014;講習比超過1∶03的有8所院校,占348%。

1.6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現行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特點我們對61所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了統計,其課程體系特點為:①重視基礎和實驗教學環節,61所院校平均講習比為1∶061,最高的1∶098,最低的1∶029。重視基礎教學,正常人體解剖學以局部解剖教學為主,學時近200學時。②強調課間見習和畢業實習,未進行中期教學實習。③重視臨床技能教學,西醫診斷學有的院校實行了2年不斷線教學的改革探索。分析高等中醫教育5次大的教學計劃修訂情況,有以下特點:①中西醫主干課程體系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變化中以分化為主。②西醫課程在中醫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認識上分歧較大,西醫課程學時幾起幾落。③對中醫經典著作課程的性質和在教育中的作用有認識上的分歧和變化,造成經典著作課程性質不確定,由中醫基礎課程向臨床課程或臨床提高課程轉變;又因對其作用上認識分歧,學時變化較大。④受基礎課程完全服務于專業課程的影響,自然科學基礎課程長期被弱化,近年來素質教育加強,有重視的趨向。⑤實踐環節逐步加強,實驗課逐步增加和規范,但近幾年受經濟制約,實驗課質量下降;畢業實習更加重視,實習醫院建設得到加強。

2、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問題分析

2.1中醫學科界限不清,中醫課程內容與課程界限不清,內容大量交叉重復;加之中醫課程過分強調其獨立性、完整性和系統性,故課程之間缺乏有機銜接和聯系,基礎課與基礎課之間、基礎課與臨床課之間、臨床課與臨床課之間在同一層面上低水平重復;各門中醫課程個性不足,共性太多,課程內容缺乏梯度和升華,缺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

2.2素質教育薄弱,特別是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教育明顯過弱,中醫文化底蘊不足,使學生對中醫的深刻理解和悟性差。

2.3由于以專業教育為軸心的課程結構,基礎完全為專業服務,課程結構單一,故造成基礎過窄,學科滲透不夠,學生發展后勁不足,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思維受到局限。

2.4缺乏臨床思維訓練,學生臨證能力差,臨床課程教學內容沒有從本質上反映中醫診治疾病的特點,僵化證型,束縛思維,中醫目前的理論思維與臨床思維脫節。

2.5西醫課程知識模塊在培養目標認識不清的情況下,沿用了西醫院校的主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壓縮式教學,加之內容陳舊,理論與實踐脫節等,造成學生說理不通,動手不行,處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癥能力差,對高等中醫人才培養質量造成影響。

2.6中醫院校學生學習的是中西兩套理論體系,中西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比較的橋梁課程,使之各自為陣,未能達到整合目的。27中醫理論反映在中醫課程體系上理論無明顯進展,臨床課程停留在證型論治上,與基礎課程在同一層面,缺乏深化和升華,使學生的臨證水平受到影響,理論與實際脫節。

3、高等中醫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

3.1適應社會需求。社會對中醫院校畢業生質量認識上有動手能力差、病房管理能力和危急重癥的處理能力不足的說法,究其實質,主要是西醫臨床能力不足。它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中醫專業學生能力培養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二是人才市場有逐利性、短期性,對中醫人才質量標準缺乏正確認識。針對問題,課程體系上應加大實驗、實習學時,加強理論課程與實踐的銜接。在有限的時間里西醫教學的定位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對西醫課程體系要下大力氣進行改革。

3.2在加強素質教育的同時,要根據中醫專業的特點,加強中醫文化素質的教育,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史、古漢語、自然辯證法、科學邏輯學等課程。

3.3在高等中醫教育的教學內容上實行5增5減,即增加課程之間的聯系,減少重復;增加課程的綜合及合并,減少課程的獨立與人為分化;增加自學,減少講授;增加實踐教學,減少理論教學;增加個性發展,減少統一要求。要拓寬基礎,增強社會適應性,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避免基礎完全服務于專業的思想,增設人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拓寬醫學基礎課程,優化課程體系。

3.4科學地界定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科定位、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確定課程內涵,建立新學科下的中醫經典課程體系。

3.5吸取目前中醫臨床各科將靈活多變的辨證論治定格化缺乏使用價值的教訓,正確認識中醫的繼承與創新,避免對中醫以偏概全,避免那種講特色必言辨證論治,而忽略疾病的特異,講處方必言君臣佐使,而忽略病有專治的偏向,對臨床學科的思維定勢和理論框架進行大膽變革,使之能夠易于吸納新的研究成果,使原有中醫教材的封閉型變為開放型,增設培養臨床思維方法的課程,注重臨床思維訓練和臨床能力的培養。

3.6加強對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研究,探索新的學科增長點,增設高等中醫教育新的課程。

作者:楊殿興 鄒世凌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网www天堂资源在线 王者荣耀之白丝玉足榨精 王茜麻豆 | 日本高清免费观看 | 韩日精品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的 | 韩国黄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日韩网站免费 | 又黄又粗 | 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 四虎在线最新永久免费播放 | 色费女人18毛片a级视频在线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99re8热精品免费视频 | 欧美级 | 精品一区二区91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毛片不卡 | 夜色321 | 日日干日日草 | 奶茶视频官网下载页 | 黄色片免费在线看 |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 免费在线一级毛片 | 天堂网2021 | 99这里有精品 | 图片 小说 校园 激情 都市 | 在线国产一区 | 99re这里有免费视频精品 |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性色 | 五月婷婷婷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 伊伊综合网 | 日本高清不卡免费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日干日日插 | 精品在线观看免费 |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