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破解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總企業數量中占比在98%以上,可見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2015年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尤其個別區域集中爆發出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直接導致近兩年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日益凸顯,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文章旨在探討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中小企業自身層面
1.經營風險高,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由于普遍從事的都是低端制造業、輕資產服務業,技術先進性差,人才缺乏,管理上也比較落后,在應經營環境變化上更是能力不足,這也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生命周期較短。另外中小企業風險與實際控制人個人因素緊密聯系,經營者信用觀念淡薄,普遍缺乏信譽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又一要因。個別中小企業的違約欺詐行為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整體信用形象,加之信息不對稱,外部機構很難了解到中小企業的真實情況,那么銀行只能設置更高審批要求來識別風險。2.普遍抵質押物匱乏,難以滿足銀行風險緩釋的要求。中小企業普遍實力較弱,自有有效資產不足,即使屬于新興產業或國家重點戰略支持產業的中小企業,雖然科研能力強、具有核心知識產權,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但是由于企業輕資產特點,現有銀行風險評價體系很難準確評估其依賴的知識產權,并且只是產權難于變現,故單純依靠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抵質押很難獲得信貸。
(二)銀行層面
1.思想認識上,不愿貸。銀行基層經辦人員做一筆貸款,1億元與100萬元在流程操作上、工作量上,沒有根本的區別。雖然目前各家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與大型企業貸款在授權上和審批流程上都進行了區別對待,但這僅僅是流程的長短、審批機構級別的區別,而對于經辦人員而言,負責的環節仍然是調查、發放和貸后管理、信貸回收,并沒有顯著區別,這必然導致經辦人員偏好大型企業貸款,更何況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短、風險大,吃力不討好是思想上的共識。2.責任追究制度上,不敢貸。近兩年來,銀行業最驚心動魄的事也許就是頻頻收到監管部門發來的行政處罰書,且大多數均為“機構”、“人員”雙罰,銀行員工被終身禁入銀行業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另外“終身追責”制度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領域建立起來了,“終身追責”固然會“終身負責”,這是個良好的約束制度,但良好的約束制度也會有副作用,反映在銀行領域就是風控標準必然趨嚴,對中小企業貸款看不清、看不準,不敢貸。3.產品匹配上,不能貸。目前銀行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大多數出臺的是宏觀指導性的意見,缺乏產品的配套、銜接,中小企業若想獲取銀行授信,絕大多數還是要有抵質押等強擔保措施,且銀行對抵質押物的限定范圍也比較窄,除了通常要求的房產、土地使用權外,對其他非標準的抵質押物接受程度較低。例如價格高昂的機械設備,雖然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核心資產,但作為抵押物進行評判,銀行除了考慮價格,更多還是要考慮變現能力,即便是具備較好變現能力的通用設備,到了需要處置的節點,也會面臨幾乎不能執行拆除、無人購買等實際問題,故銀行要么不接受,要么設置極低的抵押率導致完全不能滿足企業需求。雖然前些年經濟上行期中,銀行推出了很多創新型產品,如專利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動產質押、互保聯保等等信貸產品,但經歷了經濟下行期的實踐檢驗,大多血本無歸,現階段再大規模推創新的動力明顯不足。
(三)社會環境層面
1.國家政策支持落地困難。監管部門為支持中小企業融資,設置了監管指標“三個不低于”,制定監管目標沒有問題,但缺乏具體的落地措施,缺乏對銀行具體實現機制的指導。另外迄今為止尚無一個統一的專門機構來對中小企業進行管理,這樣不僅不利于中小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規劃和協調,也不利于政府對它們進行宏觀指導的政策指令的有效實施。2.供中小企業選擇的融資渠道尚未實現真正多元化。目前我國中小型企業融資大多來自民間資本和銀行貸款,渠道多元化建設尚不健全,尤其是近年來一些原先定位于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地方金融機構也紛紛合并、擴大規模,其服務對象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準入門檻日漸提高,致使中小企業信貸渠道愈發變窄。另外直接融資手段方面,比如股票、基金和債券等資金募集方式用的比較少。這種情況長期存在,造成了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3.缺乏真正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服務的機構。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很多地區各級政府部門都主導建立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前些年擔保體系在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缺口上已經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上一輪區域內信用風險集中爆發,擔保資金的有限性,相對于金融機構的損失,其只是杯水車薪,且后續資金沒有有效的持續投入,很多擔保公司都發生了代償違約,銀行后續追償難度非常大,這也大大降低了銀行再接受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的積極性。4.具體支持機制建設緩慢。目前國家出臺的各項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大多是從中小企業角度出發,鮮見站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立場的措施出臺,尚不能從根本上市場化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比如現實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片面要求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而對銀行的不良貸款清收支持不夠,另外金融機構維護債權面臨的執行難、執行貴問題也長期得不到解決。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問題,為破解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筆者認為現實的路徑從重要性方面排序,應該是從中小企業自身、國家具體政策支持、銀行順應形勢加快轉型步伐方面入手。
(一)中小企業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
中小企業要找準自身定位,用有限的資金、適當的發展模式,在市場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經營者充分認識企業自身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合理利用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籌集資金,循序漸進,加快自身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步伐,增加透明度,注重積累信用。
(二)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以具體措施落地來創造良好的社會融資環境
1.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加強對中小企業扶持和引導。各地政府應建立專門的機構在管理咨詢、行業指導、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稅費政策等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植,引導其增強市場竟爭力,推動中小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規范財務報告制度。2.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減少信息不對稱。由主管部門推動,依托現有人民銀行征信機構,將分散在稅務、環保、電力等部門的企業信用信息統一收集,對金融機構開放,在保護企業隱私的基礎上提供信息服務,以便銀行掌握企業真實情況。3.在銀企合作的各個環節落實減稅降費,降低銀企雙方成本。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平臺,及時區域內土地、房產交易價格供金融機構參考,對于小額信貸,金融機構可采納公開信息再結合內部專業人員的復核評價,代替原有的評估機構評估,免去中小企業一般都需要繳納的評估費用,切實降低其融資環節的成本。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在信貸資產全周期中金融機構往往涉及處置抵質押物,而目前普遍執行難、變現難的環境下,“以物抵債”常常是被動選擇,金融機構作為商業企業,按照現行稅法規定,需要繳納高額稅費,那么金融機構為降低可能損失,必然導致倒推至信貸審批端會降低抵質押物的抵質押率,導致一刀切地把中小企業資產價值低估,加重融資難的情形,因此,政府層面應考慮金融機構切身利益,做出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4.差異化監管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差異化市場定位。雖然我國缺乏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但已然存在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信用社等多層次的劃分,政策監管部門應引導不同層級的銀行對中小企業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階段,發揮多樣的作用,比如各級信用社的資金應投向所在的縣域內的中小企業。
(三)金融機構要順應形勢、多措施并舉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1.順應形勢、轉變觀念。目前,全國都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金融從業人員的初心應該是服務實體經濟,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為中小企業營造公平的貸款環境,滿足中小企業合理資金需求,切實做到金融普惠。2.優化客戶結構,加快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立足金融機構本身定位,明確客戶結構目標,重視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主動了解客戶,爭取客戶,培養符合自身基層行特點的客戶群,做好細分工作,在眾多的中小企業中,發現和挖掘成長性好的、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耐心加以支持和培植。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開發消除信息流不對稱的產品,如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鼓勵標準化質押、保理、賬戶托管等業務,制定企業法人、股東個人資產與企業信用多重組合的風險緩釋方案,提高融資獲批概率。3.主動擔當作為,落實盡職免責。金融機構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盡職免責機制,既打消基層經辦人員顧慮,又要以量化、具體的評價機制切實控制操作風險,識別對待不可抗因素與主觀失職,做到客觀公正對待基層經辦人員,調動其放貸積極性。綜上所述,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唯一路徑就是強大企業自身、政府切實強有力扶植推動再加上金融機構的真正擔當和作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長期存在的尷尬局面,更加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邢樂成.金融錯配與中小企業融資[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2]吳瑕.中小企業融資案例與實務指引(第2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楊童.淺談不同成長階段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選擇[J].財會學習,2019
[4]曹模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探討[J].經濟金融,2019(10)
作者:劉海穎 單位:中國民生銀行唐山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