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服務鄉村振興的風景園林人才培養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塑造鄉村人居新美學,風景園林學科有其不可推卸的職責擔當。通過剖析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變”觀念、“拓”能力、“優”內容、“搭”平臺、“建”機制五方面探索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對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模式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園林學科是以“生物、生態學科”為基礎,藝術與技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旨在營造生態宜居的優美人居環境。風景園林學科的核心重任就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美化,支持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是風景園林學科的基本要求,學科屬性決定了風景園林在鄉村振興中不可推卸的職責擔當[1]。同時,風景園林是人類精神與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承擔著更為廣泛的鄉土文化傳承,鄉村美學塑造與人地關系協調重任。不論從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時間發展脈絡(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實驗—鄉村振興戰略)到鄉村振興的內涵特點與基本要求,風景園林學科都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同時鄉村振興又反推了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為風景園林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資源極為豐富,發展空間巨大。同時,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也使農村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問題。要推動鄉村產業和經濟發展,實現宜居、宜產、宜游、宜養,環境建設是基礎。近年來,風景園林行業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全域景區化等工作熱潮,積極開展鄉村風貌保護、鄉村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與有益經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風景園林行業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與機遇。同時,我們也能清醒的認識到模式化、樣板化的快速城鄉建設,使得鄉村風景園林審美傳統被遺棄,鄉村建設風貌遭到破壞,現代與地方鄉村人居美學標準還未形成,現代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和重建工作任重而道遠,而傳統風景園林教育中對于鄉村景觀實踐與理論教育的不足也使得設計語匯匱乏[2],人才培養無法適應行業產業發展的新需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鄉村振興首要在于人心的回歸。風景園林師的自然審美、鄉村審美意識都將在鄉村工作中起到積極作用。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復興鄉村審美,通過風景園林教育模式創新適應時代新需求,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喚人心、歸田園、振鄉村,復鄉美,傳承風景園林的“天人合一”傳統,同時注入現代文明可持續發展智慧,推動鄉村建設進一步雅化、活化,創作出有風度、有品質的新鄉村人居美學。這既為鄉村發展、校地互動帶來新的動能,又可以為地方高校轉型期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提供機遇與依據。
2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1立足時代,培養目標的轉變響應不足
風景園林是承載人類文明尤其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學科,學科內涵伴隨著資源環境和人居環境的變化不斷演化。不同時期不同的行業需要,風景園林教育的培養目標也經歷了早期以培養造園師、園藝師為主,近代以培養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和建設人才為主,之后逐步延伸到自然文化區域規劃設計與建設,如風景區、森林公園、旅游景區等,當前拓展到廣大的城鄉人居環境、大地景觀等四個時期的變遷,工作范圍不斷外延。立足時代,地域視野下的城鄉景觀建設已成為當下與未來發展中重要的專業命題。而城、鄉園林景觀具有的顯著差異使風景園林教育面對新的歷史使命、機遇與挑戰,傳統的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方案已明顯響應不足,不能適應行業與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恰逢時代與傳統共振之際,地方高校風景園林學科的培養定位也需適時而變,以高校轉型發展為契機,充分解讀城鄉特征與時代所需,城鄉兼顧,搭建以需求為主導,側重實踐與創新訓練、產學研相結合的多元化教育服務平臺。
2.2面向鄉村服務,專業應用型能力培養不夠完善
目前,風景園林培養方案側重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創造性思維能力、表達知識、溝通協作等五方面的能力培養。重點培養學生面對不同環境類型場地的分析、評價、創新設計與綜合表達。學科在培養現狀中對于鄉村審美、鄉村生態和人文景觀的調查分析、相關政策法規標準的研讀、鄉村景觀設計實踐等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對于鄉村景觀設計語匯匱乏,無法適應行業產業發展的新需求。
2.3以服務鄉村建設實際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尚不健全
課程體系設置是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支撐,而面向鄉村服務應用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塊尚未形成。結合新的能力培養模塊需要,與之相應的課程體系也尚未建立。要使教學的知識結構體系兼具寬度與深度,滿足城鄉不同尺度與類型下知識結構體系與實踐表達能力的需要,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需進行由“點”到“面”的調整[3]。針對服務地方鄉村建設實際能力需求,構建不同階段的課程群,遞進式融入鄉村審美、法規研讀、鄉村調查分析等專業素養與技能培養,從而使新拓展的鄉村景觀建設服務應用能力培養溶解在本科四年不同階段的培養內容中。
2.4缺少校、鄉結合與創新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鄉村建設相關的實踐與研究活動主要包括鄉村價值、鄉村景觀評價、鄉村規劃設計、鄉村保護、鄉村景觀格局、田園綜合體、聚落空間、鄉村旅游等方面。目前的培養方案中,更多的實踐結合城市各類開放空間、建筑內外環境、風景區與度假區等內容,缺少校、鄉結合與創新的實踐教學環節。服務鄉村振興,還需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目標,加強校、鄉之間的結合與互動,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貫穿全程,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層次的鄉村實踐教學環節。
2.5服務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應用型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尚未建立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內外兼顧的評價機制是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由于相關課程體系與能力培養模塊的缺失,無法建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來綜合評價學生在地方鄉村建設與景觀服務方面知識技能的培養情況。面向城鄉服務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論內容和維度(素質維度、知識維度和能力維度),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尚未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同時,針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實踐教學方面,也缺少與鄉村、地方項目的合作,更無法聯合培養來促使產教融合,促進學校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
3服務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策略
3.1“變”觀念———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培養目標向“地方、城鄉”型轉變
長期以來,風景園林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優秀應用型行業人才培養。培養目標是系統掌握藝術設計理論與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能夠進行風景園林領域規劃設計、工程技術與建設、園林植物應用、資源與遺產保護、創新設計和綜合項目管理等方面相關工作人才培養。在突出專業的藝術化特色和“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方式基礎上,結合高校轉型發展需要,適時將培養目標向地方服務傾斜,明確“服務中心、需求導向、城鄉兼顧、協同育人”的培養理念,立足區域,服務地方,充分發揮高校智庫和人才儲備功能。同時,積極推動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在教學實踐中的結合,適應時代、高校與行業發展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3.2“拓”能力———鄉村審美、法規研讀、鄉村調研與創新設計三大新的能力培養模塊拓展
結合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依托現有培養方案中的能力結構,拓展出鄉村審美、法規研讀、鄉村調研與創新設計三大新的能力培養模塊,并在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遞進式融入教學和實踐體系。低年級,藝術設計理論建構中融入鄉村審美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中年級,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學習中融入法規研讀、鄉村調研分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高年級,不同空間類型設計實訓中融入鄉村創新設計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對于鄉村之美的感悟,鄉村建設的關注與鄉村設計綜合能力。
3.3“優”內容———面向鄉村建設服務能力提升下的課程優化升級
課程群的建設。通過采用逆推式方法來分析新的能力拓展需求,以此來引導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設置。摒棄原有獨門獨立的課程設置,從課程群角度綜合安排協調各項能力的培養與知識體系內容。如鄉村審美與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的專業核心知識為自然形態的認知、鄉村形態的構成、鄉村審美傳統、鄉村景觀表達等內容,對應的相關課程有形態認知、形態構成、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風景寫生。因此,可將四門課程進行鄉村審美能力系列課程群建設,在課程內容中合理植入鄉村相關內容,從而實現現有培養方案的優化與新的能力培養模塊體系化安排,同時與現有課程體系無縫銜接。教學內容的延伸。以往的風景園林教學中對于鄉村部分涉及較少,致使鄉村景觀的發展遇到了設計語匯的匱乏、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難于落地、改造趨于形式化等種種瓶頸[2]。從地方鄉村問題出發,在相關課程內容中適度延伸鄉村主題內容,突出“時代”與“地域”特征,合理引導新時期鄉村景觀營造中的“人地”角色定位,同時突出地域差異。教學方式的調整。部分課程中,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發生改變。以往的教學項目多以城市空間類型為主,設計方式以概念設計為主,落地性不強。采用真實項目化任務驅動模式,圍繞給定任務目標開展教學,如近期興起的鄉村民宿,以真實項目為驅動,學生的實地調研、普查、實測、記錄、問卷發放、方案匯報和施工營建均與實際相結合,可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真切體會實際項目的復雜性與地域性。
3.4“搭”平臺———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校、鄉互動創新實踐平臺
從教學體系建設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低年級進行鄉村審美認知與基本技能表達訓練,重啟鄉村審美之眼,發現與呈現鄉村之美;中年級進行鄉村考察、記錄與綜合分析實訓,挖掘鄉村價值,梳理鄉村格局、特征;高年級進行鄉村景觀項目服務和創新研究訓練,保護鄉村生態、助力鄉村產業升級。將實踐教學環節融入不同課程群與專業實習環節,將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的應用能力培養落到實處。除在不同年級課程中設置不同層次的鄉村實踐教學環節外,讓學生更多參與教師橫、縱向課題,使鄉村建設問題研究與對鄉技術服務成為“第二課堂”[4]。同時,專業實踐環節———認識實習、藝術考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中拓展鄉村實例。如認識實習與藝術考察,適度安排學生進行不同區域鄉村采風,了解地方特點同時對比其他區域差異;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中結合教師課題與單位實際項目“真題真做”,提高學生解決鄉村實際問題的能力。
3.5“建”機制———內外兼顧的服務地方鄉村建設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建立
校內,建立評價體制。周期化、指標化的對師生參與地方鄉村建設與景觀服務情況及鄉村建設知識技能的培養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情況反饋指導教學與實踐內容調整。校外,通過校、鄉項目合作,鄉村實習基地建立,通過交流與合作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果[5]。此外,通過鄉村類型專業競賽,階段性鄉村實踐成果展示,對學生從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考量。
4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高校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轉型期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開辟了新思路。充分發揮高校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優勢,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展鄉村美育,喚起鄉美認知,深入進行培養方式創新改革。以高校轉型發展為有利契機,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發展,服務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培養與輸送更多服務地方建設的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為地方鄉村產業的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鄉村旅游的開發、優秀鄉土文化傳承、經營方式的創新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鐘國慶.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肇慶學院為例[J].中外建筑,2018(9):199-201.
[2]陸琦,李自若.時代與地域:風景園林學科視角下的鄉村景觀反思[J].風景園林,2013(4):56-60.
[3]張云路,高夢雪,劉迪,等.應對城鄉統籌發展的風景園林專業“綠地系統規劃”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4):61-63.
[4]王桉,王娟芬.以實為基,專融并濟———以市場崗位細分需求為導向的風景園林課程體系優化與建設實踐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9(1):52-53.
[5]段益莉,江強.新農村建設中園林景觀規劃———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130-135.
作者:張妤 曹福存 黃磊昌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