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所開設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對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藝術文化水平提升意義重大。為進一步挖掘公共藝術教育教化功能,突出公共藝術課程德育功能,該文通過分析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作了簡單闡述。同時提出構建新型公共藝術課程機制,完善思政教育體系,對高校打造特色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希望能給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議與參考。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1引言
公共藝術課程在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是對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藝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它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健全人格養成意義重大。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突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價值,豐富其實踐內容,相關教育工作者嘗試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到公共藝術課程中,以此通過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功能的體現,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品質的藝術人才。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思路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目標,是為在公共藝術課程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為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形成奠定基礎。但由于思政教育、公共藝術教育在互相滲透中屬于系統性工程,相關院校在強化二者教育功能時,是借助藝術美、審美意識、規則美等內容,在公共藝術課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學生在藝術審美中,領悟思政精神,所以高校在思政教育、公共藝術教育融合中,應將藝術、思政教育理念糅合在課程目標、教育方式、內容中[1]。另外,院校可基于思政教育美學觀,利用思想政治、美學精神的理論產物,在滿足學生藝術審美需求后,升華學生思想意識。同時,為藝術文化領域、思政教育哲學建立融合立場提供契機,有助于規范思政教育內部審美標準。再者,該美學理論,可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實踐中,借助自身堅實的理論支撐功能,將審美精神作為思政教育核心內容,構建與藝術教育的作用關系,促進高校思政、公共藝術教育有效融合。
3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自召開后,公共意識引導價值不斷凸顯,可作為公眾、受教育群體精神引領、藝術啟迪,對提高社會群眾思想、道德水平意義重大。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公共藝術教育期間,需強化其思政教育功能,主動探索其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價值,使學生認識到藝術、道德為人類生命本源,并在二者內涵統一性的探尋中,重新定義公共藝術教育及思政教育。具體來說,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是從審美、藝術角度,詮釋人類成長中自由、和善等特質,使學生充分感知生命,領悟生命價值。在公共藝術發展歷程中,王爾德、雷默等藝術家,在藝術審美追求中,認為藝術為自足本體,可不受外界事物約束。但其實,人屬于社會、生物層面中的個體,與外界事物脫節則難以滿足人類深層渴求。因此,高校促進公共藝術、思政教育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藝術審美價值,將道德作為審美前提。另外,在當前時期,社會環境中娛樂化、功利化傾向問題突出,容易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產生部分極端行為[2],從而導致藝術審美功能、藝術教育功能喪失,難以讓學生在藝術滋養中升華其人格、道德觀念、價值觀。因此高校需基于內部公共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繪畫等藝術課程中,為學生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完成知識技能與個體成長智慧、健全人格轉化打好基礎。
4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4.1優化思政教育形式,創新公共藝術教育模式
首先,高校應將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內容,作為相關課程融合基礎。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結合的目的,是在優化思政教育形式中,創新公共藝術教育模式,豐富其課程實踐內容。并且思政教育及公共藝術教育,所含內容復雜性、系統性特點較為突出,教育實踐理論多樣。所以高校在融合思政教育、公共教育時,還應結合課程內容異同點,凝結教育新形態,為學生人格塑造、藝術觀念養成提供充足發展空間。在此期間,高校內部思政、藝術教師,可通過集體備課、課程設計以及同步教研等渠道,增強課程感染力,突出其融合價值。其次,高校可利用新穎、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內容。教師可通過網絡平臺、新媒體設備等教育資源,轉變教育內容呈現形式,用較為直觀、生動且形象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引導學生探索藝術課程中的思政內涵[3]。例如,教師可在公共藝術課程建設中,借助微視頻、云教育平臺、網絡等教育載體,設計趣味性、實踐性的藝術教育活動,并將思政教育內容隱藏于活動內容中。同時,在藝術活動、思政教育內容相互作用中,啟發學生思考活動主題意義。另外,教師可通過微信、QQ等移動終端,及時給予學生指導與解答,帶動學生使用相關自媒體、多媒體平臺,總結藝術活動感性,以鞏固思政教育融合效果。最后,結合高校內學生群體年齡、需求特征,教師在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融合中,還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等內容,滲透在公共藝術教學實踐中。并利用公共藝術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弱化單一思政課程的思辨性功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公共藝術教學實踐,多角度感知思政教育內容。比如教師在公共藝術課程實踐中,帶領學生參觀藝術博物館、紅色革命根據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進而將教學成果具體化。或使用各大自媒體平臺,正能量視頻、美文、創新理論,以改進傳統公共藝術課程實踐工作,強化學生課程體驗感。
4.2構建新型公共藝術課程機制,完善思政教育功能
課程體系作為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融合載體,影響著二者融合實踐效果。因此,高校需通過構建新型公共藝術、通識課程機制,完善思政教育功能,發揮思政教育、公共藝術教育互補關系,突出藝術教育內部思政教育特點。具體來說,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在同步發展中,是高校在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基礎上,使藝術課程成為學生情感溝通、價值觀念形成的培養場所。高校應基于高等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以及公共藝術課程目標,深挖公共藝術教育德育、美育內涵。同時,遵循該課程教育教學規律,升級藝術課程,將其轉變為思政教育隱性課程之一,從而實現思政教育、公共藝術教育全面融合[4]。教師在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應積極探索藝術課程、資源本身的德育功能,將課程目標、內容、方式作為思政教育立德樹人觀念得以貫徹實現的前提條件。
4.3營造和諧德育校園文化環境,豐富公共藝術文化資源
為實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實踐形式、內涵統一,增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德育功能。高校可基于藝術文化教學,從教學形式創新、主導思想更新中,尋找二者異同點。并且在公共藝術活動文化素材內涵挖掘中,有效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在此期間,為確保公共藝術活動品質,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校可在教育形式創新中,利用文化活動品牌,豐富公共藝術文化資源。例如,高校可通過講學、藝術團體演出、藝術作品賞析、經典藝術觀賞等形式,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再者,在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入過程中,營造和諧德育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思想升華有著明顯促進作用,屬于高校內部隱性德育資源。為此,教師可利用公共藝術文化,提升校園文化品位,進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使校園環境成為藝術教育、思政教育融合驅動力。具體包括校園公共藝術中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或是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通過突出自然景觀、建筑物美感、藝術社團活動,展現校園內藝術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養,為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4.4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課程多層次評價體系
教師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的具體執行者,其綜合水平、個人能力影響著學生素質培養質量。因此,高校應重視教育隊伍建設,同時在課程實踐中,發揮有效評價功能,優化課程多層次評價體系。一方面,高校應結合課程融合現狀,整合內部教師資源,挖掘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優勢,為特色校本課程建設提供助力。在此期間,高校可確立思政教育、公共藝術專業教師聯合育人模式,以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在公共藝術教育、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推進中,為避免出現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參與度不高等現象,高校在評價二者融合價值時,可結合課程實踐目標以及學生綜合發展、道德品質培養情況,分析該課程融合是否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是否適用于學生專業學習,從而根據學生道德素質、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目標,建立多層次課程評價機制。
5結語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促進高校公共教育課程、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相關院校應結合內部教育資源以及相關課程開設現狀,通過構建新型公共藝術課程機制、完善思政教育功能、營造和諧德育校園文化環境、豐富公共藝術文化資源等渠道,強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德育功能,實現思政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彩云.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創新與發展研究[J].藝術品鑒,2019(2):338-339.
[2]李文雯.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途徑探析[J].參花:上,2019(2):23-25.
[3]段靜鵬.“潤物細無聲”式的“課程思政”研究———以“藝術學原理與美術鑒賞”課程為例[J].藝術品鑒,2019(5):335-336.
[4]陳旭.“以德樹人”融入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學的思考[J].明日風尚,2018(22):66-67.
作者:徐藝菲 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