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水彩畫藝術創作的困境及未來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作為外來的藝術形式,水彩畫藝術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20年,中國當代水彩畫無論是在思維模式的更新、形式語言的探索,還是創作空間的拓展上,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如何將水彩畫藝術與時代有效結合,找到正確的發展之路,始終都是我國水彩畫藝術創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對我國水彩畫發展歷史的簡單梳理,探討了當今時代我國水彩畫藝術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水彩畫藝術;創作觀念;作品內容
水彩畫是水調和半透明的顏料完成的繪畫作品,具有清透流暢、色彩絢麗的特點。水彩畫本屬于西畫,明清時期由西方傳教士傳入我國。中國水彩畫的發展歷程曲折。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但與其他當代主流繪畫藝術相比,水彩畫藝術的發展呈現出創作觀念陳舊、題材表現單一、表現手法程式化等問題。如何應對中國當代水彩畫藝術面臨的困境,并找到未來的發展路徑,使其在當代文化藝術格局中能夠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彰顯獨特的藝術本色,這是水彩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我國水彩畫藝術發展概述
(一)我國水彩畫藝術發展歷程
水彩畫藝術從創立至今已經歷數百年的時間,最早發端于德國。早期水彩畫主要是畫家進行習作和草圖創作的輔助手段。18世紀初,水彩畫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后經歷最初的萌芽期、發展期等各個時期的變遷,水彩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繪畫愛好者。簡單梳理我國水彩畫藝術的發展階段,大致如下:首先是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上半葉之萌芽期,1864年創辦的有“西洋畫搖籃”之稱的土山灣畫館,致力于西洋畫的教授,其中就開設了水彩畫課程。到20世紀初,由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水彩畫進入成長期。隨著一些美術學校的建立,水彩畫藝術迎來了一個高潮期,涌現出一大批頗有成就的水彩畫家,如關廣志、李劍晨等。他們的水彩畫創作融匯中西特點,基本架構了我國水彩畫藝術的最初面貌。20世紀50至70年代,水彩畫藝術迎來了發展期,全國美展開始設置水彩畫展區。我國水彩畫藝術從實踐到理論都有了穩定面貌,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吳冠中、古元等。80年代后期,我國很多高等院校設立了水彩畫專業,使我國水彩畫藝術迎來了嶄新的發展局面。199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正式成立了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水彩畫藝術的蓬勃發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藝術交流日漸增多,我國當代水彩畫藝術創作呈現出更加獨特的藝術面貌。
(二)我國當代水彩畫藝術發展現狀
當今世界藝術的發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和態勢,各種新的藝術觀念、藝術形式乃至藝術材料層出不窮。在這種全新的文化背景的滌蕩下,傳統藝術形式一方面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水彩畫藝術也面臨同樣的境遇。水彩畫進入中國數百年來,幾代水彩畫藝術家經過努力探索,尋求水彩畫本體語言與中國文化語境的融合,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形式和功能,使當代水彩更富有中國特色和人文氣息。如今我國當代水彩畫藝術創作非常活躍,涌現出很多優秀作品,也表現出一些典型的當代文化特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水彩畫藝術呈現出民族化發展趨勢。中國當代水彩畫的地域性特征逐漸明顯,如廣州水彩畫的厚重、沉渾,江浙地區水彩畫的輕靈、雅逸,北方水彩畫的粗獷、豪邁等。二是全國美術院校大多比較重視水彩畫教學,這提升了專業群體的繪畫水準,也使水彩畫在全國各級展覽中的地位得以提高、水彩畫藝術的學術性不斷增強。三是水彩畫融合了我國獨特的傳統審美文化與民族精神,不斷借鑒、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優長,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形成了技法多樣、面貌各異的良好局面,極大拓展了水彩畫藝術的邊界。可以說,中國水彩畫藝術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當然,我國水彩畫藝術面臨的困境也同樣不容忽視。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是水彩畫發展不可或缺的語境。隨著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各畫種之間不斷相互借鑒吸收,使各個畫種表象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如何在當代水彩畫創作中展開繪畫題材、本體語言和藝術觀念上的探索,豐富作品的文化,挖掘水彩畫表現現實的更多可能性,這些都對我國水彩畫藝術提出了嶄新的要求。
二、當代水彩藝術創作面臨的困境
(一)創作觀念與作品內容相對陳舊單一
當前,我國水彩畫藝術創作依然以寫實為主,主題多為風景、人物和靜物。水彩畫藝術家多趨向于客觀事物的自然呈現,作品內容空洞,畫面缺乏生氣,鮮有飽滿的真實情感的體現。縱觀近年來的各級美展,水彩畫藝術創作表現內容淺顯單一,多拘泥于寫實。有些作品呆板,缺乏精神內涵,許多畫面雷同,對畫面進行的技術描摹繁多,主題思想淺薄,這也是引起業界詬病的不爭事實。
(二)畫家大多重視技術而缺乏文化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和材料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很多先進設備被引入水彩畫創作中,成為當今水彩畫創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如照相機的廣泛運用,使畫家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繪畫素材,這有利于藝術創作。但同時,照相技術弱化了藝術家對生活與自然的直觀理解,使其創作思維局限于對照片的描摹,削弱了作品的藝術品質與生動性。另外,以材料為切入點的創作在水彩畫藝術領域日漸增多,這拓展了水彩畫的表現力,增強了畫面的堅實渾厚感。但同時,這也使一些藝術家對水彩畫本體語言的認知流于表面,熱衷于水彩畫不同肌理與效果的研究和展示,不斷嘗試新材料,將對技術的追求作為繪畫的終極目標,而忽視了藝術作品所應具備的內涵表達。
(三)水彩畫創作與社會生活脫節
水彩畫藝術是一項技藝性較強的畫種,易學難精。對于水彩畫藝術家來說,在掌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需要對水彩畫本體語言有足夠的認知;通過對生活的深刻體悟,表現水彩畫作品的獨特魅力。歷史上優秀的水彩畫藝術家都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他們關注時展,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入生活,安于創作。但是當下時代信息爆炸,大多人心浮躁,畫家往往急于求成,對生活缺乏真正深沉的思考與關注,創作游離于時代與生活的中心,難以達到“情以物發,物我同一”的境界,降低了作品的表現力。
三、水彩畫藝術創作未來的發展路徑
要想使當代水彩畫獲得豐富多樣、成熟的發展,藝術家需要清醒認知自身面臨的種種困境,有針對性地找到發展路徑;在借鑒其他畫種藝術語言的同時,不失水彩畫藝術自身特色;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中國水彩畫的優秀傳統,注重多元化發展,立足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理性面對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藝術個性;在水性材質特有的基礎上,對各種形式美展開探索,展示時代新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守本”與“創新”并重。
(一)立足本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水彩畫傳入我國之后,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熏染,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在技法上,一方面繼承了西方繪畫的明暗、色彩、塊面造型等精髓,另一方面,又融入中國傳統繪畫的用筆、用墨,以及用水等技巧,因而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水彩畫是以水調色,中國畫是以水調墨,兩者都離不開對水的控制和把握。作為舶來品,水彩畫因水性材料的種種特性,與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相契合。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畫家自覺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意識和認知方式注入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中,將水彩畫改造、拓展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東方文化意蘊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說,中國水彩畫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中西融合的過程,是西方藝術樣式民族化、本土化的發展過程。對于整個中國水彩藝術的發展史而言,相比水彩畫的西方傳統,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和文化藝術觀念、精神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當代中國水彩畫家只有對中國傳統藝術觀念和精神有較深層次的認知,方能吸取其精華并為己所用,真正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和精神內涵的作品。
(二)堅持藝術個性,注重藝術創新
眾所周知,藝術風格是創作者獨有的精神風貌,是創作者精神個性的外在表現。材料和技法始終應該為藝術家的精神表達服務。藝術家必須具備深厚的學養,堅守自己的精神個性;既要繼承前人的優良傳統,又要勇于創新,挖掘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站在時代的前沿,勇于探索,勤于觀察;在遵照傳統的同時,注重藝術個性的培養。當下,水彩畫家應該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完善水彩畫創作技巧;在增強對傳統文化藝術及其精神的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還應以我國水彩畫傳統技法、風格為參照,在繼承藝術傳統的同時注重藝術個性的彰顯。一方面,要在水彩畫本體藝術樣式中不斷挖掘探索,另一方面,要借鑒和融合其他藝術門類的長處,嘗試拓展原有的邊界,甚至催生出新的藝術樣式或畫種,以強調作品的藝術風格。水彩畫家應在堅守水彩畫審美特征的基礎上,理性地吸納其他畫種的長處,尊重和提倡各種藝術形式的探索和實驗,拓展自身的表現力。這也是我國當代水彩畫藝術創作未來發展的旨歸。
結語
當今時代,各類藝術形式蓬勃發展,藝術面貌發生很大改變,開放性的創作表現形式已成為各種藝術發展的潮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出現,人們的思維與視野不斷拓展,這給繪畫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經驗與創作題材。藝術家的創作不再局限于傳統觀念技法與形式題材。我國水彩畫藝術亦是如此,其開始走向個性化、融合化與多元化發展之路。當代水彩畫藝術創作只有深入社會生活、反映時代精神,不斷取長補短,融合創新,才能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王雙成,張克讓,蔣振立.中國水彩畫圖史[M].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2]賈德江.孟鳴水彩水粉畫[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3]沈黎明.水彩畫技巧[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5.
[4]焦亞偉.水彩畫的中國語式探究[J].華人時刊(旬刊),2015(7).
[5]姚澤福.在堅守中突破—中國水彩畫在當展的新局面[D].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9).
作者:尹茜銳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