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推進中獸醫利用保護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基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視角,從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醫療價值角度出發,對我國傳統獸醫學農業技術類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進行肯定,分析當前我國傳統獸醫學發展現狀與困境,并針對性地探討其保護對策與利用途徑,以期對傳統獸醫學的“申遺”研究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中獸醫;保護;利用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在長期農事活動中發明創造并積累傳承下來的具有歷史、科學及人文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綜合體系[1]。農業文化遺產包括農業物種、農業遺址、農業技術方法、農業工具與器械、農業工程、農業聚落農業景觀、農業特產、農業文獻和農業制度與民俗10個方面的農業文化遺產[2]。中國傳統獸醫(中獸醫)擁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將望、聞、問、切作為診斷畜禽疫病的主要方法,用獸醫針灸(針術和灸術)治療家畜疾病的療法為世界首創。在對家畜疫病進行治療時,遵循“針不離方,方不離針”“七分針灸、三分用藥”的治療法則,將理、法、方、藥及針灸技術運用在畜禽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上,在畜牧業生產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通過對農業遺產定義的剖析和對傳統獸醫學的闡述,傳統獸醫學所囊括的“中獸醫與疾病認知方法”“中獸醫診法”“中獸醫藥炮制方法”“獸醫針灸”等技術屬于農業技術方法類農業文化遺產。我國傳統獸醫學,歷史悠久,診療經驗豐富,在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占據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獸醫臨床應用中,我國傳統獸醫學逐步形成了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說理工具,以辨證治療為診療特點的理論體系。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統獸醫學為畜禽疾病防治和人類的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貢獻。從西方獸醫學傳入我國開始,人們逐漸忽視了傳統獸醫學的存在,加上傳統獸醫學內容繁多,理論抽象,人們對其認識不足,缺少傳統獸醫學方面的技術人才,因此我國傳統獸醫學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然而,傳統獸醫學并沒有失去其價值,大量臨床實踐證明,我國獸醫學的發展單單靠發展西方獸醫學是不可取的,傳統獸醫學中的針灸、切脈方法,以及我國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在今天的畜禽疫病防治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優勢。中西獸醫結合優勢互補,效果倍增。目前對于中獸醫的研究內容更多在中獸醫課堂改革、中獸醫臨床治療效果和中獸醫藥的保護方面。基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學的視角,研究中獸醫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探討其利用與保護研究的文獻甚是少見。
1傳統獸醫學中所蘊含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體現
1.1燦爛的歷史文化價值
我國傳統獸醫學起源早,內容豐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創造性的發明,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早在舊石器時期,從事獸醫活動的工具便已出現,在河南仰韶遺址中便挖掘出該時代許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針、陶器等,推測主要應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療。說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勞動人民便開始用溫熱療法、針灸術及其他外治方法對患病畜禽進行治療,這是我國傳統獸醫學的起源。據《周禮》一書記載,約公元前11世紀,已將醫分為“疾醫”“瘍醫”“食醫”和“獸醫”4類,并將獸醫列入了政府編制,負責“掌療獸病,療獸瘍”。《列子》一書中尚有“馬醫”的記載,這說明當時不僅有了獸醫,由于馬在國家戰爭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還出現了專門醫治馬病的“馬醫”,這是世界上較早的獸醫分科。同時期,在治療家畜疾病方面灌藥技術、手術等傳統醫學技藝已經出現并運用。秦漢時期,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其中特別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葉治豬瘡”等。晉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記載有用“谷道入手”治療“驢馬胞轉”,用黃丹治療“馬背瘡”等幾十種病的治療方法。唐朝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為現存較為完整的一部中獸醫古典著作,對中獸醫理論及技術有較為全面的論述。明朝時期,著名獸醫喻本元、喻本亨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編著《元亨療馬集》。該書內容豐富,是國內外流傳最廣泛的一部中獸醫古典著作。江西省中獸醫研究所張鑫泉等人曾對公元1949年至2013年間的中獸醫古籍進行發掘整理,搜集總結民間獸醫經驗、查諸歷代藝文和有關書錄,對繼承發揚中獸醫遺產的主要著作等文獻出版情況進行調查匯總。結果顯示:中國自漢代以來出現了有百余種獸醫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現存可找的僅20余部,大都進行了整理校注[3]。獸醫古籍是我國傳統獸醫學遺產的載體,記述了傳統獸醫的理、法、方、藥,以及針灸技術等,為繼承和發揚傳統獸醫學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史書典籍和遺址考古發現,傳統獸醫學至遲產生于原始社會,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時間段來看,完全符合《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要求。
1.2綠色安全高效的社會價值
從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理念來看,農業文化遺產必須要符合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近百年來,抗生素、激素和化學制劑的傳入與使用沖擊了傳統獸醫學的發展,但獸藥殘留問題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命健康。抗菌藥物的濫用導致細菌耐藥形勢嚴峻,若該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抗菌藥使用不加以控制,人類將很快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局面[4]。為此,農業部獸醫局于2017年3月22日《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年)(征求意見稿)》,文件要求50%獸用抗生素需要有處方憑證,人獸共用抗菌藥物及促進動物的生長劑退出獸藥市場;鼓勵獸醫科研機構、企業研發和推廣綠色低毒、低殘留的新產品,“減抗、替抗、無抗”的綠色畜牧水產養殖技術將逐步實現[5]。中草藥是我國勞動人民同畜禽疾病作斗爭的重要武器之一,是傳統獸醫學中重要組成部分,中草藥來源十分廣泛,大多來自自然界,以植物為主。中草藥作為一種綠色、無殘留的生態制劑,會得到越來越廣泛地關注。農業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就是為了從傳統技藝中攝取營養,解決當前農業發展所遇到的亟須解決的問題。
1.3高效的醫療價值
我國傳統獸醫學中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當畜禽機體一旦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襲,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到腹臟乃至全身;內部器官的病變也可反應于體表。因此,在臨癥觀察病情,判斷預后以及疾病的處理時,不可只看局部,忽略整體。而辨證,就是要通過望、聞、問、切所收集的病情資料,概括判斷其為何證候;論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立相應的治療法則、選擇合適的方劑,確定穴位治療的過程。張峰[6]將甘草、黃芩、麻黃、杏仁、生石膏打碎,并借助水進行煎煮;借助針灸,將尾尖、血印、肺俞、蘇氣、大椎等有關的穴位當作主穴,將脾俞、百會、山根、鼻梁等有關的穴位當作配穴,對于治療豬大葉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徐文明[7]等使用銀翹散治療外感風熱型犬瘟熱,治愈率達75%,遠遠高于西藥的治愈率。徐繼艷[8]治療取主穴為順起、肷俞、滴明,加配穴脾俞治療牛腹脹大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對于許多癱瘓、癲癇等常被西獸醫放棄治療的疾病,可用針灸療法刺激動物機體的神經系統,促使動物意識和知覺的恢復。千年以來,我國傳統獸醫學在基本理論(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其豐富多彩的診療技術在防治動物疫病和提高動物生產性能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傳統獸醫學的發展現狀
2.1理論繁多,理論抽象
西方獸醫學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中國傳統獸醫學是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中國傳統獸醫學的哲學思想源自《周易》,該書保存了中國古代若干樸素辨證的觀點,中獸醫、中醫只有在其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才可行醫用藥、行針施灸。可見我國傳統獸醫學內容繁多、理論抽象,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哲學素養與文言文理解能力,其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內容極大地影響了學習者的認知與理解。如畜禽體有強弱,邪正有衰弱,病因又有外感、內傷之異,同一疾病其病因和癥狀就不盡相同。因此,在辨證論治原則下,就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不同治法[9]。
2.2重理論,輕實踐
中獸醫學作為動物醫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應試教育”的觀念給中獸醫課堂帶來巨大的沖擊。講授過程中只注重書本知識而忽略臨床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許多高校不斷縮減中獸醫學課時,豐富獨特的學科內容與較短的授課時長之間的矛盾成為學科發展的瓶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中獸醫學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到實踐中,是中獸醫教學面臨的實際困難。
2.3社會認可度不高
縱觀歷史發展,清朝晚期,人、畜疾病的治療皆采用針灸法曾受到嚴重排斥,清王朝下令太醫院停止使用針灸治病[10],使針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阻礙。近代,袁世凱、等都曾提出過“廢除中醫”的號令[11],在這種排斥中醫思潮的影響下,對傳統獸醫學發展打擊慘重,使其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于中醫、中獸醫的發展寄予極大的期望。相比西獸醫,中獸醫學具有理論體系獨特,自成一脈,治療手段也與西獸醫學有明顯的不同。然而各級農業部門對傳統獸醫學的認識不夠,中國傳統獸醫學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使得其發展具有局限性。傳統獸醫學與其他所學科,如藥理學、毒理學、免疫學、寄生蟲學等內涵聯系不緊密,思維方式抽象,對于養殖戶和寵物主來說接受難度較大,具體臨床應用不易,致使獸醫中藥、針灸的臨床應用范圍較為狹窄。
2.4傳統獸醫學技術后繼缺人
傳統獸醫學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挽救傳統獸醫學,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獸醫部門和農業高校亟須解決的實質性問題。高等農業院校中僅有河北農業大學和西南大學開設了中獸醫學本科專業,許多高等農業院校雖設有中獸醫專業課,但面臨內容繁多與課時量少的矛盾,而且缺乏專業的中獸醫教師,且教師易忽視臨床實踐的重要性,許多高等院校的中獸醫學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中獸醫藥的現代藥理學和中藥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缺乏能帶領學生在動物身上實際操作的實習教師,中獸醫具有獨特的診斷和治療技術,要想把傳統獸醫學發展起來,就要注重傳統獸醫學的“活態”與“原汁原味”的傳承。
3探討傳統獸醫學的保護對策與發展途徑
3.1加快推進傳統獸醫學的“申遺”進程
2006年5月,文化部將傳統醫藥納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將傳統醫藥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保護行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開展,并取得豐碩成果。201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中醫針灸”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決議[12]。傳統中醫藥文化申遺成功的十幾年來,我國的傳統中醫藥保護工作從無到有,從地方到全國逐漸推廣開來。傳統獸醫學與傳統醫學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傳統獸醫學具有歷史悠久性、活態繼承性、持續發展性和瀕危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遴選標準。通過各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地和各類型農業文化系統的“申遺”成功,許多具有獨特性的自然資源、農耕文化及原始物種資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與保護。可見,如若傳統獸醫學能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對傳統獸醫學的利用和保護研究產生重大意義。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應重視傳統獸醫學的申遺工作,成立申遺辦公室,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系統的傳統獸醫學調研工作;各級獸醫主管部門應成立專門的中獸醫學調研組,采用鄉野調查、訪談對話等方式,結合文獻研究法,對各地區傳統獸醫學的歷史發展加以梳理,對民間流傳的傳統獸醫學的史書典籍進行整理和匯總,認證具有一定傳統獸醫學技能的學者、教師和民間獸醫列為傳承人。傳統醫藥申遺名錄對于傳統中獸醫學申遺具有極高的借鑒價值,可以參考傳統醫藥學的申遺體系來建立中獸醫學的申遺材料。
3.2產、學、研多方機制共同參與
農業文化遺產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涉及眾多學科的交叉,需要多方機制參與配合。傳統獸醫學作為農業傳統技能,要對其進行保護與利用,便需各級獸醫主管部門對傳統獸醫學進行支持。高等農業院校可以建立中獸醫藥陳列館,搜集國內現存的中獸醫史書典籍,聘請知名中獸醫教師開展系列講座和技能培訓,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臨床實踐能力。獸藥企業可與相關高校、研究所等開展橫向合作,研發療效好的獸藥產品應用于臨床。
3.3提高社會對傳統獸醫學的認知程度
對傳統獸醫學進行保護與利用,應得到社會大眾的認知。應培養社會大眾對傳統醫學、傳統獸醫學的認知,提高社會大眾對傳統獸醫學的保護意識,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中獸醫陳列館等途徑弘揚傳統獸醫學文化。傳統獸醫學起源于中國,在國內的認知程度反而不如國外。20世紀80年代中期,獸醫針灸在美國取得合法地位。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享譽全球的傳統獸醫學教育機構美國佛羅里達中獸醫學院,已為國外6000多名執業獸醫師提供了包括獸醫針灸、中草藥、食療等內容在內的傳統獸醫學認證課程,從這里走出的世界級中國傳統獸醫師也越來越多。加強本民族的傳統獸醫學的利用與保護刻不容緩。在中國,隨著近年來觀賞伴侶動物飼養不斷增多,寵物醫療行業得到蓬勃發展。由于寵物臨床治療需求,中獸藥制劑、中獸藥保健產品、針灸療法等在內的多種中獸醫防治手段被廣泛應用在寵物犬貓疾病診療過程中,提高了治愈率,得到了社會認可。
4結束語
中獸醫學作為畜禽防病傳統診療技術,以其悠久的歷史、綠色的社會價值和高效的醫療價值成為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一定要遵循“以保護為中心,以發展為手段”的原則實施動態保護與傳承。隨著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中獸醫學歷經千年的歷史積淀,綿延不墜,將繼續為畜禽的疾病防治和人類的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及保護中應注意把握的八組關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2):102-110.
[2]龔小平.安徽技術類農業文化遺產的類型及特征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2):128-134.
[3]張泉鑫,陳志明,郭文韜.中獸醫藥文化遺產(古籍、著作)發掘整理的現狀調查報告[J].中獸醫學雜志,2016(1):74-79.
[4]王光德.中獸醫在小動物疾病診療上的應用[J].獸醫導刊,2015,38(12):149.
[5]曹立亭,馬躍,彭代國.中獸醫學教學改革探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1,54(5):159-160.
[6]張峰.家畜常見病中獸醫治療與應用[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11):94-95.
[7]徐文明,張明軍,彭濤,等.犬瘟熱的中獸醫辨證論治[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9,38(3):71-72.
[8]徐繼艷.牛消化系統疾病的針灸療法[J].養殖技術顧問,2012(4):117.
[9]湯德元,陶玉順.實用中獸醫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10]佘燕文.獸醫針灸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及其保護利用研究[J].農業考古,2018(3):244-248.
[11]劉明森.武漢醫藥商鋪行業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
[12]宋歌,柳長華.我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回顧與展望[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1):101-103.
作者:關琛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動物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