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冶金中的互聯網+應用教學設計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應對社會對冶金工程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調整和完善了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認可度較高,知識獲得和能力培養達到了預期效果。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設置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為冶金工程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依據。
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授課方式均已發生明顯變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訴求,社會對冶金工程學生知識結構、綜合能力的訴求也在不斷變化[1-2]。“通專合一”是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特征,冶金工程作為傳統學科在本科教學內容上應與時俱進。特別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3],遵循OBE教學理念[4-5],有必要調整和完善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
一、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設計
對校內外及用人單位的調研表明,社會對冶金工程學生綜合能力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對前沿技術的了解和把握,希望學生擁有交叉學科知識等。另外,社會重視學生職業規劃和專業感情培養,以促使更多人才獻身冶金領域。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授課符合社會對人才培養新需求。基于調研結果,通過教研室討論,確定授課內容需要包括信息獲取、自動化與智能化、大數據、模擬計算等知識與技術,以及其在在冶金中應用的前沿科技介紹。需要培養學生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并提升專業感情。具體內容包括概論部分、文獻檢索、信號采集與處理、熱力學模擬、冶金過程數值模擬、互聯網仿真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其在冶金中的應用等。課程性質仍為專業選修課,面向冶金工程大四學生,共32學時,其中4~6學時為小組討論環節,考核由課程報告與平時成績構成。課程由不少于兩名具有相關背景的教師任課。
二、教學效果討論
(一)教學效果本次課程有38人選修,授課過程中學生對課程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學生均認真學習,小組討論環節開展了較為熱烈且深入的討論,很多學生對未來冶金領域綠色、智能化進行了展望。小組PPT報告均涉及“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包括PLC在冶金中的應用、專家系統在冶金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在冶金中的應用、物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等。所有學生完成了互聯網+在冶金中應用相關主題的課程報告,報告內容較為貼切地反映了“互聯網+”與冶金的交叉與融合。例如,一位學生計劃創業,完成了“互聯網+”鋼鐵營銷的課程設計。課程對提升學生專業感情有明顯幫助,授課前大部分學生認為“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等與冶金工程很相關較小,通過學習后發現“互聯網+”在冶金工程領域已有諸多應用,冶金工程領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學生主觀評價問卷調查以不記名形式進行,可較好反應學生的主觀評價。對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的調研結果顯示,84.2%學生認為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的開設很有意義或較有意義,73.7%學生認為課程的內容較為合理,71.1%學生認為授課方式較為合理,78.9%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達到了選課時的預期目標。將課程主要內容劃分為9個知識點,調查結果顯示,76.3%學認生為很好地或者較好地掌握了各知識點。65.8%學生認為課程對創新、團隊協作、學習能力培養有一定幫助。另外,52.6%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對了解和熱愛冶金工程專業有較大或一定的幫助。55.3%學生認為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會應用到部分“互聯網+”技術。另外,調查表的建議或意見一欄,學生的主要反饋為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強化實踐環節及始于入學的培養專業感情等。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大部分學生對授課內容感興趣,不僅可以學習和了解其它領域、學科的知識、前沿技術及在冶金中的應用,也對冶金工程交叉學科和冶金工程領域的未來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對拓展知識面、提升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專業感情有較大幫助。
三、存在的問題與討論
(一)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仍較多,部分為淺嘗輒止的科普教育,學生僅能認知此類知識或技術,對于已掌握較好學習方法的學生而言,后續有需要可再進行詳盡的自主學習。因此,授課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在科普性授課模式的同時,以1~2個主要知識或技術進行較為詳盡的講解,可提升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亦有助于學習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二)課程體系從知識獲取或能力培養的遞進關系上講,本課程適宜于在學生已獲得一定相關工程知識的基礎上開設。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課程需建立在“計算機硬件基礎”“網絡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工程”等課程的知識基礎上。隨著社會、科技和時代的發展,特別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冶金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應不斷地優化和改革。保留、完善和改進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主干課程,調整、更新工程類基礎課程,合并、重組一些課程,以打造精品課程,設置和添加可滿足時代、社會對冶金工程人才培養的變化需求的新課程,增設多元化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外,工程人才培養需要更緊密地結合教學與實踐、科學與技術,培養高素質冶金工程專門人才。
(三)師資隊伍授課過程中發現,由于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廣,針對專業領域知識,若由具有相關科研經驗和背景的教師授課效果更佳。精通相關領域的師資可從內容的深度、廣度上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視野和學習體驗。綠色、低碳、循環、智能冶金是冶金領域發展趨勢,“互聯網+”復合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復合型“互聯網+”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具有健全、專業、優秀的冶金+復合型師資隊伍。隨著冶金與相關學科進一步交叉融合、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冶金+復合型師資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和增加。因此,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對于新時代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而言至關重要。
四、結語
通過調研及討論調整和完善了互聯網+在冶金中的應用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中發現,本課程對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有一定幫助,學生的專業感情有一定提升。課程教學內容需不斷優化并提升,冶金工程課程體系需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創新,冶金工程學科亦需要建設符合新時代、“新工科”背景下的“互聯網+”復合型師資隊伍。在此基礎上,通過指導學生以“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項目參加相應科技競賽,進一步強化交叉學科知識獲取和團隊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何奕波,李怡宏,任志峰,等.“互聯網+”背景下冶金工程“時效性課程”教學方法[J].中國冶金教育,2019(3):30-31.
[2]徐敏人,居殿春,邱家用,等.“互聯網+”背景下冶金本科教育創新與探索[J].科教導刊(下旬),2017(11):5-6.
[3]蘭苑培,陳朝軼.“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冶金工程人才培養[J].中國冶金教育,2019(1):4-6.
[4]張翔,王煒,張華,等.基于OBE理念的冶金工程生產實習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19(5):70-73.
[5]楊喜云,王志興,喻萬景,等.OBE理念下冶金工程試驗班學生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冶金試驗研究方法”課程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10(4):119-122.
作者:蘭苑培 莊昌凌 金會心 陳朝軼 單位: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