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探討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有效干預策略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采用分層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層抽取三個年級共600名學生,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估,并對其中60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心理干預,評估干預效果。結果表明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與全國大學生常模相比,焦慮、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常模且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之間部分因子有顯著差異。經過心理干預后,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面臨學制長、學業任務重、醫患關系應激事件多等現象,導致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和強迫癥等心理問題[1]。中國對醫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對滯后,而中國醫院環境的惡劣性、臨床醫療的復雜性、科研培養的嚴謹性等多方面因素,均要求各級醫學教育機構在認真了解中國醫療教育國情的基礎上,關注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適時發現問題并及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分層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皖南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中分層抽取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共600名學生。其中男生240人,女生360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無記名問卷方法填寫調查問卷,心理問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自評量表共有9個因子、90個評定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1~5分)。1分表示無癥狀,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某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者表示有陽性癥狀[2]。干預: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0人,共抽取60人。通過舉辦系列講座、小組座談等形式進行干預,之后重新進行心理狀況評估。
1.3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SCL-90因子分比較時采取t檢驗,不同年級之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發放問卷600份,獲得有效問卷575份,有效率95.83%。其中男生252人(43.83%),女生323人(56.17%)。
2.1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癥狀自評量表評分與全國大學生常模比較
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和全國大學生常模相比,SCL-90焦慮因子、抑郁因子分高于常模,其他多項因子分均低于常模,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2.2不同性別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癥狀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男性臨床醫學大學生的軀體化因子、強迫因子、敵對因子、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女性臨床醫學大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臨床醫學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高于男性臨床醫學大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女生的恐懼、偏執這2個因子得分無顯著差異。具體如表2所示。
2.3不同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癥狀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五年級學生的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這4個因子較三、四年級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3所示。
2.4心理干預前后學生SCL-90因子分比較
對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0人共抽取60人。通過舉辦系列講座、小組座談等形式進行干預,之后重新進行心理狀況評估。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之前明顯改善。除敵意和精神病性,其他各項因子與干預前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4所示。
3討論
國內外已有研究認為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普通大學生中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醫學生中20%~67%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3]。從本研究可以看出,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其中焦慮、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全國大學生常模。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學習任務較重,心理壓力較大,因此需持續性給予心理調節。由于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勞動未得到相應回報,因而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心理疲勞、負性情緒等[4]。通過性別之間的得分比較,發現女性臨床醫學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高于男性。這與女性較男性敏感,抗壓能力較弱有關[5]。通過對不同年級學生SCL-90因子分進行比較,在高年級中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4個因子分較低年級高,其余因子無顯著差異。高年級醫學生面臨考研、就業、規培、畢業論文的撰寫等壓力和人生選擇,在臨床實習后,也存在著理想和現實的沖突,難免會產生消極情緒。通過定期進行心理評估,開展人文素養、心理健康娛樂活動及知識講座;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訓練,使他們能夠應用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自我調控,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增強自我完善的意識。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既有普遍性,又有差異性。對個別特殊問題學生采取一對一疏導[6],是維護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干預后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之前明顯改善,除敵意和精神病性,其他各項因子較干預前具有統計學意義。為有效改善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情緒狀況,可運用多樣化心理教育模式,以持續性普及心理學知識,積極建立、完善心理咨詢機制,從而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質,消除其心理困擾[7]。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臨床管理中,由于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引發的心理健康癥狀、情緒狀況程度存在一定差異性,要區分對待[8-9]。由此可見,可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改善大學生的不良情緒,降低相關心理疾病發生率,同時給予指導,采取有效手段、有效方法,以促進學生形成與發展健康人格[10]。從而培養出臨床技能和思維能力較強的高級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唐軍棟,李秀玲.某醫科院校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6):688-689.
[2]逄麗紅,楊志昌,李鵬輝,等.90后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分析[J].中國當代醫生,2013,10(51):6-7.
[3]沈可,黃笛,劉晴,等.中國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相關性研究的元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7,9(9):1029-1033.
[4]張云,劉宏娟.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7,46(4):335-338.
[5]李明,蘇偉,周婷,等.臨床實習壓力對醫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4):595-598.
[6]景國勛,邵強,潘子彥.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追蹤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4):67-70.
[7]姚潔瓊,鄧東沅,王瑞婷,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需求調查[J].中醫教育,2017,36(5):56-59.
[8]沈海晨,李金芝.學生心理健康對經前期綜合征的影響[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8,39(2):107-110.
[9]仲衛,陳洪魁,陳潔潔,等.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生體育學習倦怠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3):57-58.
[10]浦彤鑫,安政.臨床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20,36(2):63-65.
作者:汪昱娟 錢宇 單位:皖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