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中的性別不公平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傳統的教育學忽視了男生和女生在發展條件和發展狀況上的差異,也沒有正確認識到教育對性別塑造產生的作用,教學中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性別不公平現象。作為小學教師,要從多方面著手,減少教育中的性別不公平因素,促進兒童的社會性別化,減少刻板性別印象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教育;性別;不公平
1不公平的表現
1.1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上的性別差異
許多研究表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無意識的對兩性學生采取男女有別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課堂互動表現上,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更多地提問男生回答問題。對于那些較為簡單或者是直接在書上能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傾向于選擇女生來回答,以便給她們“信心”。對于那些“拔高”的問題,既使男生回答不出來,教師也會選擇提問他們。在女生回答錯誤時,教師經常會讓其他的同學幫助她回答,而在男生回答錯誤或者不知怎樣回答時,教師往往會旁敲側擊地對他進行啟發,鼓勵他自己思考得出正確答案。教師在課堂提問男生時,選擇的問題大多是開放性問題,需要更多地創造力和思維能力。而提問女生時,教師更多地提問那些需要記憶背誦的課文,因為在絕大多數教師的眼中,男生比女生聰明,更善于思考和推理,而女生比較擅長記憶。其次,教師在組織和分配任務的時候,會按照自己內心對“性別合適”的解釋來開展。例如語文課在講授“四腳朝天”這個詞語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個詞語,教師會要求某個同學上前表演。盡管同學們都很積極,但是教師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男生,因為女生應該是“文靜”的,不應該表演這個不雅觀的動作。這些方面都表現出教師在面對不同性別的同學時行為上的差異。
1.2問題行為的處理
教師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也會由于學生性別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首先在早戀這一常見的問題上,教師對男女生勸阻的話語也是不同的。教師在勸阻男生時,理由經常是“先立業,后成家”,“不要分心學習”,“不要被不相干的事情打擾”。但是在勸阻女生時,最常掛在嘴邊的往往是“要自尊,自愛”。因為在絕大部分教師看來,成家立業更多的是男生需要承擔的義務,而“名聲”才是女生的本分。其次,班級出現其他情況時,教師也經常區別對待。例如一次,一名同學的錢丟了,教師在分析過之后確定是班級內同學拿的,于是教師在班級內公開調查,先詢問全體女生,女生都保證沒拿,教師誠懇地說:“我相信你們確實沒拿。”又向全體男生調查,盡管男生也同樣保證不是自己拿的,但是教師卻并不相信,把男生一個一個叫出去單獨調查。這種情況也明顯的表現出了男女同學的差異。
1.3學校文體活動中的差異
校園文化設施是指以精神信息內涵為主要存在形式,并且能促成信息價值生成、轉換為主體功能作用的設施。主要包括學校的藏書,報紙,期刊等等。在翻看了學校圖書角的一些圖書后,會發現學生的課外讀物,尤其是虛構類的文學作品中都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雖然故事的版本和具體情節可能不同,但是女生讀物中出現的女性最普遍的形象往往是公主、仙女、美人魚式的人物,這些女主人公們往往不在乎事業,卻特別在意外貌,一心憧憬愛情,用大量文字來描寫感情。而男生的課外讀物中,男主人公往往驍勇善戰,機智勇敢,擔任的經常是拯救世界的任務,他們的故事中,愛情只占據了很少的一部分,而女生的故事書中,愛情在她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喜歡冒險故事的女生最終會發現她們讀的是男性的冒險故事。這種刻板印象無疑會影響女生的上進心。體育運動是校園活動中最能體現性別差異的活動之一。通常,在學校的操場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操場上活躍著的幾乎都是男生,絕大部分體育器材為男生所占用。在很多的比賽中,也幾乎都是男生參加,而女生只是作為拉拉隊員出現。在體育活動中,男女學生表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比女生有更高的內部動機,而女生則更多的是由于任務定向來激發其體育活動的動機。有研究表明,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喜歡在體育活動中體會成功的感覺,因此他們也更喜歡參加那些帶有競爭性的體育活動。此外,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男性的身體活動空間要比女性大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跟我們平常對男女性的不同要求有關:我們常常要求男孩子要強壯,要擅長運動,而要求女孩子溫柔、文靜、順從。因此,在學校的各種場合中,總是男孩子占有了絕對空間。這些文化活動中表現出的差異又不自覺的強化了學校與社會中存在的性別偏見。
2產生差異的原因
2.1教師性別意識中存在的問題
性別意識是指個體對于性別差異化的理解和認識,屬于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教師自身的性別意識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性別意識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首先,教師存在性別盲點,當前,中小學教師普遍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升學壓力,相比于性別意識培養和教育,仍然以升學率作為行為的導向和根本出發點。由于忽視了學生性別成長和發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學生的性別意識培養過程被嚴重忽視。很多教師不能夠正確看待和認識因性別差異所產生的現象,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和輔導,甚至還會對一些學生橫加干預和指責,造成學生一系列嚴重的心理問題。其次,教師本身存在性別偏見。在很多中小學教師的觀念中,性別偏見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區。在教師性別偏見的影響之下,男生往往會主觀性地抬高自身的能力和發展預期評價,而女生對自身能力和發展的預期評價水平則會相應地降低,男生和女生均不能夠形成符合客觀實際的自我預期和主觀評價,對于自信心的形成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第三,教師存在性別的僵化印象。一部分教師會對性別產生僵化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之下,教師會在教學行為中產生相應的評價和行為,并對男女生的行為產生特定的評價或暗示。因為教師對性別的僵化印象所產生的評價行為,會給學生的性別意識培養造成誤導和暗示,女生不希望自己被評價為“女漢子”,男生不希望自己被說成“娘娘腔”,他們都在按照教師所代表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不斷地塑造自己的言行,教師的這種性別僵化印象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2.2教材中的性別偏見
教材文化是蘊含在教材內容以及學校活動中的社會文化,代表著被社會大眾所認可的權威的價值觀,明確顯示了領導階級希望青少年學習并接受的特定內容。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中心,這些傳統文化現在依舊對我國的性別觀念產生制約和影響。“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依舊隱藏在教科書中。另外,教科書的編寫者和審查者以男性為主,在編寫和審查的過程中,他們的傳統性別觀念也會影響教科書內容的選擇。這樣就使得教科書中的男性主導的傾向嚴重,讓學生產生一種刻板的性別印象。我國的語言教材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尤為嚴重,課文中的男性角色明顯多于女性角色,承擔的也大部分是更有聲望的領導人物,而女性角色則大多“女主內”,從事技術含量較低、收入較少的工作。能力方面,男性往往志向遠大、獨立自主、勇敢堅強。而女性角色則大多缺乏智慧和冒險精神,尋求同情和保護。整體而言,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在教材中更多地顯示出學歷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等問題。很多女性在孩子提問時不能解答。例如滬教版第七冊的《餐桌上的大學》一課,當提到向母親詢問尼泊爾的位置時,她表現的一無所知,最后還是由父親來講解;在人教版的《落花生》一課中,母親這個角色也表現的無知,因為“花生的可貴之處需要由父親來指出”。這體現出,在同一個場景中,男性往往表現出知識豐富且理性,而女性恰好相反。這些性別偏見對兒童性別社會化造成了危害。一方面,女學生缺乏一個學習典范,同樣學習的前提下,女生學到的卻是自己的生理性別在文化中的低劣定位,長此以往,女學生很難對自己產生性別認同感,限制了她們正確的自我認知,對性別逐漸形成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這種性別歧視也會影響男生的全面發展。首先,教科書中的女性歧視現象無法使男生正確的看待女性的價值,從小習得對女生的偏見。其次,過分宣揚男性勇敢、堅強、獨立等陽剛品質,而不表現甚至刻意隱藏他們的細膩或者尋求感情支持的一面。事實上,人的性格并非千篇一律,男性也并非都是堅強的,但是現實的環境往往不允許他們表現出軟弱的一面,長此以往,這些性格的壓抑會造成一些心理問題。
2.3學校教師性別比例失衡
長期以來,社會普遍認為女教師能夠更好地充當家人的替代者,因此在小學中女教師的數量明顯多于男教師。女教師相對來說喜歡獎勵順從,安靜,抑制攻擊性。這一點與女孩在家中的經歷較為相符合,而與男孩的不同,很容易造成男孩逃避學習的傾向,叛逆心理的產生也會使他們更為霸道和任性。男少女多的教師群體,容易使學生缺乏陽剛之氣,男老師自身容易發生“性別錯位”,變得愛嘮叨,缺乏男子漢氣質等,進而影響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女少男多的教師群體,容易缺乏耐心細致、溫柔體貼的情懷,進而造成“剛性事件”。盡管小學中女教師較多,但是擔任學校管理人員的則大多數是男性。這種事實容易使女生產生“女不如男”的自卑感,也會讓男生產生“男強女弱”的優越感。這一現象也會影響學生日后的職業選擇,女生會認為自身能力弱而選擇教師行業,男生則會認為教師不應該由男性來擔任,對這個職業產生一種鄙夷,最終形成了一個使教師隊伍更加女性化的循環。
3建議
3.1教師要進行正確的教導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其性別意識與性別態度深刻地影響著少年兒童性別價值觀的形成以性別社會化的完成,同時,教師正確的性別態度也決定了教師是否能正確的教導學生,因此,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性別意識觀念。首先,在教師的眼中,學生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后才是不同性別的個體。他們在生理性別上的差異并不代表他們心理上存在差異,也更不表明他們要受到不同的帶有偏見的對待。由于小學生身心還未完全發展,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應當利用這一特點,在適當的年齡階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性別平等意識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的發展。教師要在班級中營造一個性別平等的環境,對學生進行非傳統的性別引導,并且和家長配合,對孩子進行雙性化人格教育。雙性化人格教育并不意味著“娘”、“中性”“無性別”更加不涉及性取向方面,相反,它描述了個體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的性別行為特征,以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教師也要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度量男女生行為的標準應該避免刻板性別的影響,注重他們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點。其次,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看待生活或是課文中的男女性角色,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正確分析男女性格,多角度評價和分析一些傳統的女性形象,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重構教材的內容;另外,要注意教材的選擇和課堂上語言的使用,盡量避免給學生展示傳統意義上帶有性別歧視的圖片和材料,避免使用類似于“男生應該……”、“女生應該……”、“女孩子學不好理科”、“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聰明”、“男兒有淚不輕彈”等刻板性別影響嚴重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我們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同學科的學習,鼓勵學生參加非傳統的活動,讓男孩和女孩都有機會參與領導角色。最后,在教師職業培訓和教育中增加性別意識相關內容。一方面,要著重加強性別理論的學習,教育部門應該在現行的教師培訓體系中增加相關內容,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導教師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性別理論,從而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貫徹社會性別平等的原則。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培養性別敏感意識。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注意到學生因為性別差異而引發的不同行為及背后的深層含義,并對這些深層含義有深入明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針對學校生活中的一些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引發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增強敏感意識。
3.2教科書的編寫者和審定者要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首先,教科書的編審人員要學會理解兩性平等的概念,改變傳統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觀念,樹立男女平等,個性不同,各有優缺點的客觀意識。并且將這一觀點貫穿在教科書編寫和審查的過程中;其次,要努力使教科書的內容適應時代的需要,客觀地反映男女雙方在社會中的貢獻以及社會生活,特別是要盡可能充分反映過去被忽視的女性群體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和自身的價值;最后,還應對中小學各科教材的編寫、審定委員會的人員進行性別平等概念的培訓,以確保他們對教科書中的性別問題有敏感認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他們自己的性別偏見。同時,要保證一定的女性比例,制定審定和檢查教材與大綱的性別指標,重新審視和調整傳統的性別定型語言。
3.3調節教師隊伍男女性別比例
首先,改變傳統觀念,在輿論上突出教師性別平衡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改變傳統的“低層次教育更適合女生”的觀點,提高男教師的社會認同程度和影響力。其次,學校應當調整管理模式,應當鼓勵從事學校行政工作的男性也投身到一線教師的崗位中來,增加學校中男教師的數量。第三,制定相關政策,對于報考師范大學的男性可以采取合理降低分數的手段,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為社會提供充足的男教師。最后,在短期內無法解決中小學教師性別失衡的情況下,可以在社會上通過考試等方式選拔合適的男性教師或者志愿者,彌補這一不足。
參考文獻
[1]張丹,克里斯汀•德特黑.教育公平視角下的教師性別意識及認知差異———以上海市小學課堂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8):69-81.
[2]胡冬蓮.潛在課程性別傾向對女生性別自信的影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
[3]解科珍.關于對小學教育教師性別比例失衡的分析[J].商,2013(13):363.
[4]李存生.小學教育難解的痛———教師性別結構失衡[J].教學與管理,2011(21):50-52.
[5]林夢怡.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研究[D].揚州大學,2017.
作者:孫琦 徐福利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