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兒電視新聞的不足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質量少兒新聞節目的短缺造成與成年人新聞的銜接缺失,筆者自身也經歷過起初看新聞時“看不懂”“不好看”的感受。我們應該填補這一“斷層”,將少兒新聞作為青少年認識社會的階梯,引導他們認識社會,確立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筆者認為當下我國少兒電視新聞存在以下不足:
缺少對國家時事、國際熱點的播報
有人認為少年兒童難以理解政治或國際局勢,但是若不從小引導,難免未來會缺乏政治素養與國際視野。少兒新聞理應關注少兒話題,但不應局限于兒童生活。其實未成年人接收信息的范圍和能力往往超出成年人的想象,他們經常會對一些重大社會新聞產生獨特的觀點。每年“兩會”中有許多學生關注教育問題;“神舟”九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后,鼓舞了一批人學習探索宇宙和太空飛船的知識。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荷蘭一檔深受國人喜愛的兒童新聞節目,在安理會就伊拉克武器核查問題舉行辯論期間,是這樣報道的:“今天聯合國安理會搞了一次辯論。安理會是由15個國家組成的一個俱樂部,他工作的目的是防止打仗,爭取用和平的辦法解決國家之間的問題。美國一直懷疑伊拉克這個國家有一些可怕的武器,這種武器可以一次殺害很多人。美國說伊拉克必須銷毀這些武器,不然就對伊拉克不客氣了。”2這種播報方式將復雜的國際知識轉化為易于兒童理解的語言,有利于其興趣的培養與新聞的接收。
播報形式單調,互動性不強
首先應在了解少年兒童的認知特點上設計新聞。兒童思維方式不同于成年人,據調查,兒童注視電視屏幕注視的時間很少超過30秒,因此要快速切換畫面以保持他們的注意。目前少兒新聞節目基本上以主持人播報加上新聞畫面為主。在這方面可以向一些地方新聞臺借鑒,設置問答或要求反饋,采用微博、短信、熱線電話邀請小觀眾參與節目,以拉近距離,增強黏性。還可在介紹新聞的過程中恰當地加進背景、典故、圖片、音樂,增強趣味性引起收看興趣。
加強信息性內容的知識性
施拉姆提出,兒童看電視主要為了滿足娛樂需求、信息需求、社會實用的需求。焦點不在于要不要播報時事新聞,而在于用什么方式去播報。不能“復制”正常的新聞節目而成為縮小版,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新聞的意義和作用,以實現新聞的教化功能。這就對新聞節目的策劃人及后期制作提出了要求,以故事化、情節化的敘事方式,不必拘泥于新聞的5W要素俱全,適當刪減編排,以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出現。比如:1.對于無法在事發地進行拍攝的畫面,可以適當地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用“演新聞”來對其進行播報;2.采用動畫再現的方式吸引;3.配音人員可邀請知名動畫配音演員以增強趣味性;4.甚至去主持人化,采用人偶,動畫方式加以播報并可配以個性化字幕;5.拓寬新聞播報場所,不一定在演播室,也可以去教室、校園、家庭里。
此外要注意少兒新聞的播出時間要符合他們的生活作息時間,以擴大收視率;注重新聞之間的過渡形式,不能只是機械地順延;大力借鑒國外優秀少兒節目的成功之道,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增強我國少兒新聞的國際競爭力,讓我們一起期待我國高質量高數量的少兒電視新聞的出現。(本文作者:張美靜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