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元管理下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步伐邁進,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將迎來新的時代變革需求。為適應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推動高職教育體制現代化發展進程,針對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現狀與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以“立德樹人”“以德為本”“三元共治”為基本原則,以“健全反饋機制”“增強管理服務意識”“開展大學生校園文化自治”“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等為路徑,重新規劃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方案。
關鍵詞:三元管理體制;制度文化建設;校園文化;高職院校
校園制度文化是日常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形成并運行的管理機制、規章制度及規范體系,包括校規、班規、道德行為規范等,體現了學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1]。高職校園制度文化體系是維系學校正常運營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包括校規校訓、組織管理和各項制度。目前,我國高職校園文化體制建設在管理組織結構、規章制度、管理方式、責權劃分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一、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現狀與問題
(一)制度決策主體偏失、決策定位不準
校園規章制度設計主要由各個主管部門負責,各管理組織部門之間缺乏交流與理解,主要是部門內部基于管理權威的利益選擇,難以體現出其他主體或“被管理者”利益訴求,容易導致決策定位偏差,從而使得制定出的制度沒有關照廣大師生群體的主體地位和核心利益。一些工作安排帶有領導個體的認知偏向或管理傾向,容易出現“拍腦袋”的現象,同時,隨著崗位、人員變動,工作思路難以銜接,導致校園文化建設隨意性大、層次不高、整體規劃意識不強,有時還會游離于學校的整體規劃之外,難以實現校園文化的品牌化建設[2]。另外,高職院校的內部督導體制多重點落足于對廣大教職工群體的考查,對校領導和管理干部的審查和監督制度不完善,往往形同虛設。
(二)規章制度細化不足,管理操作不夠人性化
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還是以學校領導意見為導向,管理理念上多以“監管”為主,習慣于自上而下地統一開展行政工作,操作粗放,易呈現“一刀切”的組織形式。比如,在宿舍管理上,多是全院范圍的衛生大掃除、大檢查和大評比等活動;在團體文化活動組織上,基本上都是老師或學生干部牽頭安排。經常在全校或全院范圍內“一刀切”地組織開展類似活動,不僅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倦心理,甚至擠占學生課余時間、耽擱學生的正常休息。有些院校在學生工作管理上,以檢查、考核并督促為主,監管有余而關心不足,偏好采取競爭機制來引導學生上進,卻沒有注意在“德育”引導下適度地開展,結果易蛻變為功利追逐,形成不良學風。這種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培育學生的自律和自強能力。
(三)管理上缺乏服務意識、易滋生官僚作風
有些高職院校管理干部缺乏服務思想,工作中存在重決策、輕調查現象,即重制度文件建設、輕師生民意調查。表現在事務處理上,重形式、輕實效,重落實、輕反饋;表現在教學管理上,存在重考查,輕意見的權威作風;表現在思想認識上,存在重領導,輕基層的不端心態。這種官僚作風不僅導致教職工群體分化、破壞學校凝聚力,還會蔓延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會帶動學生干部濫用特權、進而造成學生群體分化,形成不良校風。自上而下施行權威管理制度,普通師生存在感低,心理上容易產生不平衡,出現不滿情緒。
(四)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學生主體地位認識不足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高職校園文化向開放化、多元化和國際化交流方向飛速發展。校園組織結構在網絡的影響下已非傳統意義上的獨立實體形式,宿舍、班級、社團、學院和活動社區等單元組織內部的紐帶聯系弱化。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人性化管理需求增大,開放性、服務性需求增多。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管理部門或機關部門“一元主導”的管理主體地位已經不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需求,也無法滿足多群體師生的各類有效需求。隨著高職教育現代化發展和1+X證書體系的持續推進,高職師生群體的多元化狀況將進一步擴大,校園文化建設單純依靠行政命令難以適應未來高職教育發展形勢。因此,迫切需要理順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關系、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下面向未來的自我管理能力,推進“多元參與”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健康發展。
二、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體制革新思路
高職院校制度文化體制革新應根據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變化而順勢而為、教育管理應以人為本,引導和鼓勵學生發揮自身優勢和主觀能動性,體制革新應關注以下幾點。
(一)革新“領導為主”思想弊端
校園規章制度中包含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判斷體系等方面,反映著一所學校的校風、師風、教風和學風的本質內涵和整體人格風貌。學校管理上如果過度依賴領導意見,隨著學院干部崗位調動將直接導致學院精神的貫徹不連續、不明確,缺乏系統性。學院內部無法真正做到統一思想和凝聚力量,學生對學院精神的感知和歸屬感不強,規范行為的效果自然不夠明顯。由領導層一元做主的校園文化建設難以兼顧全局,難以形成被廣大師生認可的管理理念、價值觀念等思想意識,也必將會阻礙學校的進步和發展。
(二)明確制度文化核心內涵
校園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控制力,是師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行為準則,是校園文化持久健康開展的保障,能反應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嚴謹性和有序性、群體價值觀和校園文化建設標準。校園制度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精神文化,其基本內容包含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批判精神、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相互關聯的幾個方面[3]。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適度放手自治,讓學生在校園生活實踐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在自我進步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同時,必須教育和端正領導作風,營造高校校園正氣,培育公正透明開放的校園文明精神。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育人。校園文化體制建設的核心將最終落實于“師德”建設上,制度文化建設擔負著學生德行培養的重任。
(三)把握大學生主體地位的革新方向
大學生作為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作用對象,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自然應該占據重要的主體地位。高職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制度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上,高職院校應持續革新管理理念,應確立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管理主體地位,應該溫和并執著地抓牢管理的韁繩,“管”“放”結合,在管理形式和管理內容上應有所突破和創新。樹立高職大學生管理主體的體制革新方向應明晰以下六點:1.從“他律”到“自律”。固定、僵化的管理形式和做法容易使年輕的大學生反感,產生抵觸情緒和不配合行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管理上應該從“他律”轉向“自律”,從管制轉向宣傳、提醒和引導。2.從“抑制”到“激勵”。在學生管理體制上,檢查成分少一點,引導成分多一些。相信學生,多一點放手,多一點鼓勵和關注。少一點形式,少一點規訓和抑制。給予學生一定范圍的自由發展空間,尊重其獨立自主性。狹窄、僵化和落后的管理觀念和管理制度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違背了“三全育人”思想。優秀的高校校園文化應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自我反思和不斷自我超越。3.從“客體”到“主體”。我國高職院校在學生宿舍管理和監督上多是以宿管人員為管理主體、學生為管理客體,學生宿管決策參與度低。高職院校宿管員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某些程度上,他們不是為了輔助學生自我成長的幫扶型人員,而是充當著權威或家長角色。這種角色上的定位偏差不利于學生自立,也不利于其自理能力的培養。高校大學生的角色定位應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從文化建設的被管理者、即“客體”角色逐漸過渡為建設的“主體”角色,即,應引導其成長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倡導者、策劃者和建設者。針對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不足的現狀,應創新管理機制,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走下網絡,走到校園活動中去,讓其從校園文化活動中找到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4.從“管”到“管放”結合。在高職教育中,有“管”才有序,學生才不易懈怠;有“放”才有活力,體制才不致僵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管”中避免“一刀切”和事到臨頭的“令行禁止”,同時也要適度實施“放手”。“管”要握緊“教育的戒尺”,“放”要給予學生一定自由寬松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的空間。5.兼顧個性化發展和群體發展。現有的高校管理多以群體教導為主,即統一要求、統一指導、統一檢查和統一評比等“同質化”培養手段,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不夠。高校培養的不是“對條例服從,對管理層、領導層極其配合的跟從者”,這違反了教育的本質。高等教育應在群體發展的基礎上允許學生適度的個體化發展。尊重個性化發展應在德育約束下進行,不能蛻變為完全放縱。個人需要借助于組織的力量而實現成長,需要在群體文化的引導和規則約束下端正心態、克服自我倦怠和自我的迷失,需要在組織、團隊和集體生活中得以鍛煉并養成自律、自覺和自為的行為習慣。6.端平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群體。高職校園活動中,學生群體有明顯的分化現象。學生干部存在一定的亂用特權現象,普通學生存在感低,心理上易出現不平衡感。“特權”在一定程度上難免會損害公眾利益,不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共同目標實現。學生干部應為校園文化規范遵守和實施的“引領者”和“先行者”,而不應是其他大眾學生的“管制者”和“監督者”。應時刻提醒和教育學生干部端正態度、寬容謙虛,工作中能以身作則,加強其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杜絕其敷衍和走過場心態,真正形成公平、公正、合作、共享和欣欣向榮的校園文化風氣。
三、三元管理體制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方案
建設真正有助于學校整體發展的校園文化制度需要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只有讓廣大師生理解并認同的校園文化,才能真正成為指導他們教學、學習和校園生活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中制度的制定需要公開透明、公正合理,要能體現廣大師生的意愿并能重視普通師生感受,需要給予師生群體一定的自由空間和話語權,并保證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通暢、反饋和響應機制健全。校園文化建設應充分發揮廣大師生的主人翁精神,應建立“學校管理層”“廣大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三元共治的管理體系。
(一)以德為本,增強管理服務意識
時代變化帶來的新媒體沖擊、新觀念衍生、新消費變化和新職業要求等必然時刻影響著高職校園文化。新形勢變化下,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更應該注意以德立學,更應該引導師生群體以德立身。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應廣泛聽取師生意見,保證反饋途徑通暢,規章制度制定更民主、更透明,管理層的監督和考核不再以上層領導意見為主,而是由廣泛的師生群體參與測評。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應能體現出立德樹人、以德施教的核心思想,對教職工主體的德育和思想教育不只是以口頭宣揚為主,而應該由被師生群體認同的制度來保障。制度建設中應轉變管理理念、摒棄官僚作風,尤其是對于考慮自身多于考慮集體,存在特權和不作為思想的領導干部絕不姑息;對怕出事、怕麻煩、怕創新、怕改變,責任心不強,做事怕損害自身利益的管理人員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絕不放縱;對輕視基層師生、對工作問題矛盾的處理不了了之的官僚作風和工作態度堅決予以批評和處理。在高職校園文化中弘揚實事求是、認真務實的敬業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規范教職工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教育和引導學生干部樹立管理服務意識。
(二)加強領導權責制度建設,健全反饋機制
學校的制度體制決定了學校的未來發展,公平公開、積極實用的反饋響應機制是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體現。學校應革新管理和教育手段,應改變過去以“監督懲罰”為主的管理行為,丟棄評價標準單一、條文形式簡單的管理制度,應擴大學校校園文化管理中的民主因素,完善反饋和落實實效機制。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和權責制度建設,只有領導干部不敷衍了事、不拖延虛與委蛇,反饋途徑通暢、響應制度有效,師生群眾意見才能被真正落實到位,才能形成校園凝聚力,才能對推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學校才能得以不斷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三)開展大學生校園文化自治新模式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和諧、民主、自由、寬松的環境,只有這樣,人格才會得以自由和舒展,思維才能活躍和激蕩,進而才會有創新思維的迸發和拔尖人才的發展[4]。在明確學生為管理客體的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搭建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平臺,發揮學生在治校中的積極作用[5]。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營造一種自主創新的文化氛圍[6]。推行新時代高校學生校園文化自治建設,內容包括:參與制定校園管理制度、參與學生宿舍區樓道環境規劃和衛生清潔制度制定、發展朋輩互助組織。可倡導學生自行設計宿舍成長小冊子,引導學生健全與細化宿舍管理規章制度。可通過網絡手段投票,集思廣益,為校園文化建設出謀劃策。開展大學生校園文化自治新模式將會使學生產生以下改變:一是角色變化。從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角色變化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自治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符合新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要求。二是方式變化。從被動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轉變為主動組織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方式變化可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靈活性,拓展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文化建設形式,可以充分體現當代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藝術性。三是監管形式變化。學校層面應該進行校園文化管理制度創新和扶持學生制定校園生活自治制度。學生管理部門可以引導學生制定樓道墻壁主題文化方案、進行專業文化墻設計等。可以引導學生成立學生宿舍自管會。引導其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其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
(四)搭建三元主體參與管理的校園文化建設信息化服務平臺
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是師生全員共建,而不是主要依賴于管理部門或學生干部群體,應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高校校園文化是師生員工共同認可、堅守、傳承的價值觀念,是時代精神在高校的客觀反映和集中呈現[7]。高職校園組織文化可分解為宿舍、班級、社團、學院、社區、民族、留學生、網絡、企業、地方等多元文化結構(見圖1)。為輔助校園制度文化的體制革新順利開展,有必要搭建多元主體共治共議的校園文化建設信息化服務平臺。利用這個開放的服務平臺綜合多元主體意見,落實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反饋響應機制,群策群力地進行制度文化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應重視師生群體的建設主體地位,利用信息化手段為支撐,采取多元化管理新形式。同時,制度文化建設應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校園文化的引導、規范、激勵、教育和凝聚功能。
四、結語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擔負著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的重責。立德樹人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堅持服務師生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加強領導權責制度建設,健全反饋機制,是推進制度體系革新朝正確方向發展的保障。高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應明確學生的主體角色定位,育人“疏”“堵”結合,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細則制定與實施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促進高職人才的全面發展。推進高職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三元參與的協同治理新機制,形成全院師生共同參與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新格局,這是高職教育現代化的形勢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107-109.
[2]管武鮮.交通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反思與對策——以浙江交通技師學院為例[J].職業,2019(24):126-127.
[3]朱洪娟,馬斌.立德樹人視閾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6(2):83-85.
[4]姚敏磊,殷美,王彬,許娜.“三全育人”格局下校園文化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8):4-6.
[5]董世坤.觀念·制度·文化:高校管理育人再思考[J].江蘇高教,2019(7):91-94.
[6]鄧書基.“雙創”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與創新對策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8):146-147.
[7]劉瑤瑤.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58-62.
作者:李玲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