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不足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千百年來,人們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認識和改進從未停止。在國內外發展循環農業的大背景下,高郵市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既有的一些循環農業模式上進行探索。本文旨在論述高郵市循環農業發展的現狀并指出一些尚存的不足之處,以推動其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高郵市;循環農業;模式
1國內外背景
多年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為“三農問題”)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被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在農村,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經濟模式,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農村的經濟模式[1]。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循環農業的發展如日中天,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流。農業循環經濟(AgricultureRecycleEconomy)是把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農業系統,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技術學原理及其基本規律作為指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自然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廢棄物的排放量,實現“投入品-產出物-廢棄物”的循環綜合利用,最終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2]。由此可見,農業循環經濟能夠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高效利用資源,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即3R:Reduce,Reuse,Recycle)的循環經濟原則[3]。目前,美國、德國、日本、荷蘭、以色列等國外發達國家,正在逐步完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具體內容見表1。反觀我國,我國疆域遼闊,具有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氣候條件豐富等特點,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農業發展的狀況也不盡相同。近些年,我國循環農業發展主要圍繞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循環利用、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建設等,不同地區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及發展現狀見表2[5]。
2當地現狀
高郵市(是縣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中部,北接寶應縣、金湖縣,南望揚州市,西連天長市,東連興化市。養殖業主要有淡水魚、蝦、蟹和雞、鴨、鵝、豬、兔、羊及特種水禽、家禽等;種植業主要有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高郵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這是因為當地的水產養殖和農作物種植發展得很好,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效益。揚州市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稻田高效種養模式中,應用面積較大的主要為稻鴨共作模式、荷藕-蝦共作模式和稻蝦共作模式[6]。其中,稻蝦共作模式在高郵市示范研究較早,曾被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稱為稻田養殖的“江蘇高郵模式”[7]。稻蝦共作是指在稻田中養殖克氏原螯蝦(俗稱“小龍蝦”)并種植一季水稻,克氏原螯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長、互惠互利,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在當地政府、農民的共同努力下,高郵市不斷發展“稻+N”生態種養模式。除了在稻田中放養蝦,還可以放養魚、蟹、鴨等其他水產動物,至于放養的水產動物能否帶來更好的效益或者具體能夠帶來多少效益,必須要經過一定的科學研究。
3現有不足
高郵市當下的“稻+N”生態種養模式實現的效益主要是經濟效益,兼有少部分的生態效益。而且,限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并沒有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3.1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當地的一些循環農業模式基本上是農民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摸索而取得的成果,即便這些模式愈來愈得到當地政府的關注,愈來愈得到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政府在經費支持、技術支持方面尚存力度不足的問題。高郵市的不少農民由于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加之思想比較保守,因而對循環農業的認知程度不夠,仍舊從事著傳統農業的生產,不敢去嘗試現代農業。鑒于此,當地政府向農民進行相關政策的解讀、對從事“稻+N”生態種養模式生產的農民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和先進的技術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3.2“循環”空間有待提升
可以發現的是,高郵市目前所謂的循環農業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循環”農業:可持續農業(SustainableAgri-culture)。可持續農業是一種通過管理、保護和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調整農作制度和技術,不斷滿足當代人類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利益的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資源,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在技術上適當可行、經濟上有活力、能夠被社會廣泛接受的農業。“一地兩用,一地雙收”的生態種養模式雖然可以讓兩種資源進行優勢互補、降低種植水稻的成本和飼養水產品的成本,但是對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貢獻力量還不是很大,相反,兩種資源如果結合得不恰當,可能會加劇土質的惡化、導致資源的浪費等等。
3.3缺少合適或合理的管理模式
針對既有的循環農業模式是否能形成一套高效率、高質量的管理體系,關乎其自身是否能實現效益多元化和效益最大化。“稻+N”生態種養模式只是一套農業生產模式,只有在一套合適或合理的農業管理模式下才能有條不紊地運作,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3.4市場地位不高
任何產品都要致力于“走出去”,擁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需求不斷增長,這為現代農業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然而,高郵市不少優質農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突出,以至于在國內或者國外都難以占得一席之位,反過來又限制了其擴大再生產。
4發展前景
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循環農業模式具有非常樂觀的發展前景。時代是不斷發展的,社會是不斷進步的,高郵市的循環農業要想取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緊跟黨中央制定的有關政策,同時在創新創造上不落窠臼。除了“稻+N”生態種養模式,高郵市還應該去探索其他切實可行的循環農業模式,譬如除了水稻以外的一些農作物與水產動物相結合的模式、對畜禽糞污加以利用的模式等等。總之,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當地農業綠色發展的模式,不能脫離實際、好高騖遠。
5結論
報告指出: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應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基于此,高郵市要特別重視探索和推廣循環農業,充分發揮其作用,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態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余霜,李光.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04):183-184+194.
[2]張庸萍,袁冬梅.論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模式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01):65-68.
[3]馮之浚.循環經濟與立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1):7-12.
[4]陳璽名,尚杰.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與探索[J].農業與技術,2019,39(03):52-54.
[5]董其昌,于珍珍,李海亮,孫海天.我國循環農業模式發展現狀[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19(10):33-35.
[6]姚義,謝成林,陸佩玲,王汝利,李錦霞.揚州市稻田高效種養模式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稻米,2017,23(05):28-31.
[7]李可心,朱澤聞,錢銀龍.新一輪稻田養殖的趨勢特征及發展建議[J].中國漁業經濟,2011,29(6):17-21.
作者:許宵 徐天悅 金美滋 戴妍 王亞辰 單位: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