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的電商發展對經濟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化以及互聯網在農村的滲透不斷深入,農村電商成為時下我國農村發展的新業態,為農村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鑒于此,文章旨在探討農村電商發展對貴州農村經濟的影響,并找出當前貴州農村電商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據此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讓農村電商成為促進貴州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電商;農村經濟
引言
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三農”問題是關乎國民生計的根本性問題,鄉村的興衰與國家的命運前途緊密相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現階段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隨著智能手機及互聯網在農村廣泛滲透,農村電商創業已成為當下的新業態和新潮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電商帶來了發展機遇,農村電商的快速推進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在市場拓展、產業升級、資金融通等方面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1]。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5次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突破了2.55億,占全國網民的28.2%,較2018年底增加了3308萬人次。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三年都提出要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在2020年兩會上,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可見,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農村電商的發展,積極出臺有利于農村電商發展的扶持政策措施,給予資金補貼,為農村電商的快速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貴州地處西南地區,受地形地貌、區位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工農業基礎薄弱,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貧困發生率從26.8%下降至0.85%,脫貧攻堅取得如此大的成效,與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貴州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存在不少的綠色優質的特色農產品,農村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成功開通了“黔貨出山”的新路徑。
1貴州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村經濟的積極作用
1.1為農村帶來先進的互聯網理念
在互聯網技術尚未延伸到農村地區之前,農民對外界信息的接受多半是通過電視、報紙、書本等媒介,思想觀念落后,農戶對農產品的銷售方式傳統且單一,主要是靠單獨零售或賣給當地的大宗批發市場。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農村全面覆蓋,改變了農民保守的消費思維,特別是自總理在2015年兩會上提出“互聯網+”這個概念以后,各行各業發展都與互聯網結合,農業發展也緊跟其后,“互聯網+農業”也開始蓬勃發展。當電商行業在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各大電商平臺開始將目光聚焦到農村市場,催生了一大批農村電商創業者。農民在農村電商平臺的引領和帶動下,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購銷方式,便捷的網上購物體驗及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多元化提高了農民對互聯網的認可度。貴州農村電商的發展相較東部起步晚,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積極探索切合貴州省發展實際的農村電商模式,農村電商發展取得階段性的成就。當各大電商平臺扎根貴州偏遠農村地區后,提升了農民的互聯網意識,農村居民開始嘗試在網上購物,同時也學會借助電商平臺推銷本地特色農產品,開啟了“黔貨出山”的新征程。
1.2促進貧困地區農戶減貧增收
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來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2018年,貴州有14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摘帽,貧縣數量減至51個,另有雷山縣等18個國貧縣擬退出。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會,宣布貴州省最后九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創造了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這些成效離不開農村電子商務和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十三五”以來,貴州省明確將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戰略選擇,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當前,農村電商作為新業態已經滲透到農業產業鏈的整個過程,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貴州的電商扶貧模式主要有“電商企業+貧困戶”、“電商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這種電商扶貧模式促進了農民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了農民增收,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通道,解決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農村電商在助力全省農民減貧增收,改善村容村貌及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等方面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3推進了特色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建設
貴州省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其農業發展主要以山地特色農業為主。貴州擁有獨特的氣候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貴州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壤的完美結合,是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特色農產品的最佳寶地。在過去,農民缺乏品牌意識,認為靠自身的能力和農產品本身的特點就能吸引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事實證明這些想法都行不通,農產品滯銷問題時有發生,對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戶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打擊。但隨著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嶄露貴州農村電商市場后,專注于幫助貴州特色農產品打造本土化品牌,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全方位指導,實現特色產品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高度重視農產品品質,致力于為貧困地區農村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一片一特”的產業發展模式,有研究表明,較強品牌識別度與溢價效應,能夠為地區發展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2]。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不僅有助于拓展銷售市場,降低營銷成本,提升銷售價格,還可以增強貴州省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4為農村青年提供了創業機會,激發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
“互聯網+”時代激起了“互聯網+”創業浪潮[3],農村電商是“互聯網+”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農業”創業已站在時代的風口,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號召和政策鼓勵下,吸引了大批農村青年和畢業大學生回鄉進行電商創業。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的統計數據,全國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超過850萬人次,在鄉村創業創新人員達到了3100萬人,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農村電商極大觸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4],而且是當下農村創業成本最低、參與最便捷、風險相對較小的創業項目[5]。面對當前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鼓勵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返鄉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重要方式。畢業大學生和農村青年擁有領悟能力強,敢于拼搏、勇于創新和互聯網思維強等特點,這些特點正是電商創業者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前幾年,貴州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留在村里面的基本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留守兒童和婦女,農業生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土地拋荒現象嚴重。現今,貴州各級政府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積極鼓勵貧困勞動力創業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帶動更多貧困戶就業,及時為創業者開展創業培訓、落實資金補貼、場地安排和創業擔保等優惠政策,既實現了貧困戶脫貧,也基本消除農村的“三留”現象。貴州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石宇波認為,要有效利用好電商和大數據平臺,助力青年在農村創業就業,加大對“返鄉青年電商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貴州近年來十分重視農村電商發展,竭力為返鄉青年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提供就業機會,提高了返鄉創業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貴州農村電商發展的現實困境
2.1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近年來,貴州依托大數據產業,建設電子商務云等“云上貴州”平臺,與各大電商巨頭合作,實現電商平臺對貧困地區的深度對接,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功不可沒。貴州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特別是在廣大貧困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大部分貧困地區農村的自然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如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造成了農村基礎設施普遍落后,這無疑增加了貴州省農村電商推廣難度,阻礙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道路的建設。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勢,特色農產品難以開展大規模種植,作為理性經濟人,在農村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前,出于利益最大化目的,電商創業者不愿意也不可能在農村設置配送點[6]。
2.2農村電商專業人才的匱乏
貴州大部分農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普遍為小學學歷或文盲,對新技術、新信息的反應遲鈍,對電子商務專業知識的認識和了解不夠,且大部分農村青年的創業意識不強,寧愿選擇進城務工也不愿意回鄉創業。究其原因可知,農業生產是一個生產周期長而且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的產業,農業生產成本較高收益低,專業的電商人才作為理性經濟人,自然不愿意回到農村創業。留在村里的基本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兒童及婦女,他們是典型的風險規避者,思想觀念落后,無法適應電子商務復雜的運營程序,更加習慣于保守、傳統的購銷方式。另外,由于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面對城市良好的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交 通、工作環境等條件的誘惑,哪怕背負著房貸、車貸和巨大工作壓力,大多數高校畢業大學生也更愿意選擇留在城市發展,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大學生畢業后返回農村,自己覺得丟人,鄰居會嘲笑,家人會反對,迫于種種壓力,很多人沒有勇氣回鄉創業,因此,回鄉服務和創業的畢業生寥寥無幾,導致大部分懂農業、懂農村電商的專業人才的嚴重流失。
2.3物流水平不高
物流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電商產品能否順利流通。貴州貧困地區城鎮物流體系布局不夠完善,涉足的物流企業也非常少,目前貴州鄉鎮地區設置的物流網點主要有郵政、中通、申通和順豐四類,在農村配送點甚少,且大部分自然村根本沒有設置配送點,農村居民若在網上消費或出售特色農產品,必須要到鄉鎮上才能郵寄或拿包裹,過低的物流覆蓋率和較高的物流成本嚴重制約了貴州農村電商的發展。
3結論建議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及互聯網在貴州貧困地區農村的滲透不斷深入,農村電商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農村電商搭起了脫貧新橋梁,為貴州省脫貧攻堅按下“加速鍵”。近年來,貴州不斷加強與京東、淘寶、天貓等大型電商平臺合作,積極推動各電商平臺落戶電子商務進村綜合示范縣,使各大村鎮特色優質農產品、民族地區工藝品入駐電商平臺,實現了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多元化,為貧困地區農村經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針對當前貴州農村電商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提升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大幅度提升農村的物流覆蓋率。第二,加大對農村地區電商專業人才的培訓,一方面,各級政府要積極出臺支持農村電商專業人才的相關政策,鼓勵更多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如給予資金補貼;另一方面,各電商平臺要加強與高校合作,不斷增加人才儲備。第三,要不斷提升農村物流水平,整合農村電商物流資源,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增加貧困地區農村的物流配送點,提高配送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黨利.農村電商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0):131-133.
[2]羅雪菲.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構建模式研究———以貴州省“三穗鴨”品牌為例[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2):128-129.
[3]彭成圓,趙建偉,蔣和平,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創業的典型模式研究———以江蘇省創業實踐為例[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6):14-23.
[4]郭娜,李華偉.農村電商與鄉村振興互動發展的系統動力學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9,27(4):654-664.
[5]吳一寧,趙麗央,鮑淼鈴,等.浙江省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的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現代商業,2018(18):171-173.
[6]李帥帥.貴州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研究[J].電子商務,2018(7):13-14.
作者:馮小婭 唐小平 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