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關系到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揚,而且關系到學生專業舞蹈的啟蒙與開拓。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的編創可以準確反映民族民間舞的動態特征與風格韻律,對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質量起著關鍵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組合分類
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教學組合為主要教學方式,其可以利用精巧的構思,將舞蹈動作組織串聯起來,通過鮮明的風格、明快的節奏和深沉的情感,讓學生在感受民族民間舞蹈獨特魅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組合主要包括:
1.基礎訓練。利用簡單的動作組合進行訓練,目的是改變學生的身體條件,如增強學生身體的協調性、靈敏性、力量和心態情感等,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基本動率與核心元素。
2.復合訓練。在基礎訓練上融入更多的動作,使學生在身體協調前提下學會處理動作的空間和節奏,以強化動作訓練的效果。例如蒙古族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硬肩基礎上配合趟步,進行旋轉、后退與前進等變化,以豐富舞蹈表演的形態。
3.表演訓練。在學生可以靈活處理舞蹈技術動作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動作表現故事情節和內心情感,將舞動從技術階段升華到表演階段,實現民族民間舞蹈的身心合一。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的編創方法
(一)教學素材方面的編創方法。民族民間舞蹈因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動作形式和表現方法上存在著明顯差異,所以教師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需要注重教學素材的編創,以明確舞蹈教學的目的。如朝鮮頂水組合和東北秧歌小看戲組合等,其舞蹈教學取材于民間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舞的由衷熱愛;教師可以依據民間舞蹈動作進行教學組合編創,通過風格鮮明、節奏統一的表演程式,利用動作的變換與疊加,形成完整的舞蹈段落表現。
(二)動作動機方面的編創方法。動作動機是指單一的動作或者短句經過變化和分解,從而形成新的舞蹈動作組合體系,可以充分體現舞蹈作品創作的主題內核。在舞蹈動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對象變化而采用多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呼應、對比、動作節奏處理及空間層次的變化等。動作動機的編創可以充分挖掘出舞蹈素材的內涵,體現出舞蹈動作形式和主題內容的和諧統一,以云南花燈小崴組合為例,其步伐與撩扇、搬扇、團扇及合扇等相互配合,再融入節奏對比與隊形流動,即可編創出精彩小崴組合。
(三)動作解構和組合方面的編創方法。動作解構是指對舞蹈動作進行分解和重構,從而形成新舞蹈動作的過程。舞蹈結構元素不同,分解重構的動作也存在差異。動作解構和組合的編創有利于體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的層次變化,增強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延展性及舞蹈動作的多樣性,從而豐富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素材。在編創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保持原舞蹈蘊含的民族情感及審美風格,把握好原舞蹈與民族文化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以免造成原舞蹈動作和風格相互脫節,影響其審美價值。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中的注意事項
(一)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民族舞蹈的地域和人文環境進行編創,從生產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和選擇編創素材,提煉出生活化的舞蹈動作,以體現民族民間舞蹈的特色。例如在東北秧歌《梢頭•五匹馬》中男女需要成對出場,舞蹈動作上需要充分展現男女間的甜蜜與羞澀,舞蹈組合結合鼓相與穩相,做到動靜結合,讓人充分感受到東北秧歌的熱情與活力。
(二)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素材特點、節奏處理、風格要求和情感變化等進行編創,在保證教材系統性與連貫性的基礎上,使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和藝術個性鮮明,展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魅力。例如在蒙古族的盅碗組合編創中,教師需要以身體的協調性與道具的穩定性為主,配合肩膀和手臂舞蹈動作的律動,著重體現蒙古族女孩的端莊和柔美。
四、結束語
總之,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地域、文化、風格與情感等特點,從生產和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在體現原舞蹈風格審美和鮮明個性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內涵,進而提高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質量與水平。
作者:王思薇 許慧子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