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中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英語是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以跨文化教學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中,應加強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反思與批判西方文化中消極的一面,有意識地發揚與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同時,通過教學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跨文化教學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下文簡稱《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保?]這進一步明確了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與性質。那么,大學英語教學如何實現課程思政的理念?該問題在當前已受到了很多關注,成為熱點話題。在知網上輸入“課程思政”和“大學英語”查詢文章標題可以發現,從2018年2月第一篇文章發表以來至2021年12月近四年間,有超過1000篇相關文章發表,其中在2021年全年就達到500多篇,約占文章總數量的一半。然而,在這上千篇的文章中,具體研究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或跨文化教學的文章相對較少,至今只有十余篇,可見此方面的課題尚未得到充分重視。本文以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學為切入點,初步探索將課程思政應用于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基本課堂教學模式和實施路徑,期望有助于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二、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內在聯系
通識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文化素養,提升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大學英語作為貫通中西方歷史、文化、思想、藝術甚至科學的課程,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吨改稀访鞔_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1]。這一表述不僅明確了大學英語課程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而且指明了該課程承擔通識教育重任時具備的兩個主要特性。其工具性主要體現在應用英語從事相關職業或學術研究,以及進行專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而人文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跨文化交際和對多元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學生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中外文化的比較,增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1]。在當今世界,隨著互聯網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多種思潮和文化不斷互相吸納、互相融合,但也會互相碰撞、互相沖突。我們需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但是在跨文化交際學習過程中,年輕的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各種觀念,他們涉世未深,世界觀也沒有成形,因此更容易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甚至會誤入歧途。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接觸世界的主要窗口之一,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向學生介紹各種異域文化現象、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必須有意識地闡明我們自身的立場和價值觀,明辨是非,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辯證的思考,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如果在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和跨文化教學過程中僅僅滿足于灌輸語言知識點、交際策略和西方文化的現象,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則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和未來正確人生道路的選擇。因此,跨文化教學的目的顯然不僅僅是對中外文化作一般性的比較或者單方面了解西方文化,更不能僅僅聚焦于語言知識的學習,而是要借此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實現通識教育的真正目標。“通識教育最基本的內容之一是開展內省的立德樹人教育,而不是僅局限在外向性跨文化交際教育。”[2]作為通識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跨文化教學,其重要目標之一當然應是立德樹人。同時,立德樹人也是課程思政理念的核心:“‘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個科目的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步調一致,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保?]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與包括跨文化教學在內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具有內在相關性與一致性。以課程思政的目標和理念為導向,才能保障通識教育的正確方向。
三、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在新的國際形勢和日益發展的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深入分析總結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應對策略,并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力爭取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突破。
(一)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常存在著學生需求和學校供給之間不一致的矛盾。學生希望課程能夠適合自己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特點,既能夠掌握實用的跨文化交際技能,也能夠有助于拓寬視野和滿足求知審美的需求,促進個人成長。學生不會對和自己無關的課程感興趣,所學的課程要對他們有益,與他們自身具有緊密的關聯。但是有些學校能夠提供的跨文化課程的難度和進度往往難以貼合學生水平,存在著知識陳舊、重復訓練、枯燥無味的弊端,要么重復學生早已掌握的知識,要么著重于學生不感興趣的話題,與當代大學生的求知和成長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從而使該課程淪落為混學分課程,學生只求考試過關,不抱其他希望。就教材而言,近年來網絡上涌現出了大量的通識教育材料,但是能用于跨文化教學的慕課與網絡課程單調乏味,水平參差不齊,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同時,各種網絡和紙質的英語教材里中西方文化內容嚴重失衡,而且系統性地突出課程思政的教材也很少?!耙酝目缥幕浑H課程教材大多存在量少質輕的缺陷,即涉及到的中國問題比重太小、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均不夠、教材缺乏文化批判性視角等問題。”[4]就學習效果而言,學生在網上學習缺少足夠的監管,很容易空掛學習時長或在測試時抄答案,甚至可以請他人代考,因此網上測試成績的可信度堪憂。與此同時,更令人擔憂的是課堂教學和任課教師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學生被要求利用網絡資源參與學習、測試,這本是利用互聯網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很多網絡課程與實體課堂脫節,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和測試后,網課系統自動導出成績,教師在此過程中幾乎無法參與,也無權干預,這樣的網絡學習很可能最終流于形式。基于網絡的跨文化課程除了導出無法確??尚哦鹊膶W生分數以外,其本身很可能連基本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效果都難以確保,更不用說實現通識教育立德樹人的大目標了。
(二)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基本策略
目前,亟需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進行“供給側改革”,而課程思政則給這樣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為大學英語實現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目標的全面均衡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導向,使英語課程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它鞏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精心教導,將課程思政理念和相關內容有機地融入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按髮W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課程思政落實的效果如何,一線教師是關鍵?!保?]課程思政改革總的原則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立德樹人的理念,要在考察、測試的內容中體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其基本策略應是發展完善互聯網時代新型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模式。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第二,實體課堂與網絡學習有機結合?!罢n程思政是否成功,關鍵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保?]在上述模式下,教師就能夠對學生實體課堂和網絡學習的過程和成果實施有效的質量監控。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目標不應僅僅在于學生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因為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畢業生已掌握了相當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目前蓬勃發展的多媒體和互聯網教學只是手段之一,也非通識教育的目標,不能把網絡教學、慕課和各種手機應用等教學手段的更新當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萬能靈藥。上述現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實現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慕課等網絡教學手段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參與學生學習的過程,監控學生的網絡學習狀態,并且通過測試適時給予反饋。
四、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的跨文化課堂教學路徑
在通識教育和跨文化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教材的更新改版還是采用在線教學形式,都離不開教師的考核與管理。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備課,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并結合社會熱點進行適當拓展,補充思政元素。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促進他們的成長。下面,本文將以跨文化教學為核心,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冊的兩篇課文為例(下面簡稱《全新版》),從兩方面探討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一般路徑。
(一)對西方文化的反思與批判
從課程思政的理念可以看出,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目標應該在于:既要了解、學習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欣賞文化的多樣性,也要明辨是非,區別對待外國文化,尤其是要意識到西方文化背景下社會發展的不足之處,甚至是嚴重的問題。教師要教導學生不能盲目崇拜外國文化,而是要對西方社會和歷史文化進行反思與批判,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全新版》收錄了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一部優秀短篇小說《患難之交》(AFriendinNeed),這篇課文正可用于對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學習。該文描述了一個英國商人愛德華•伯頓,此人外表文質彬彬、謙遜有禮,內心卻很殘忍冷酷。他捉弄一個因為不務正業而生活陷入窘境的朋友,結果導致朋友死亡,但他不僅不為此感到羞愧和懺悔,反而將其當作趣事來與別人分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手段,在課前讓學生搜索與課文作者相關的背景信息,包括其寫作風格和作品意義;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具體分析作品的立意和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性的復雜性、多重性;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還可結合課程思政的理念,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綜合評價作品中人物性格產生的文化背景。西方文化有力地推動了現代人類文明,但其傳統的個人主義思想和近現代興起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助長了貪婪和自私,造成了人的異化與隔閡。在英語課堂上,教師不能只對作品語言、人物、風格本身進行分析,還要采用辯證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進行批判。
(二)對中國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以外國材料為主,如果教學僅僅聚焦于這些材料本身,學生只能了解一些與自身似乎沒有什么關系的知識,并不一定能產生深刻體會,也難以有實在的收獲。為了彌補這種不足,教師可以挖掘材料里面中外思想文化或者生活方式都會涉及的共同點,有意識地結合中國文化和社會現實進行適當擴展,讓學生產生切身體會。就課程思政而言,教師可以立足于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照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評論,這既能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實現對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以《全新版》中的一篇文章《時間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OldFatherTimeBecomesaTerror)為例,該文講述了現代工業文明雖然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帶來了新的困擾,很多人并未真正獲益,人們難以享受閑暇時光,反而陷于更繁重的事務之中。文章最后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要減少個人欲望。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現狀進行討論,巧妙地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爆炸、通訊高度發達,有不少大學生整天抱著手機,沉迷于聊天、游戲和短視頻,浪費了大量時間,這正是課文中呈現的社會問題在當前中國很多大學生當中的體現,那么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在課堂討論時,教師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宣揚正能量,強調個人對家庭和國家的責任意識,激勵學生擺脫自我中心和享樂主義,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奮斗,避免在不適宜的電子產品上浪費寶貴的青春年華。總之,當代大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刻理解并努力踐行上述兩種價值觀,“使其成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方向”,“不斷完善自身的價值體系,塑造更加豐富的精神世界”[7]。
五、結語
課程思政的理念進一步明確了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還存在較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課程思政的理念出發,我們要加強教師的主導地位,將實體課堂與網絡學習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一方面對西方社會歷史文化的負面影響進行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對中國的優秀文化進行發揚和傳承。通過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既能夠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4.
[2]蔡基剛.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四個轉向:《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內涵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1):27-31.
[3]周爽,王丹.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意義、挑戰與路徑[J].長春大學學報,2021(10):77-80.
[4]張璇,彭兵轉.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教材設計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11):145-147.
[5]徐錦芬.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與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03-308.
[6]蔡曉玲,許珊玲,陳添添.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英語寫作》為例[J].鄂州大學學報,2021(6):36-38+41.
[7]吳鵬.大學英語思政導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49.
作者:馮濤 單位: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