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學校素質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人們觀念難以徹底轉變,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家庭、社會組織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到位,認為素質教育只是學校的事,與自己無關。現實中往往是一邊是學校千方百計減輕學生負擔,推行素質教育,一邊是家長領著孩子忙碌、疲憊地奔波于各類“培訓班”“提升班”的路上。一些社會上培訓機構出于“商業利益”不遺余力地鼓噪誘導,推波助瀾。
二、評價機制和標準不夠科學全面,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
評價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對學校的評價。
(1)對學校的評價。目前對一所學校的好與壞的評判,其主要標準都集中在“升學率”這點上,哪所學校升學率高,考取高一級學校的人數多,就是好學校,反之亦然。
(2)對人才的評價。社會對人才的評價也有偏差,就是只看學生的“出處”,“唯文憑論”,“文憑等于人才,分數就是天才”,其他素養白搭。另一方面是學校內部評價。應試教育至今頑固不化,原因固然很多很復雜,但學校內部評價是最直接、最關鍵的。
(1)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基本上是圍繞分數與“升學率”展開,誰教的班級學生考試成績好“、升學率”高,誰就是好教師,評優、評先、聘任、晉升、晉級、榮譽紛至沓來,擋都擋不住,其他就如敝履,如師德師風、勞動紀律等。
(2)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更加集中在分數上,誰考的分數高,誰就是“好學生”,至于德、美、體、勞像聾子的耳朵———成為擺設了。
三、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跟不上需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加大了對教育投資的力度,教育投入在占國家財經收入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發展水平也提高很快,但優質教育資源總體來說還是“粥少僧多”。況且分布不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條件,師資力量,辦學水平差距很大。所以造成一些優質學校、名校人們趨之若鶩,成為社會、家長、孩子追逐的對象,而那些“普通”學校則“門前冷落車馬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也跟不上要求。目前很多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存在師資不足,教師任務重,工作量較大。教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完成課堂教學,沒有知識更新、能力提高的時間,很多教師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參加過相關的業務知識培訓。教師忙忙碌碌于教學,教師淪為“教書匠”。很多老師還是習慣于“填鴨式”“灌水式”教育,講究單向的流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想當一個演員,自始至終演“獨角戲”,而沒有去想自己應該是導演,把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把“戲”演好。
四、教育是個系統工程,社會綜合改革沒有跟上,素質教育光靠學校很難有所作為
改革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一直高速發展。發展就要強調效率。早些年間“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整個社會變得浮躁起來,急功近利。政府追求GDP,電視追求收視率,電影追求上座率,網站追求點擊率,學校追求升學率,全社會都在躁動,追求這“率”,追求那“率”,教育是上層建筑,受經濟社會的制約,難獨善其身。所以說影響素質教育的因素是復雜的,是綜合性的,落實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單一的措施或者單方面的努力想撬動素質教育,很難有所作為,而應該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要營造好良好的素質教育環境和氛圍,轉變“分數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改變“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拆除“唯學歷文憑”就業的樊籬,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讓“出彩”的機會人人均等。要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氛圍,爭取全社會的支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利格局。
作者:胡文陶 單位: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