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應用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一、數學建模實是否實現教學素質提升
通過計算機之中的相應軟件學習,查找所需要的資料,用自己的能力,來對自己的構思加以證明。對于培養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想象力、洞悉力等各個方面,所得到的效果都非常顯著。數學教育想要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都必須要在數學素質為主要基礎之上進行。而數學素質非一朝一夕得以成效,是從日積月累之中,培養成數形規律,以及邏輯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潛能?,F在很多學校都是在以培養素質教育為方向,這是一個很艱巨的過程,通過在數學學習過程之中,來啟發學生的悟性,有了這種潛能之后,才能進一步對智力和能力進行開發。但是教育要結合現狀,高職高專的教育方向,以及教學模式等因素,在選擇教學方式之時,依然是要慎重。在結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來培養素質,一舉多得。
二、數學素質實現性如何
數學原本是一們很枯燥的課程,經過不斷改良之后,成為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向。數學是一種貫穿始終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對數學有概念意識,也可以培養數學素質,將學生的個人素質提升,增加學習效果。學習數學精髓,這對以后發展也是極其有保障之事,將會受用終身。學習數學不是一項當下教學模式,而是一項長期教學走向,影響深遠,對學校、對學生都是一項共贏的教育方針。很多人說數學建模是衡量數學成效的重要依據,并且對素質教育做出巨大貢獻。在教育過程之中,必須要充分深入素質教育精髓,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具備創新意識。結合外部發展,讓數學不再閉塞,是一項能夠和時代接軌的課程。一味關起門來講概念,在一個圈子里打轉,對于學生了解數學理論極其不利。將實踐與數學之間結合,那么得到的效果絕對是意想不到的變化。數學建模日益得到重視,對于開展數學建模教學方式,也是一項針對傳統數學而開展的教學模式。外界與數學之間有一條廣闊的通道,對于培養學生外界認知力、創新能力、探索能力,效果極其顯著。數學在本質是一直在不斷革新的狀態,也應當與時俱進,而數學建模最大的特性就是創新與創造,在這個基礎之上,可以解決原本在數學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數學之中的理論概念,如果學生沒有自己去證實、實踐過,再怎么精辟也只是紙上談兵。如果將實踐與理論結合,那么效果可就大不相同了。讓學生能夠反復推敲與證實,與同伴之間相互討論,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只有親身將所有的理論知識實踐之后,才能真正將這些知識印入腦海之中。這些知識,都是書本上天花亂墜的知識所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
三、實現素質教育的途徑
數學建模的加強應用,對于實現數學素質的效果顯著。但是這種方法必須要適可而止,也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建立起完整的教育體系不可或缺,加強素質教育的整體效果。
1建立教育基地
想要提升學習效果,將數學素質的教育方式進行到底,就必須要建立一個健康的教育模式,這點是很重要的。讓所有學生都可以有一個健康的學習氛圍,讓大家能夠持續在學習狀態之中,享受學習過程。并且委派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授課,培訓大家在數學建模之中的學習方式。適時舉辦競技比賽也是可以很好促進學習動力。
2鞏固師資力量
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都該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教學水平高超,都是關乎教學質量的保障。采取措施,將教師隊伍進行進一步提升,融入到嚴格教學氛圍之中,讓學生可以更加容易接受學習內容。教師是學生通向知識的橋梁,加強計算機普及和科研能力,以便于對數學軟件的應用更加得心應手,教師團隊能夠適應科技信息時代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很多學校請外校資深教師進行講座,以此來提升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可以讓學生受益,對學校深入發展提供核心保障。
四、結語
數學建模的深入應用,對數學素質培養有著極其顯著效果,將理論性強、枯燥乏味的數學與現代信息科技進行完美結合。傳統數學學習一味固步自封,無法順應時展,應與時俱進,才能將數學力量發揮到極致,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采取必要學習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才是數學教育的核心部分,學生樂于接受知識,不僅是數學知識,在其他技能和思想上的培育,更是無比珍貴。
作者:王麗娜 單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二)
一、語文學科需要素質教育
由小學至初中,由高一至高三,學生接觸訓練的各類語文資料何止車載斗量,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究竟有多大提高呢?我們看重的是所謂的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的提高,重視知識的記憶,解題的技巧,加重語法、修辭、邏輯的“理性”的內容,重視起承轉合,前呼后應等寫作技術的訓練,使最具人文性的語文教學逐漸成為語言文法的訓練和寫作技巧的操練,卻忽視了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忽視了學生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從而使學生的智力被束順,從而有利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甭摵蠂炭莆慕M織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老師的職責現在已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們的正式職務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若我們能切實地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拘泥于經典,不迷信權威,不滿足于現在,敢于質疑和創新,將死的知識化為活的智慧。
二、在文學中的應用
一篇優美的散文《綠》,我們教師有什么理由一開始就去肢解它活生生的意境,而大講特講其內容、感情、篇章結構?難道這些內容學生都不能自行“感得”?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美詞佳句?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那濺著的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紛紛落著”,讓學生去感受“松松的皺纈著,滑滑的明亮著”。一首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藝術魅力。一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荷花淀》,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賞析那幅具有詩情的漁家樂的畫面:月亮升起來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縛,情感變成了荒漠。要想盡快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就必須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素質教育的滲透,這也是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戰略方針的具體表現。我們知道,素質是知識、能力和身心修養的綜合反映,語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工具、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托,因而構成一切素質的基礎。而素質教育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呂淑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又說:“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一個‘活’字,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法都會變成一堆公式?!蔽艺J為呂先生所強調的“活”字,就是要我們根據教學目的不同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決不能按照教參資料照本宣科地填鴨式教學,而應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分析,然后以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形成一個大家較一致的結論,只要學生回答得合情合理,教師就不能固執己見或堅持教參之見,應對學生表示肯定和鼓勵,不必強求一律。若對學生的回答不夠滿意,則可以拿出自己的或教參上的看法與同學們交換意見,供他們參考。尤其是在語言運用、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評價及寫作方面,教師盡量不要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主體的思維活動,因為語文教學僅讓學生知其必然是不夠的。高效語文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情理邏輯思維能力,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經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三、結語
文學最足以喚起人們的聯想、想象,并進而誘發創造性思維。列寧愛讀托爾斯泰、杰克·倫敦的作品,他評托爾斯泰比文學評論家還出色。拿破侖出征,騎在馬上還要讀歌德的詩歌。愛讀書,他說《紅樓夢》不讀五遍沒有發言權,他本人是偉大的詩人。這些偉人的思想境界猶如天馬行空,極富有創造性,文學也是海闊天空的創造性思維,思維的路子合拍了,發生共鳴了,促使他們的思想更活躍了。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很難說牛頓、莎士比亞誰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蘋果掉在地上,引起了牛頓海闊天空的想象,產生了地心引力、萬有引力的學說;瓦特看到開水壺噴氣,也海闊天空,發明了蒸汽機。文學能發展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愛因斯坦曾言:“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不可想象?!比缃?,人類知識的積累與信息的驟增已經到了空前的時代,倘若語文學科不進行素質教育滲透,不僅語文本身將失去意義,更重要的是應試教育的舊模式將難以打破。因此,我們必須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積極開展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素質教育。
作者:烏彩虹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錦山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