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正如美國尼葛洛龐帝所說:“網絡不再只和我們有關,它決定著我們的生存。”[1]網絡媒介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手段、宣傳途徑,它更體現著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人。[2]大學生群體站在媒體潮流的最前端,從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接觸和利用各種各樣的新式媒體,網絡已經儼然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他們也是最易受到網絡沖擊的群體,手機黨、低頭族正悄然沖擊著高校的學習生態,網絡犯罪、網絡成癮等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相對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發展卻明顯滯后,這一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素養的調查與分析
本次調查圍繞大學生運用網絡的狀況、接受程度、網絡素養、高校網絡教育現狀等問題編制調查問卷,對三明市高校在校生展開調查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1份,回收率為91.83%。
(一)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查
1.大學生運用網絡狀況。調查發現,46.1%的大學生網齡為5~8年,只有7.4%的大學生網齡在3年以下。在每天接觸各類媒介的時間方面,48.5%、62.3%的大學生接觸計算機網絡和手機網絡的時間超過3小時,而對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接觸時間超過3小時的人數比例均低于10%。在材料搜集方式選擇上,75.3%的大學生選擇網絡搜索。在網絡媒介最主要功能的問題上,45.6%的大學生選擇娛樂,選擇“文化商品”的僅為11.4%。
2.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接受程度。調查發現,在使用媒介瀏覽信息時,只有28.2%的大學生會進行主觀篩選,53.2%的大學生進行細想和研究,高達55.7%的大學生對網絡媒介傳遞的信息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在對問題的看法上,只有23.4%的大學生表示不受網絡言論影響。在各種新聞傳媒反映現實的程度上,只有13.1%的大學生覺得不可信,有45.8%的大學生覺得比較或者非常可信。
3.大學生網絡素養水平分析。大學生是社會中知識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他們對于新興的網絡應用工具具有較強的敏感性,56.3%的大學生能夠較早關注和運用微信等社交軟件。65.5%的大學生不時在網絡上留貼和發表觀點,68.1%的大學生能夠控制自己的網絡言行。但是,61.7%的大學生對計算機、智能手機等網絡媒介的掌握程度不夠熟練,52.5%的大學生不能準確和快速獲取信息,并且只有8.5%的大學生清楚地了解網絡信息傳播與使用的法律法規。
4.高校網絡素養課程開設情況。調查發現,48.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知識主要是在網上自學和實踐中獲得的,表示從課堂傳授中獲得的僅占15.4%。73.7%的大學生覺得學校在網絡知識及技能教育上不夠重視,81.9%的大學生覺得大學有必要進行媒介素養的宣傳、開設相應的課程和講座。
(二)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分析
從以上關于大學生網絡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網絡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功能單一,網絡更多的是用于娛樂、休閑,而網絡的文化、教育等功能發揮則相對薄弱。大學生對網絡工具的敏感性較強,但網絡媒介知識匱乏、技能較低。2.在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他們往往采取一種信任的態度,缺乏對網絡信息的分辨、篩選,網絡信息的利用能力較低,批判質疑意識不夠,這導致他們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3.高校網絡素養教育不足。高校在網絡媒介使用上,存在態度保守的問題,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適應網絡新環境的意識不夠,課程設置不足,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知識需求。
二、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巴克和佩特利曾指出:“媒體的效果到底作用于哪些人?不是那些‘受過教育’和‘有文化’的中產階級,這些人要不根本不看那些‘垃圾’,即使看,也能有效地處理它們的內容。”[3]但從現實來看,媒體的效果即使對于一些“受過教育”和“有文化”的中產階級來說,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大學生網絡素養水平,對他們在面對海量網絡信息時的認知和理解,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一)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需要
“包括為每一個重要社群提供表達和明確自身利益的論壇;為全世界范圍的受眾提供媒介使用權和包容性內容,培育并建構整體社會的政治共識;將分散的公民組織起來,使他們成為一個公共組織。”[4]由此可以看出,媒介具有民主的作用,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傳播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事實上,網絡參政議政已經成為公民獻言、反映民意的一種重要渠道。從這一點來看,網絡媒介素養是衡量現代公民能力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積極發揮它的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公民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政治社會化程度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扭轉高校學習生態不利局面的需要
有人把網絡生態空間稱為人類生存的第二生存空間。實體性的生存空間與虛擬性的生存空間之間似乎也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有人便指出其中的擔憂之處,“人們沉迷于網絡世界而不能自拔,并試圖將這種虛擬世界帶到現實中來。而離開了虛擬世界的環境到現實中,人被完全排斥出了自己的位置,就會喪失自我”。[5]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嚴重,網絡犯罪現象時有發生,手機黨、低頭族現象已經對高校教育秩序、教學效果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網絡具有突出的開放與封閉的特征。進入網絡之后,打破了原來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從而擁有了海量信息的空間。但也有少數大學生卻因此陷入角色、身份迷失的狀態,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從而走向封閉。這些問題對高校學風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只有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水平,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工具,使他們的網絡行為更具理性化,才能很好地解決網絡媒介給高校學風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培養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
網絡媒介是一所“看不見的學校”,在大學生在校及走出校園以后更長的時期里,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網絡媒介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的學習生態,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最主要、最迅速的方式,甚至邊玩邊學也是數字化生活的一種有效方式,這是一所影響更深遠、更長久的“學校”。1994年,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網絡素養可以說是信息化時代下最重要的終身學習能力。作為高校教育者,理應使大學生適應這種新的生存方式,熟練運用這所“看不見的學校”的功能去開拓新的生存方式。
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人們無法阻擋和拒絕網絡成為人們最新興的交互方式,高校只能正面迎擊,而不能選擇無視或者規避。
(一)樹立開放化、多元化的網絡素養教育理念
大衛•帕金翰提倡多元、開放的媒體教育,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的調查報告也明確提出:媒介教育方法已經從過去的以“免疫接種”為主的模式,轉向了以“賦權”為主的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條件下,開放化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它強調不能固守傳統的使大學生免受網絡媒介傳播的不良影響的保守主義的教育模式,高校應以開放的態度,通過網絡素養教育使大學生適應急劇變化的媒介環境。關注和實行個性化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個性化教育實踐落實到學校,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當然,應時刻牢記我們黨一直以來堅持的“務使通訊社及報紙的宣傳完全符合于黨的政策,務使我們的宣傳增強黨性”的原則和要求,[8]堅持網絡媒介傳播的方向性原則。
(二)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
許多國家意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比如,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囊括了兒童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和成人階段,不同的階段設置了不同的教育內容。而在我國,雖然網絡素養內容已經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所體現和涉及,但仍缺乏一套科學性、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我國應在國民教育體系內部理順不同階段的關系,從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階段,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需要,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終身教育具有全民性和終身性的優勢。一方面,借助于終身教育全民性特點,網絡素養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所有社會成員都能接受教育,形成“全員教育”的教育局面,極大地改變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群體間數字鴻溝的問題。另一方面,借助終身教育終身性特點,突破了傳統正規學校的框架,強調教育視為人的一生中連續的學習過程,能夠使網絡素養教育根據人的不同階段的各種需求,保證其能夠以最好的方式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使網絡素養教育形成“全程性”的局面。
(三)構建知識、意識、能力“三位一體”的內容體系
網絡素養教育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已經有所體現,特別是利用網絡媒介對社會成員進行政治社會化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并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這不能掩蓋它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忽視對個體差異性應有的關注,教育內容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養成的傾向,使得傳統的網絡素養教育往往陷入“知識教育”“功利教育”的誤區,這造成了大學生在網絡民主方面的低參與能力,在面對網絡傳播信息方面缺乏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因此,應從知識、意識、能力三個方面構建“三位一體”的內容體系。在知識方面,加快網絡媒介相關的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過程,編寫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有關教材,開設相應的必修課或者通識選修課,將網絡素養教育融入課程體系。在意識方面,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傳播觀念和負責任的網絡傳播行為,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和批判、質疑精神,使他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能夠進行辯證分析。在能力方面,主要是提高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通過網絡傳播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夠進行自主創新。培養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必須為大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知識、意識、能力“三位一體”網絡素養的關鍵連結點。傳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忽視了網絡素養實踐的重要性,單向灌輸似的教育很難使大學生真正形成較高水平的網絡素養。
(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是被古今中外教育證實的行之有效的經驗。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除了學校環境,還受到家庭、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學校、家庭、社會應該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家庭、學校、社會在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目標上必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這樣可以避免產生相互間的反作用。否則,彼此間相互矛盾會使個體對網絡素養教育傳播的價值、觀念產生懷疑,從而使網絡素養教育喪失吸引力,削弱網絡素養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吳智靈 鐘艷 單位: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