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再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工科”建設是科學技術發展對于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學技術具有“雙刃劍”效應,因而需要通過加強工程倫理教育,以規避可能導致技術風險和功利化教育問題。“新工科”視野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要注重“技以載道”,通過調整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促進工程技術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的相互融通;要注重“以道馭技”,培養未來的職業工程師把控或者引領現代工程技術方向的素質與勇氣。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工程倫理教育;“技以載道”;“以道馭技”
隨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以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工程倫理教育已經成為提升未來工程師職業素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技以載道”:“新工科”建設所應承載的工程倫理教育內涵
“技以載道”是傳統中國處理技藝與文化兩者關系的一種態度,它從“道”與“器”關系視角提出,高超技藝以及產生的器物文明,必須承載傳承文化和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要達到“道器合一”的境界。“新工科”要求未來工程師提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但是,新的材料、工藝、裝備等運用,也是工程質量、公共安全、工程與環境、工程與生態以及工程師的科學態度和職業精神等問題,成為“新工科”建設中工程人才培養體系不可或缺的內容。要做到“技以載道”,使“新工科”建設傳遞給未來工程師正確的工程倫理,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要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要圍繞“新工科”的發展,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職業行為規范和工程環境倫理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內,還沒有系統的工程倫理教育,對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的要求主要散布在專業教育中。將工程倫理教育與工程技術教育相互融通,使“新工科”建設納入倫理意識、倫理規范和倫理決策等“工程倫理教育的三大目標”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1]2010年教育部實施的“卓越計劃”以及現行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其中關于人才培養通用標準或者畢業標準中,包括了對工程倫理教育的具體要求。因此,“新工科”建設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必須承載這些現代工程倫理,實現工程技術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的相互融通。結合“新工科”建設的具體情況,有三個路徑可供借鑒。一是設置相對獨立的“通識類”工程倫理課程模塊。要結合科學技術特別是工程技術的前沿,將現代社會諸多的工程倫理問題以及相應的求解方案,納入學生的通識教育中,將職業工程師基本道德倫理以及“工程師倫理準則”,作為進一步進入工程專業教育的必備條件。二是建設跨學科綜合類的工程倫理教育課程。跨學科是“新工科”建設的重要特征,學科交叉融合,使工程倫理教育出現“微觀、中觀、宏觀”并存、“規范性教育與案例性教育”并存、“多元性與開放性”趨勢并存等新特征。[2]課程體系的設置要體現學科的交叉融合。三是注重工程倫理課程與素質教育類課程的整合。通過整合,將工程倫理“潛移默化”進入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從學生工程技術發展社會背景,多視角理解作為工程師所應承擔的社會擔當。當然,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中,高校的定位、類型有別,“新工科”建設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調整,要適應高校自身發展的實際。如何把握“新工科”建設的機遇,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多地承載工程倫理教育功能,實現“技以載道”,減少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這是工程界、教育界都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二、“以道馭技”:工程倫理所蘊含的“新工科”建設價值取向
現代工程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其價值取向涉及國家、社會、教育及個人等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追求,是多種利益主體相互博弈的結果,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新工科”建設提出,其目標取向在于:策應“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對接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服務于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面對新技術發展的崗位適應能力。因而,就工具性而言,“新工科”建設的價值取向是滿足國家、社會、教育、個人等各種利益主體間價值訴求的和諧統一。但是,就科學技術本身的工具性而言,任何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最終是為了實現人類的健康、福祉、安全,“新工科”建設價值取向,從目的性而言,就是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從這個意義而言,工程倫理蘊涵著“新工科”建設價值取向。從分析科技之“雙刃劍”效應可以發現,現代工程技術發展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無非有以下四個因素:一是技術本身的性質,“理性技巧”是人的一種本性,具有工具和價值兩種理性,正是這兩種理性,使得人類利用部分自然對抗另外部分自然,從而產生一些消極效應。二是利益集團的矛盾,這種矛盾可由人類自己調解,但不容易被完全消滅,與此同時,利潤總是處在不斷漲落的變化之中,要想徹底解決這種技術導致的人際關系矛盾幾乎不太現實。三是人類自身的得失,包括主體評價和技術調整等因素。四是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技術的認識有限而實踐無限,以至于我們往往能夠看到技術目前的積極影響而無法對其消極效應做出預見。“新工科”的建設要通過加強工程倫理教育,使未來的職業工程師在面臨工程問題求解的多種方案選擇中,能夠有意識地主動積極回避工程技術的負面效應,做到“以道馭技”。“以道馭技”是中國傳統的技術倫理觀,在傳統中國的技術實踐中占據主導地位,是工程師、技術工匠不敢逾越的倫理底線。在“新工科”建設中,要做到“以道馭技”,高校的工程教育要注重通過加強工程倫理教育,使未來的職業工程師能夠具備把控或者引領現代工程技術方向的基本素質與勇氣。為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點加強兩個方面內容,以引導“新工科”建設的方向。第一,要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新工科”建設要注重通過加強人文教育以提升學生的道德倫理,避免陷入科學主義或者“唯技術”論的陷阱。科學主義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唯一正確的知識,科學方法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科學真理是唯一可靠的真理,并演繹出“科學萬能”“專家治國”之類的社會政治理念。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的濫用和夸大,不僅帶來科學主義的滋長,同時也使人類承受了大量由此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新工科”建設要通過工程倫理教育,讓學生在重視工程技術發展的同時,注重認識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要通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學會駕馭技術,而不是受制于技術。第二,以要堅持工程倫理化解工程技術可能存在的不確定因素。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工程技術的風險,工程技術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應該學會以理性的角度來看待技術風險,盡量地減少其“負效應”,擴大其“正效應”。其次,培養學生學會權衡利弊的能力,要依據工程倫理規范,對工程技術問題能夠做到“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最后,培育學生社會利益、公眾利益至上的職業操守,在處理利益矛盾沖突中,能夠做到堅持工程倫理底線不逾越。“新工科”支撐了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發展更需要“新工科”蘊涵的道德倫理以維護其可持續發展。可見,“新工科”建設既包括理科轉化為新工科、跨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而且也包含了對工程倫理教育的創新,實現“以道馭技”,培養未來工程師以工程倫理指導工程實踐、引領工程技術的發展,這也是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價值取向。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時期,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凸顯,“新工科”建設在促進我國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工程技術本身存在的“雙刃劍”效應不能忽視,只有通過“技以載道”“以道馭技”,使工程技術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相互融通,才能促進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龍翔,盛國榮.工程倫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2]張勇,呂慈仙.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創新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作者: 楊軍 單位:鹽城工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