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生態學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各種生態危機根源說
(一)控制人口增長未必能夠遏制生態惡化
也有人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但布克金認為,雖然人口的大幅度增長與生態危機同時存在,但二者之間究竟是何種關系,我們沒辦法直接下結論。比如,我們都知道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大幅度增長,甚至出現人口爆炸,但當今最嚴重的生態破壞卻不是由這些國家而是由占有世界一半以上資源的發達工業國造成的,并且后果還是由發展中國家來承受。因此,我們該指責的不應該是迅速增長的人口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布克金認為我們不能再將人口的迅速增長看作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因為盡管控制人口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減少對自然的破壞,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這種觀點與加拿大的生態社會主義者伊恩•安格斯相似,而與德國的生態社會主義者薩拉•薩卡相反。
(二)異化消費責任說是一種謊言
異化消費思想來自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弗洛姆,第二代的生態社會主義者萊易斯、高茲等把異化消費看作生態危機的重要根源,而布克金并不這么認為。他曾向一位加州綠黨分子提出:“你認為是什么導致當前的生態危機?”他直截了當地說:“人類!我們人類必須為目前的生態危機負責!正因為我們人類過度繁衍,不斷地揮霍、浪費資源,以致環境遭到嚴重地破壞、污染。正如公司的存在不就是為了滿足人們橫流的物欲嗎?”[1]布克金反問道:“當美國社會的邏輯是由通用汽車以及能源工業來建構時,我們能責怪工人階級使用汽車嗎?當城市墮落,房地產商把‘美國夢’商品化為小塊土地、大牧場以及大車庫時,我們能責備中產階級購買郊區的房子嗎?當他們的基本物質要求都得不到滿足時,我們能責備黑人和其他少數團體追求自己的電視、衣服等日常用品嗎?”[2]布克金認為,現代社會將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也當成生態破壞的根源,這是推卸責任的做法,也是一個謊言。
二、社會等級制是生態危機的根源
默里•布克金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不能從技術、人口增長、異化消費中尋找,那又從何處尋找?應該從人類社會深層次的結構和意識中尋找。布克金認為,“所有的生態問題均植根于社會問題。”[3]要解決生態問題,就要徹底解決社會內部問題。社會內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呢?布克金認為主要是社會等級制,正是社會等級和統治意識的出現,才導致人對自然的統治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為此,布克金詳細闡述了社會從平等變成不平等以及不平等的不斷加劇是如何影響著生態環境的。
(一)“有機社會”中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社會等級制不是從來就有的,至少在原始社會,那是一個“有機社會”。在布克金看來,“有機社會”只存在于史前社會,它是自發形成的而不是人為組織的,在這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存在階級,更沒有國家。在這個社會里,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由于內部性的密切關系和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而被稱為有機社會。”[4]35在這樣的社會里,每個人和事物都有其獨特性,并且每個人和事物是那么理所當然地平等和自由,根本不存在一個人被強迫或被支配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的現象,即不存在等級制,因為強制和支配性被當作違反自然。同樣地,在有機社會,也不存在人類支配自然的現象。有機社會的人們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是共生的。自然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朋友,甚至是親屬。“人類發展這一階段上的自然總是具有社會性的———從本體論意義上說,人類的原生質保持著與自然的原生質的一種持續持久性;用有機社會的語言來說,人類共同體與自然成為親屬關系的過程中所流動的血液,是借助人類共同體的獨特活動來實現的:慶祝儀式、舞蹈、戲劇、歌曲、裝飾和象征符號。”[4]40因此,有機社會的和諧自然觀是早期人類社會和諧關系的必然結果。
(二)等級社會中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統治關系及其對生態的危害
布克金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年齡等級制、性別等級制以及領導等級制,最后發展到社會等級制。由此,有機社會中的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便不復存在,而由人對人的統治以及人對自然的支配所代替。我們知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已不再平等,而是一種支配關系:比如,男性支配女性,年長者支配年輕人等等。即在等級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不再是和諧的關系。這種統治意識“折射”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便產生了人對自然的支配意識。隨著社會等級制的出現,人們之間的平等關系發生變化,自然界也發生了變化,曾經被崇拜的有機自然逐漸被無機自然———一種主導性的自然所替代。社會不斷地理性化和簡單化以及自然不斷地遭到破壞,這使得自然從復雜的有機形式退回到簡單的無機形式。這也使得社會與社會發展從更復雜的形式退回到更簡單的形式。由此,布克金認為危及人類生存的生態危機是由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的統治型社會結構和文化意識所造成的。而這些等級化的社會結構和統治意識,“折射”到人與人自然的關系上,產生了人對自然的支配觀念。如果說,在人與人的支配關系中,支配者尚只是人類社會的部分成員,而在人對自然的支配關系中,支配者是人類社會的全部成員。
三、布克金的生態危機根源說對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及其缺陷
布克金從社會關系入手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社會壓迫看成是人對自然的支配、統治的根源。布克金通過對統治認識論以及意識形態的發展進行剖析,從人類主觀層面分析了等級制的變化及其對自然的影響,這是布克金相比其他學者的生態危機根源說的獨特之處。布克金為我們分析生態危機的根源提供了一種新的歷史觀念,為我們理解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解決辦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這對于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我國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健康發展以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迫切需要。我國也十分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在十八大中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5]這與布克金所強調的自然的自主性、自發性、豐富性不謀而合。布克金揭示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人對人的統治從而造成人對自然的支配、統治,最后造成生態危機。這啟示我們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要特別注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要為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實現提供各項保障,尤其是要保障每個公民的自由。同時,努力促進社會的平等,尤其是對弱勢群體,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即社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障弱勢群體,包括老人、殘疾人等的基本生活水平。按照布克金的思維邏輯,只有在社會關系上保障每個公民的自由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平等,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補充,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實現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期望,即實現人對自然的尊重、關愛、順應,最終實現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和諧與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國家的“中國夢”。
但在布克金的理論中還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有機社會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具體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以及它是怎么樣的社會,布克金對此都沒有加以闡述。第二、社會等級并不必然導致社會統治。人類社會到了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等級,但等級并不一定出現社會統治。只要我們保持這些等級的開放性,保證基本的民主,社會統治就不一定會出現。第三、社會等級制也不一定就像布克金所設想的必然會導致對自然的統治。在歷史上的許多等級制社會中,就存在善待自然,“愛”自然,而沒有對自然進行殘酷地掠奪、破壞的。比如古埃及,其文明便是在野蠻的奴隸制社會形態中發展起來的,但是在這過程中人們不是粗魯地破壞生態環境,而是一直遵循著自然的客觀規律,很好地利用其生態環境。相反地,在非等級社會中,卻存在對生態進行極端剝削的狀況。原始社會也有大規模地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比如不小心用火導致大片森林被毀。最后,自然的破壞不必然與支配自然觀念相關。盡管盲目地試圖支配自然必然帶來自然的報復,但很多自然的破壞不是人類有意支配或統治自然的結果。
作者:余美蘭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