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典型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在區域、流域、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基礎上,歸納出了五種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主導類型:一是制度引領型,注重發揮體制機制的引領作用,通過構建完善生態文明綜合決策機制,建立配套制度體系,創新環境經濟政策手段等,統籌引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綠色驅動型,重在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產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三是生態友好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重點打造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四是生態惠益型,主要依托特色生態資源,推動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開發生態產品,推動多樣化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五是文化延伸型,重點植根于傳統文化土壤,培育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打造特色生態文化產業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部分地區根據自身區域特色開展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探索和“兩山”實踐創新,這些地區在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轉型、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等方面走在區域和全國的前列,有力支撐了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效推動了區域高質量發展,樹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樣板。在總結地方實踐經驗基礎上,歸納出五種可復制、可借鑒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功實踐典型模式:分別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的制度引領型模式,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綠色驅動型模式,以守護“綠水青山”為核心的生態友好型模式;以提升生態資產為核心的生態惠益型模式,以特色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延伸型模式。
1制度引領型模式
注重發揮體制機制的引領作用,通過構建完善生態文明綜合決策機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建設體系,創新環境經濟政策手段等,統籌引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例如,浙江省麗水市在全國率先探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形成多條示范引領全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湖州市建立了水源地保護生態補償等制度,近五年來全市財政累計安排生態引導資金近6億元,帶動社會資本120多億;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國首創“生態銀行”模式,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光澤縣主動融入南平市生態資源保護開發運營,探索“山水生態銀行”試點,推動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資產化,不斷提升生態資源價值,為生態資源富集、相對欠發達地區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點綠成金”創新之路;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縣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率先開展林權直接抵押貸款,盤活林農資產,率先探索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機制,讓原本待砍伐商品林變身“綠色不動產”,率先探索興“林”扶貧機制,其“三率先”“青山變金山”成功經驗為全國林改探路子樹典型作示范;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依托生態本底著力生態環境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完善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等多項制度,探索形成了統籌、科學、精準、系統、全民創建的建設模式;安徽省旌德縣率先推進林權收儲擔保融資試點,創新實施“林農增收五法”,實現“不砍樹能致富”;江西省崇義縣打造“崇義綠色生態板塊”,建立了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平臺。
2綠色驅動型模式
重在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產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例如,浙江省安吉縣從犧牲生態到保護生態,從“吃山靠開礦”到“發展靠生態”,生動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了過去“賣石頭”到現在“賣風景”“賣文化”“賣品牌”的轉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大力推行環太湖綠色發展“加減法”模式,以建設“減法”換生態“加法”、效益“加法”,有效推動了緊缺土地資源在區域內的統籌集約高效配置,科學推動生態優勢向農文體旅融合、生態工業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轉化;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大力發展環保型工業、特色農牧業和現代服務業,以白浪鎮為典型探索了“生態工業+特色農業+旅游”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路徑;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圍繞生態產業基礎,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大生態與大健康產業、大數據產業、大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都市農業、休閑旅游、康養運動、健康養生融合發展;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湖南省資興市堅持環境綜合治理和轉型發展,實現了過去“挖煤賣資源”到現在“發展生態旅游賣風景”的轉變。
3生態友好型模式
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重點打造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例如,福建省永春縣改變過去局部生態治理的理念,堅持樹立全域系統思維,探索創建“全域生態綜合體”建設模式,全力打好“流域綜合治理、最美縣城創建、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城植綠”四套組合拳,“全域生態綜合體”建設模式被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成果并復制推廣;浙江省德清縣探索出了“九法治水”舉措和河湖“精細化”管護模式,啟動“河湖健康體檢”和公眾護水平臺,連續5年獲“五水共治”優秀縣大禹鼎;安徽省績溪縣以治水為突破口,全面實施“河長制”,建立了縣、鄉、村、組四級河長制,搭建“行政河長”,在全省率先推行“民間河長制”“河道警長制”,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問題,實現了“水清、河暢、魚躍、岸綠、景美”;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把良好的生態作為全區旅游發展的第一名片,緊緊圍繞“碧水守護、藍天保衛、凈土攻堅、大地增綠、城鄉潔凈”五大城市目標,倡導節能減排,促進綠色生產,探索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武陵源道路”;云南省洱源縣全面貫徹落實“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的理念,全力推進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打響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轉型發展“八大攻堅戰”,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具有洱源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之路。
4生態惠益型模式
主要依托特色生態資源,推動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開發生態產品,推動多樣化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例如,山東省煙臺市長島縣(2020年6月行政區劃調整為煙臺市蓬萊區)圍繞海洋特色養殖和海洋牧場,形成了企業大網箱帶動群眾小網箱、接力養殖、共同致富的產業鏈條,打造踐行“兩山”理念的海島模式;浙江省玉環市同樣依托海島優勢,鼓勵發展“碳匯漁業”和生態漁業,加快構建以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重點,兼顧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廢棄物利用等內容的海洋生物產業鏈;吉林省集安市大力發展以人參精深加工為主的大健康產業,探索了一條與生態資源相匹配、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相符合的“生態產業化”道路;四川省稻城縣實行旅游門票分紅,用門票收入分紅給鄉鎮農牧民,累計發放資金5000多萬元,受益群眾接近1萬人;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山西省右玉縣、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范區、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把荒漠變綠洲,厚植生態本底,生態資產不斷累積。
5文化延伸型模式
重點植根于傳統文化土壤,培育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打造特色生態文化產業等。例如,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通過舉辦“璦琿上元節”“古倫木沓節”“庫木勒節”“頒金節”等,再現歷史民俗盛況的區域特色文化節慶活動,依托璦琿鎮非遺傳承基地、新生鄉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以“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為契機,啟動實施古城文化整體性保護利用提升工程,推動文脈延續與生態理念融合,古城人文生態價值持續提升;西藏自治區當雄縣以保護和傳承“當吉仁”賽馬節這一歷經300余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當地的文化旅游“標簽”;云南省元陽哈尼梯田遺產保護區依托農耕梯田文化,發展“稻魚鴨”綜合生態種養模式、哈尼梯田紅米品牌、哈尼梯田文旅品牌等。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推進其歷史性發展涉及的范圍廣、層次深、要素多,需要進一步展開更深入、更全面、更精細的研究和實踐。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科學總結各地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實踐的新思路、新成效、新經驗,廣泛宣傳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模式和“兩山”轉化路徑,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新階段蓬勃發展貢獻智慧。
作者:劉青松 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