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追根溯源: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理念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根源。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有助于喚醒大學生的生態潛意識。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可以讓大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使他們學會敬畏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可以引導大學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進行消費,學會節約資源,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探尋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根基,是倡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構筑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正如馬克思所言:“從實踐上來講,人的肉體的持續生長和協調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產品在衣、食、住、行方面所提供的物質資料。”[2]但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是有限的,我們不能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處理好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我們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3]因此,我們與大自然同在地球上,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滿足人類發展。馬克思主義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說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我們解決好當前生態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和方法,為新時代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三)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觀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依據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為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現實依據。1959年,同志總結運動的教訓時,提出了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的觀點。在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自然生態環境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和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劃定了生態保護的底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觸碰。同時還從制度層面實行了最為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對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報告也指出:“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就必須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求。“[4]因此,中國共產黨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現實依據。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觀是關乎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新航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時代價值: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與意義
(一)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各方面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經濟發展速度提升了,而且人民的生活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質量,“綠水青山”“碧海藍天”逐漸成為生活在大都市人群的一種奢求。隨著人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大,黨中央對此愈加重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充分體現了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緊迫性。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新時代高校應該主動承擔起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培養大學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既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有利,又能對當前“美麗中國”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全國人民必須有足夠大的信心、足夠大的勇氣、足夠大的努力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上來,助推鄉村早日振興發展。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就是突出生態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綠色鄉村”,不僅要體現綠水青山,而且還要體現綠色開發、綠色建設、綠色發展、綠色治理、綠色生活,使過程和結果達到完美統一。在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真正使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不斷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這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推卸的責任。
(三)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的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社會理想,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保障。《共產黨宣言》這樣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高校是先進思想和理念的發源地,所以,高校要積極承擔起生態文明教育的責任,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通過加強生態文明觀的教育,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保護觀,建立起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加強生態文明觀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環境問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學生以正確的思維方式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善待環境不僅是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更是為了造福子孫,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在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能促進人與自然在動態平衡中相互協調發展。因此,新時代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三、實踐轉化: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新路徑
(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加強和改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進行教育和引導。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方面的教育還比較少,尤其是公共必修課課程內容里缺少生態文明教育。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要把生態文明教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使大學生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的同時,成為具有生態素養的人。具體可以在高校的四門公共必修課中給大學生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第一,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和學習,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第二,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大量擴展一些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的共鳴,增強大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第三,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加強生態哲學思想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第四,在“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綠色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二)在生態文明校園建設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6]高等院校作為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主體,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學校的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于無形中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倫理意識。因此,我們必須建設生態文明的校園,使大學校園率先成為生態文明的先行和示范基地。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要素和理念滲透進校園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理論指導學生成才,把校園作為生態文化園區,用生態理念規劃和建設,并將學校建成宜居校園。具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第一,積極開展以“綠色校園”為核心的活動。例如,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保護生態的講座、學生組織知識演講、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第二,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營造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第三,鼓勵大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提高自身的綠色文化素養,踐行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整個校園呈現出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的良好氛圍。
(三)在社會實踐中倡導生態文明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態文明教育必須深入到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切實感受到生態文明行為的重要性,從而對比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并不斷加以改進和提高。具體來說,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可以分組帶領大學生參觀當地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的示范基地等一些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讓學生親身感受良好環境帶給人們的愉悅和放松,并就如何保持這種良好生態環境展開討論,形成具有創新性、可行性的觀點和思路;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觀一些生態環境保護的負面例子,比如,當地污染嚴重的河流等,生態環境保護的好與壞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鼓勵他們為“美麗中國”的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4].黨的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19,40.
[2][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185,9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8.
作者:趙巧茹 單位: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