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電子商務下的智慧農業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業態也發生了變化,互聯網技術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作為“三農”問題有效解決的途徑,智慧農業能夠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本文從農村電子商務的角度出發,探討農村電子商務對智慧農業的推動作用,并結合當下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提出其未來發展的思路與路徑。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智慧農業;農產品;三農問題;一體化
農業體系相關概念
(一)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顧名思義,就是農業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的產物,是農產品的數字化交易運作形式所衍生的農業產業鏈新生態,也是集產供銷和服務于一體的農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的綜合型商務模式,使農業與市場的連接更加緊密。目前,農產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電商平臺交易外,一些專業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也相繼成立。但是,農村電子商務并非只是改變了農產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關主體根據國家的政策形勢和經濟形勢進行精準預測而進行的差異化生產與經營,涉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貿易、流通、服務等各方面,使得傳統農業的管理、經營和貿易的理念和模式都發生了深遠變化,并為農業業態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農業向精細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綜上所述,農村電子商務對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和提升其經濟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轉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智慧農業智慧農業是農業與高新技術結合的產物,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通過傳感器等硬件設備和智能軟件設備對農業生產和加工等環節進行精準化、可視化、智能化的監測和決策,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生產環境智能分析、精準種植、危險預警、遠程診斷和指導等功能。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確保農產品安全,使得農業生產和交易等過程更為健康可持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智慧農業是國家智能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民以食為天,三農問題是關乎民生的根本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將三農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國家為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成立4個國家級示范區和24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圖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國農業財政支出逐年遞增,推動農業發展科技化、現代化和智能化,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也呈持續提升之勢。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得益于財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農業的進步。僅2018年來說,我國農業信息數據庫初步形成,“天地空”一體化農業遙感應用體系逐步完善,農業智慧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總體來說,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歸功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導向明晰。2015年《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指明了農業發展方向,即通過互聯網推動對農業精細化生產模式和操作模式的應用,加快智慧農業硬件和軟件的升級,提升其智能感知、監測、分析、診斷、預警、作業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智慧農業可復制模式。二是大數據平臺日益完善。農業生產過程較為復雜,與地理、氣候、土壤、蟲害以及人類活動等客觀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作物種植模式和經驗不能完全復制,導致我國農業生產規模有限、穩定性和可控性較差。2015年底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旨在為充分發揮大數據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潛力,有力支撐和服務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大數據分析,可對不同地區的作物、土壤以及氣候等因素進行分析、指導和監測,幫助農業生產進行科學決策,有效提升了農作物的種植規模和產量。三是現代化農業科技企業的崛起。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科技和技術要素不斷向農業領域滲透,一大批科技型農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推動農業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物聯網的發展為農業科技產業鏈的形成提供了技術保障,目前農業科技產業鏈上游主要為軟件開發企業,中游為設備制造企業,下游為設備維護和運營企業,共同推動農業向智能化不斷邁進,實現農業種植的智能化管理,極大提高了農業種植的規模和效率。
(二)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者受教育水平較低。當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科學技術與人才。農業作為我國最為傳統和古老的產業,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不僅農業生產勞動力流失十分嚴重,目前專業務農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國農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現代化農業生產意識淡薄,導致大部分務農人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僅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管理,對農業智能化趨勢的認知程度和對智能化農業設備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極度匱乏。二是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現代化程度較低。由于我國當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農業生產大多沿襲數千年的傳統,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規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農村經濟活力較低,農業設備價格昂貴,農民既不愿意也無力承受智能化生產設備的購置成本,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設施設備較為落后,生產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國農耕地規模較小,無法通過智能設備投入生產帶來的規模化經濟效益實現盈利,也極大限制了智慧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三是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偏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有限,體現在農業領域就表現為農業科研體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30%-40%,智慧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軟件開發能力都較為欠缺。農業科技推廣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比,政府部門對第一產業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農業科研機構規模較小,且分布分散,全國沒有統一的組織部門對農業科研項目進行系統化指導和協調;農業科研大多是缺乏農業實踐經驗的學者進行,由于理論與實踐脫離,許多科研成果缺乏應用檢驗,導致科研成果難以轉化。
從農村電子商務角度探析智慧農業發展之路
(一)農村電子商務對智慧農業的重要作用農村電子商務對智慧農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電子商務加快了第一產業的競爭力。農村電子商務帶來的規模效益,不僅讓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互聯網+農業”,原本的農業經營主體也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獲得更大的增長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和技術涌入農業,不斷提升農業的競爭力,使得智慧農業需要的軟硬件系統得以不斷完善。同時,農業競爭力的提升加快了三大產業的融合,帶動體驗農業、旅游農業、綠色農業等新業態企業的成長。二是農村電子商務加快農業生產及經營方式轉型。依托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模式改變了農業的產銷結構,農產品的銷售范圍和銷售規模都成倍擴大,帶來的規模效益更是顯著增加,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方式顯然無法與之匹配。相關主體必須通過不斷優化經營管理思路,培養創新意識,以提升管理效率,減少經營成本,引領綠色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培育智慧生態農業。三是農村電子商務加快了農業產業鏈的高效鏈合。農村電子商務得益于信息技術,向產業鏈的前、后端延伸,農業管理、經營、服務效率大幅提升,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更加快捷,同時降低邊際成本;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行業上下游成為緊密結合的利益共同體,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的大趨勢驅使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四是農村電子商務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平臺和保障。農村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交易模式,以銷定產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資源損耗,同時電商平臺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對農產品的供需情況以及消費者消費傾向進行分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農業生產、銷售、服務更為高效和精準,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為智慧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平臺和保障。
(二)基于農村電子商務的智慧農業發展途徑從農村電子商務對智慧農業的作用可以看出,農村電子商務對于推動智慧農業發展作用巨大。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發揮農村電子商務的優勢,推動我國智慧農業的進步,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掃清智慧農業發展障礙,優化智慧農業發展環境。一是提高產業競爭力,吸引高素質人才。智慧農業對于民眾來說,是較為陌生和抽象的名詞。為吸引各行各業的有識之士加入農業產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按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以農村電子商務為切入點,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渠道對智慧農業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并通過對智慧農業的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剖析介紹智慧農業的價值和創業機遇,鼓勵更多的營銷人才、金融人才、物流人才、管理人才加入到智慧農業的建設中;其次農業電商可以作為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展示窗口,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高的優勢,向社會各界實時展示和分享智慧農業的運作和管理信息,讓更多的創業者愿意加入其中;最后通過農業電商對農業產業鏈的整合作用,加快農業學科的精細化發展,建立適合培訓我國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長效教育機制,為我國的智慧農業建設輸送大批人才。二是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設備優化升級。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的扶持,通過扶持政策、專項資金等手段不斷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包括現代化農田水利建設、牲畜禽類養殖設施建設等,并通過資金補貼等形式降低設備購置成本,鼓勵農民積極使用現代化農機設備;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企業也應加速成長,不斷提升資本運作水平,通過加快引進現代化農機設備提升自身的設備智能化水平,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科學化遠程控制,管理農業生產。三是完善農業科研體系,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力。農業科研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與重視,相關部門應高瞻遠矚,加大對農業科研體系的資源投入,加強農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奠定國民經濟的強大基石;同時,智慧農業實踐性較強,在實際操作中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因此農業科研機構應以農業電商為重要議題加強交流合作。而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電商作為智慧農業的重要驅動力,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同時農業電商作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能夠促進農業從業者的交流,使科研人員與農業生產者溝通渠道更加順暢,及時對科研成果進行檢驗,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力。
提升農業管理和經營意識,推動智慧農業長足發展。一是以農業電商為根基,建立一體化農業體系。通過農業電商進行線上和線下雙布局,使渠道之間相互融合以建成網絡化的“農戶+生產園區+科技農業企業”的農業生產和服務體系,通過農業電商提供的以銷定產模式和大數據分析功能,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和相關配套服務的差異化需求。在一體化農業體系中,科技農業企業作為主導,負責整體園區及渠道的規劃、技術的引入與應用、生產資料和其他資源的供應等;生產園區作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承接著生產、展示、交易、體驗等重要功能,因此必須通過現代化的硬件設備和經營理念進行管理;農戶作為生產主體,負責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而農村電子商務則將各個業務單元有機組合,形成一個相互協作、各司其職的產業鏈條。農業電商平臺加快了對產業鏈各環節的展示、傳播和推廣,并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信息共享,同時大數據的使用能夠對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提供分析、檢測和決策,為智慧農業的發展奠定了根基。二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管控。通過引入大數據技術,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對農產品生產進行全過程管控,擺脫了傳統農業中對人的依賴,也使得生產過程管控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更高。消費終端也可以利用農業電商實現對農產品進行溯源,以視頻或圖片的形式了解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同時,農業電商作為銷售和服務的平臺,能夠收集完整的經營大數據,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經營主體可以獲得有效的市場調研信息,對細分市場、市場預測、精準生產和加工都能有的放矢,使得資源得以最優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產銷率。三是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樹立品牌化經營意識。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為農產品的差異化生產提供了可能。以往,由于農產品的流通范圍有限,且同一地區的農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很難進行差異化生產。但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物流的進步,農產品的銷售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消費者的規模遞增。而不同的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運營鏈在平臺上能夠擴大營銷范圍、提供整體外包服務、精準尋找營銷對象,運營主體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可以不斷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并通過品牌化提升消費者的感知和產業鏈的價值,在競爭愈發激烈的農業市場脫穎而出,實現品牌溢價,為智慧農業的軟硬件投入提供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曉敏,鄧春景.基于“互聯網+”背景的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策略與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2017(16)
2.曹丹丘.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10)
3.黃之玨.發展“互聯網+農業”推動智慧農業、智慧農村建設[J].經濟論壇,2016(1)
4.侯秀芳,王棟.新時代下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選擇[J].宏觀經濟管理,2017(12)
5.周斌.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及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2018(1)
作者:李娟 單位: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