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田水利信息化作用及建設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田水利信息化是現代農業水利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發揮綜合效益、優化水資源灌溉、實現高效節水等諸多優點,在農業產業發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目前已取得了許多成果。本文主要介紹了農田水利信息化的建設內容及作用,同時分析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作用;問題;對策
信息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具有高效、先進的特點,給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目前,應用信息技術的領域越來越多,農業也不例外,尤其是農田水利信息化的建設,為農田水利管理、農業灌溉、數據監控、調節地區水情、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良好保障[1]。當前,我國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對推進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2]。但同時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明確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和作用,剖析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
1農田水利信息化的作用
農田水利信息化主要使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提高水利管理方式,推動水利管理由粗放型轉為精細型,由傳統模式轉為現代模式,最終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它能夠優化水資源調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產量,實現精細化管理,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3]。
1.1實現精細灌溉,提高節水效率
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部分地區的農業灌溉方式依然非常落后,因此大力推進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勢在必行。運用物聯網技術可實現水資源的自動化管理及監控,同時配套噴灌、滴灌或者渠道灌溉等技術,實現精準監測土壤墑情及農作物需水情況,大幅提高節水效率,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1.2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
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農田水利工程涉及范圍大、灌溉區域廣泛,點多面廣,因此單靠人工進行監測、巡視和管理,不利于提高效率,同時要求人員數量較多。應用信息化既能減少人員勞動力,還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3優化水資源調度
信息化管理能夠更加準確地監測水文數據,及時傳遞信息。此外,還能夠結合其他數據,如氣象、旱澇等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然后合理調度水資源,確保灌溉用水合理分配。
1.4有利于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
多年以來,我國農業用水水費一直很低,難以反映水資源的緊張程度,容易給用水者造成水用之不竭的錯覺。同時,一些灌區由于無法準確衡量用水量,水費常年難以收齊,導致灌區管理缺乏經費,設備陳舊老化而無法維修更換,進一步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能夠解決用水計量、控制用水量以及高效收繳水費等問題,為準確計量用水、收取水費提供依據,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利管護及運行機制。
2農田水利信息化的建設內容
由于農田水利設施分布于各灌溉區域,因此具有明顯的區域化特點。目前我國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主要應用于農業灌區和園區。
2.1灌區水利信息化建設內容
農業灌區水利信息化主要是為灌區的運行管理提供先進、可靠、安全的技術,同時做到科學合理的配水用水[4]。因此,農業灌區水利信息化系統建設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系統、監測和運行控制系統、調度運行系統等。
2.2園區灌溉信息化建設內容
園區主要是指除了大宗農業之外的果樹、花卉、蔬菜以及現代農業園區等對管理要求較高的對象,需要建設的內容主要有自動控制系統和環境監測系統。其中,自動控制系統是指將園區的植物通過儀器監測,將數據上傳到數據處理中心,然后實現澆水、施肥等方面的全自動化控制。環境監測系統是指對園區的土壤溫濕度、環境溫濕度等實施監測,然后通過相關設備自動調節與控制。
3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化建設基礎薄弱。由于部分水利信息化建設項目投入資金少,導致建設標準偏低,自動化控制存在一定隱患;相關軟件和硬件配置少,因而難以提高服務功能;此外,部分技術不達標,運行不穩定,難以實現自動化管理,也無法監控水資源的配置。二是信息化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水利管理人員對水利自動化、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偏向于運用傳統老舊的方式進行水利管理、監測、水資源調配,更看重依靠人力推進工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信息化建設。三是信息資源共享不充分。部分灌區的水利信息化建設與農業部門沒有建立信息聯絡,導致資源無法共享,限制了服務范圍[5]。四是信息化系統利用不到位。很多農戶甚至管理者沒有掌握信息化操作流程,對信息化設備比較陌生,因此也影響了信息化系統在灌溉管理中的作用。
4對策措施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水利信息化建設事關社會健康發展。因此,面對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應著眼全局、著眼長遠,合理施策。一是加大投資,提高標準,引進先進技術,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以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項目為切入點,多渠道籌集項目建設資金,同時根據工程規模明確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以信息化在工程運行、灌溉用水方面的廣泛運用為著眼點,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制度,足額落實水利設施運行管理經費,因地制宜引進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設備,促進灌區信息化設備安全平穩運行和綜合效益充分發揮。二是加強水利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圍繞水利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實際,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使現有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轉型升級,提高專業技術人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能力,以滿足水利信息化發展需要;同時,積極引進信息化技術人才,提高信息化人才隊伍專業技術水平。三是做好信息資源共享,主動銜接農業部門,建立信息聯絡,共享農田水利信息化資源,從而增大服務范圍。四是構建完善的水利專業化服務體系,循序漸進的改變舊的工作處理方式,轉而使用更加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來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治水興水合力。
參考文獻
[1]武建,高峰,朱慶利.大數據技術在我國水利信息化中的應用及前景展望[J].中國水利,2015(17).
[2]樊進,呂忍,舒楠.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智慧水利應用及其發展研究[J].治淮,2019(9).
[3]苑希民.水利信息化技術應用現狀及前景展望[J].水利信息化,2010(3).
[4]方忠國,楊帆.淺談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小水電,2020(1).
[5]蔡陽.關于水利信息化資源整合共享的思考[J].水利信息化,2014(6).
作者:張永 單位:武威市水利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