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實踐活動對護生職業成熟度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自河北省某醫學院校目的抽取12名本科護生進行訪談。樣本量的確定以受訪者資料重復出現,資料分析不再產生新主題,資料達到飽和為準[3]。納入標準:全日制在讀四年制本科護生;曾參與過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知情同意,自愿參與。12名本科護生包括男生4人、女生8人,年齡20~23(20.75±0.87)歲,選擇護理專業的意愿:家人意愿5人、專業調劑5人、自愿選擇2人,就讀年級:一年級2人、二年級2人、三年級4人、四年級4人,是否曾經參加過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參加短期活動(≤7天)7人、參加長期活動(>7天,且≤30天)5人。
1.2研究方法
1.2.1資料的收集: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詢問研究對象的想法和感受,認真傾聽并同步記錄訪談中的所有資料。本研究共訪談12位護生,用英文字母代替真實姓名。根據文獻回顧設定訪談提綱,咨詢專家并經課題組討論后,確定訪談的主要問題:①到目前為止,您所參與的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類型有哪些?活動持續的時間?②通過參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您有哪些收獲(對你的護理職業認同感、職業目標、職業自我調控、職業參照、職業價值方面的影響)?③您對所參與的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有哪些期望?1.2.2資料的分析:訪談結束后,及時反復聆聽錄音內容,完成文字轉錄,結合現場記錄整理成書面文字資料,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資料[4]。
2結果
2.1主題1:職業認同感受訪者認為,護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有利于護生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學習及積累;另一方面也能讓護生明確護理職業的意義,并通過與其他醫務人員的良性互動,促進護生對職業專業性的正向評價,培養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從認識和情感上接受護理職業。受訪者A、I訴說“我在家鄉縣級醫院參與過為期三周的社會實踐,之前以為護士就是打針輸液的,但慢慢觀察發現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出院指導等也是護士應承擔的職責,對患者來說也很重要。但這必須通過較長時間實踐活動的參與,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受訪者C訴說“我當初是被調劑的,平時總回避專業問題,怕別人笑話一個男生學這個專業。假期去醫院短期見習時發現,男護士在臨床展現能力的機會很多,也逐漸能接受了”。
2.2主題2:職業挫折應對受訪者認為,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護生正確面對從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并能以積極的態度進行應對。否則,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人際交往(醫/護患、醫護等)障礙,以及快頻率的工作節奏、頻繁倒班的工作模式等可導致護生產生負性情緒,不利于他們專業思想的穩固。受訪者F訴說“寒暑假都會去家人工作的醫院待一周,遇到過患者跟護士發生沖突的情況,也經常見到患者跟護士關系融洽的場景,覺得護士的態度是一方面,溝通技巧也很重要。在學校雖然學習了護理導論、護理人文、護患溝通等課程,但老師如果能帶我們去社區、醫院參與社會實踐,觀察或實地練習護患溝通技巧,對將來工作后處理護患糾紛肯定有很大幫助”。
2.3主題3:職業目標受訪者認為,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護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護理職業的內涵,了解護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和職責,從而能促進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信念,選擇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確立職業發展的目標。受訪者E訴說“實習時,看到護士平時上班的狀態,覺得以后在臨床工作也挺充實的,目前我就是想未來先當個好護士”;受訪者B、K訴說“在醫院做義工時發現,現階段本科護生在臨床的發展空間比較小,大部分都是一線普通護士,考研的話將來不管是在臨床做科研護士,還是去學校當老師,出路都會大一些,所以一直在準備”。
2.4主題4:職業自我調控受訪者認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讓護生更明確承擔職業角色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從而根據職業發展需要適當調整學習規劃,尋求積極的職業發展途徑。受訪者D訴說“參與班級組織的團日活動,在社區向居民宣傳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的知識時,很多人還會問我胃不好、腿疼怎么辦,回答不上來覺得挺不好意思的。所以一定要好好學理論知識,爭取將來不在臨床工作時丟人”;受訪者H訴說“在社區衛生所實習過兩周,第一次給真人扎針時,四針才進去,那時候就特別理解家屬和患者。所以我覺得當個好護士,操作技能一定要扎實。學校也應該在大三基護操作課程結課后,多提供機會讓我們去醫院參與實踐,畢竟實驗室模型練習和臨床真人操作還是有差距的”。
2.5主題5:職業參照受訪者認為,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護生在未來選擇就業方向時,參照對比周圍對自身影響較大人群的行為和意向;還有利于他們收集多種職業及專業方向信息,制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受訪者G、J訴說“在縣醫院見習時,給脾氣特別不好的患者打針時就特別害怕,沒辦法跟他們溝通,但他們就愿意聽護士長的話,所以特別崇拜護士長,想跟她一樣將來能在臨床上做一個讓患者依賴的好護士”。受訪者J訴說“大部分同學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比較迷茫,團日活動時聆聽學校老師和臨床護士長的講座后,覺得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想要努力學習力爭將來在工作崗位上跟他們一樣優秀,希望學校以后也能多組織這樣的實踐活動”。
2.6主題6:職業價值受訪者認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他們將來以健康積極的職業態度服務患者的理念。受訪者L、F訴說“在養老院做志愿者時,給老人測血壓、教家屬翻身,做健康宣教,他們的感謝讓我們特有成就感,將來還是想去臨床,雖然工作繁瑣、還比較累,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護理職業的價值,況且‘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患者康復也離不開護士”。
3討論
3.1職業認同感
研究表明[5],護士的職業認同水平顯著低于其它職業人群,而護生作為臨床護理隊伍的后備力量,如缺乏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就會降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參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有利于護生認知社會、了解自身,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們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操作技能和培養職業素養,進而促進職業認同感的提高。另外,不同于在校內被動完成學習任務,護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其志愿于服務社會的意識得到了加強,自我成就感與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為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提供了動力,職業認同感也會進一步增強。
3.2職業挫折應對
研究表明[6],護生在進行職業抉擇時,把即將從事的護理工作視為謀生職業還是終身發展事業,對他們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至關重要。一部分護生可能會因為護理服務技術含量低、專業性關懷照顧不被社會認可、護患糾紛頻發、薪酬所得與勞動付出失衡、工作壓力及風險偏大等負性預期而產生退縮心理,影響職業定位。但通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護生與服務對象及其他醫療同行的互動,能讓他們客觀分析導致其職業挫折的負性因素,并通過學習掌握挫折應對技巧,提高職業成熟度。
3.3職業目標
有研究顯示[7],近35%的護生對未來職業選擇感到困惑,計劃先從事1~3年護理工作,再另尋職業發展目標,而導致該現況的主要原因為個人發展機會和薪酬。一方面,護生在確立職業目標時缺乏對專業環境和發展的全面了解,忽略對社區護理、慢病護理、家庭護理等職業發展方向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提示高校,應結合上述職業方向鼓勵護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傾向與動機,進一步明確職業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3.4職業自我調控
研究發現[7],在對本科護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時,必須兼顧考慮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鍛煉他們適應社會能力的同時,還應加強滿足護理職業需求的心理輔導。另外,通過督促護生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可有效拓寬他們職業發展視野,促進“專業學習”向“職業準備”、“知識積累”向“職業生涯自我積累”的良性轉變,塑造并完善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
3.5職業參照
受傳統習俗、社會偏見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護理職業的社會職能評價較低,因此影響了護生的職業認知,對他們的職業參照亦造成了不良影響。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護生可從被服務對象的積極肯定以及同行護理前輩的正向鼓勵中,獲取良性的職業信息,從而提升他們的職業參照水平。另外,相關研究還提出[8],女性護生的職業參照水平顯著高于男性,女性因善于交流和溝通,能在網羅多方信息、權衡不同因素后再做職業決策,而男護生因其職業的社會認可度較低,不樂于與他人傾談自己的專業,影響了職業信息的獲取。由此,應鼓勵男護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加強他們與同性別護理前輩的溝通交流,以促進他們職業參照水平的提高。
3.6職業價值觀
研究顯示[9],護生在醫療機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護理前輩不但全方位指導護生完成臨床工作任務,還言傳身教地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實現了專業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有效促進了護生職業價值觀的完善和發展。另外,高等護理教育的目標是使護生獲得護理職業領域的勝任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局限于傳統校園內的授業解惑,還需通過早期接觸臨床及社會實踐活動,在提升護生專業認知的基礎上,早期確立職業目標,形成更加適應社會的性格特征、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10]。
4小結
社會實踐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也是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職業成熟度作為護生職業發展的核心理論,可用于評價個體的職業發展程度,有利于教育者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策略,促進護生對將來從事職業的合理定位。本研究通過對本科護生進行質性訪談,發現通過參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增強、職業挫折應對能力的提升、職業目標的建立、職業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職業參照及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正性促進作用。后續研究可進一步量性分析社會實踐活動對護生職業成熟度的影響,并以年級、學期為參考因素,設定適合本科護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促進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
作者:段莉 焦亞輝 賀宇宏 田建麗 單位:承德醫學院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