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時代在發展,各行各業也在不斷地發展。中國是農業大國,即使是在經濟實力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今天,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有著重要地位。在時展進程中,農業也必須創新并與時俱進,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新的農業經濟模式產生,即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實踐證明,這一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利用種植業、養殖業的優勢,并且形成優勢互補,產生1+1>2效果,但我國當前許多農戶對這一模式的認識不足。鑒于此,對這一模式展開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大國;國民經濟;種養結合;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國其他產業均在迅速發展,農業逐漸進入落后階段,鑒于此種情況,各地農業都在積極探索,想要探索出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道路,因此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在這一模式出現后,許多地區開始進行試驗,一些地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對這一模式進行完善,但也有部分地區的認識存在問題,在應用過程中無法取得理想的目標。因此,筆者立足農業工作實踐,對這一新型農業經濟模式展開分析與探索。
1農業循環經濟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農業循環經濟的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各項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實,農民的生活質量獲得了有效提高,傳統農業也實現了轉型升級,形成了綠色健康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其中,農牧型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因其零污染、零排放、低沉本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推廣,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促進了畜牧業產值產量的提高。畜牧業一直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種養結合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將畜牧業和種植業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補充促進,還能降低生產成本。其二,轉變了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步實現產業化經營。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漸商品化和規模化,從單一的養殖數量追求轉變為數量和經濟效益并重。其三,畜牧業生態化發展持續推進。在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下,很多養殖場形成了“以牧輔林、以林助牧”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畜牧業和其他領域的融合變得越來越深入,同時這種創新融合正呈現出不斷發展態勢,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1.2農業循環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1.2.1循環經濟發展比例低
現階段,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是養殖業比重逐漸降低,而種植業比重在逐漸增加,同時,對污水以及糞便的循環利用程度不足。循環的方式是將動物的糞水放進沼氣池,在經過發酵處理后得到沼液,然后將沼液作為肥料,將其用于土地當中。這一過程中,沼液運輸消耗的經濟成本較高,同時,受季節因素影響大。例如,澆灌、管灌、溝灌都要建設管網,以及渠道溝渠,此外,沼渣的運輸也會要資金費用。此外,我國農民普遍存在重視化肥、輕視糞肥的情況,因此,大部分農民不情愿在糞肥方面花費過多的資金。更為關鍵的是,養殖業與種植業兩者的匹配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布局上[1]。
1.2.2資金不足制約發展
目前,各地區各級政府財政有限,財政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更多的資金用于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上,因此,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發展此種經濟。與此同時,農戶自身資金有限,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發展,此外,農戶缺乏融資渠道和途徑,綜合多種因素導致這一經濟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想要發展此種模式,則要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這也是此種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完善的前提條件[2]。
2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2.1改善生產方式
首先,農業管理部門要重新規劃管轄范圍內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引導農民將住宅區和養殖區分離,并鼓勵農民建造獨立的畜牧圈舍。其次,要由農業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指導和幫助,尤其是指導飼養技術,技術人員要深入農民的養殖基地,對其進行現場指導。再次,通過改變生產方式,從而改善飼養條件,進而提高牧畜的產品質量,最終增強市場競爭力。最后,生產方式的改變也能夠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可以對糞便等污染物進行二次利用,減少排放。
2.2調整生產結構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結構都是種植業比重遠大于牧畜業,同時,畜牧業內部的產業結構也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耗糧型畜牧業的結構占有比,遠遠大于食草型為主,食糧型為輔的結構;二是從人均占有比重分析,豬肉占有率大,而牛羊肉占有率小。針對此種現實情況,發展特色農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當前各地政府農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3]。此種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切實實現資源共享,并且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同時能夠循環發展的模式,引領農民逐漸走向從畜到沼到電到肥到糧食的一體化循環模式,從而邁進資源節約以及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致富之路。一方面,能夠減少放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生態修復周期;另一方面,能夠在原有“糧食-經濟”結構上,構建更為高級的“糧食-經濟-飼養-經濟”結構;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夠促進以草類為主要食物的畜牧的發展,切實減少對糧食的需求量,緩解糧食緊張的態勢。由此可見,此種養殖模式值得被大范圍、大力度的推廣和應用,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也是促進種養平衡、加強農牧互動的重要舉措,更是構建生態循環的畜牧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
3結語
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業創新改革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切實存在一些問題,嚴重阻礙其發展,這需要政府部門以及農戶轉變觀念,重視這一模式,對其發展抱有信心,從而促進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構建循環型農業,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從而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陸萍.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影響因素與效率評價[D].杭州:浙江大學,2016.
[2]林孝麗,周應恒.稻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生態環境效應實證分析——以南方稻區稻-魚模式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37-42.
[3]閆紅果.深化農業改革視域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究——以湖州“水稻-水產”種養結合模式為例[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4(2):91-94.
作者:濮雄 單位:高臺縣農村經營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