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態勢,各行業都在積極探索轉方式、調結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鞏固和提升綜合競爭實力。當前農村經濟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國家對“三農”問題日益重視,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徑探析,有效妥善解決好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可能存在的各類沖突和矛盾,成為當前擺在農業管理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著重探討了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思路,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農村經濟;創新發展;思路;糧食;可持續;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可以看到,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很多的挑戰,糧食安全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鄉發展差距等問題日益威脅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和進度,從而不利于農村經濟可持續長遠發展,加強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快糧食生產,不斷提升農產品可持續供給水平
對于農村和農民發展,發展是基本核心問題,糧食安全和糧食生產是重中之重,也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我國近年來雖然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加強農產品供給,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規劃化發展水平,但是也可以看到,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挑戰,出生人口也在不斷增多,城鎮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民越來越重視糧食生產所帶來的效益,如果不能滿足預期,將會難以提高其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所以政府也應當提高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既要想法設法結合農村實際不斷加大產品科技投入,提高糧食生產產量,又要從宏觀角度加強管理,維持穩定有序的農產品市場供應結構,才能更好地緩解供需矛盾,避免農產品生產不足或者過剩,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同時還要加強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生產問題,加大糧食生產供應各個環節的質量監督,切實提高糧食安全生產水平,還要妥善處理好農產品供求平衡問題,既要加強宏觀管理,又要適度放權,避免過多干預市場價格,從而影響農民收益,激發矛盾,對農產品生產結構積極引導和調整,積極探索轉方式調結構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村提供更多的科學生產信息,不斷提升農村素質和對市場的敏感性,進而基于市場供給做出更加科學的決策,有效平衡農產品供給結構。
二、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調度,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水平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是最重要的因素,政府要全面加強市場監督和宏觀調控,既要看到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管理模式帶來的好處,又要和宏觀調控方式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平衡,妥善處理各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可以不斷借鑒和學習國外在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結合我國國情,提高政府補貼力度,完善相應的補貼政策,創新探索政策補貼多元化的形式,從而實現扶貧、扶智、扶志相結合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要緊密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大形勢,進一步突出第二、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積極探索農業發展轉型的新路徑,激發農民就業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加農民家庭收入,促進第三產業不斷向前發展,此外還要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新模式,加強對農業資源的調度利用和宏觀管理,探索組織化經營新方法,不斷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資源集中最優化利用水平,提升風險抵御能力,更好地促進糧食安全。
三、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足。隨著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要從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來進行探索,推行更加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和監督機制,推動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要不斷提高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進而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水平,進一步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發展模式更加優化,要對中東西部地區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加強資源統一調度和分配,在中西部地區增加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引導農村勞動力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有序維持經濟發展的相對平衡,就業中心也逐漸轉入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發展格局。
四、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鞏固農村農業發展基礎
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但是也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步伐相對緩慢,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多的阻力和障礙,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是一項持續的、系統工程,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所以一方面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鼓勵地區結合實際完善相應的落實政策和實施細則,實行問責制,切實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確保專款專用。另一方面要尊重農村意愿,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不同地區農民精神文化建設需求,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家鄉村與村之間的資源協同利用,加大對現有農業基礎設施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力度,切實發揮基礎設施應有的功能,提高資源最大化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發展。
五、完善配套制度,提升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水平
當前城市工業化進程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工農業發展帶來了很多的積極作用,但是還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城鄉收入與消費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社會保障差距、非義務教育、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所以為了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鞏固農村發展成果,全面盡快達成小康目標,就需要進一步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到國家制度、體制層面的問題,要積極探索破除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制度,合理配置和有序調度公共資源。另一方面也要抓住關鍵問題構建新的區域格局,提高以工促農發展水平。具體而言,一是要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實施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宅基地使用權商品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征地制度有序規范等新的管理梯子,將公益項目與非公益項目進行嚴格分離,并確定合理的補償機制,更好地促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科學穩步推進。二是要進一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不斷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和其他國家的典型做法,結合我國國情,深入開展戶籍制度改革試點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政策,加快推進落實,讓城鄉享有更多平衡的發展機會。三是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在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與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盡早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統一協調推進目標。四是要完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優化國民經濟發展模式,結合不同地區實際,鼓勵發展特色農業品牌,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為農民就業,提升農業競爭力,加大環境生態保護力度等提供更多的參考路徑,還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靈活應用,結合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探索補貼、扶貧、稅收、進出口調控、價格等多形式調控手段,更好地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總之,新形勢下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沒有統一的模式,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在完善國家宏觀政策的基礎上,針對性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并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切實提高建設成效,更好地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全面共享、全民共享。
參考文獻:
[1]張紅宇.不斷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J].農村經濟,2010(1).
[2]陳艷紅.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淺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8).
[3]張金鳳.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J].吉林農業,2016(11).
[4]馮成龍.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思路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6(7).
[5]陶懷穎.適應農業轉型升級新形勢創新和完善農業財政支持政策[J].農村工作通訊,2016(8).
作者:顏井蘭 單位:灌云縣小伊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