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商務下鄉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電子商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進行了重新配置,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針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家應提供更多支持、鼓勵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發展農村金融以增加金融資源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建設。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村經濟物流城鄉一體化
一、問題的提出
電子商務是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現代流通方式,改變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郭承龍,2015)。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已經滲透到農村產業鏈全過程中,改變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王紅梅,2016);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發揮著重要作用(王杮棟,2017);具體而言,農村電子商務是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姚慶榮,2016)。農業農村部數據稱: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5萬億元人民幣,農村網店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時期。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包括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物流等多個方面都有一定欠缺,制約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得到有效解決。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多數研究者看到了其積極意義,較少研究者認識到其存在的問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背后的深層次內涵,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二、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農村電子商務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活動,農村電商在農產品領域、日用消費品、服裝、電器、農資購銷等多方面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構成影響。農村電子商務是通過網絡手段進行農村商務活動的一種經濟貿易方式,實現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直接溝通,實現農產品跨越國界、省界的大范圍、及時的商務聯系(劉可,2008)。隨著信息化的普及,農村電子商務成為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的新興產業,改變了農產品的傳統生產和銷售方式(吳杭媛、周昭雄,2015)。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短,但成果顯著,1998-2005年棉花、糧食兩個品種先后在網上進行交易,開啟了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先河;2005-2012年生鮮農產品開始在網上進行交易;2012-2013年是生鮮農產品網上交易的熱點時期;而在2013-2014年,B2C、C2C、C2B、O2O等各類交易模式競相推出,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成熟期。從交易總量分析,2013年開始農村網絡零售額占全網交易量的比重不斷提升,2014年為6%,且當年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為1800億元。隨后年份中,2015年達到3530億元,2016年更是達到8945億元,而2017年則是突破萬億元大關,零售額達到12448.8億元,占全網交易量的比重達到17.4%,農村電商的飛速發展為帶動農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體而言,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如下:第一,農村電商多樣化特點突出,形成完整產業鏈圖譜。農村電商所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是其重要特征,農村電商的發展依賴于其自身所形成的、龐大的產業鏈做支撐,隨著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業已形成的產業鏈生態將會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礎和條件。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形成了包括綜合平臺電商、農資電商、農產品電商、網絡品牌商、信息服務電商以及支撐鏈在內的產業鏈圖譜,構成了全新的農村電商生態。第二,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有大幅度提升,但質量有待提高。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受限于經濟、地理、人才、資金等因素的束縛,運輸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較為明顯。雖然國家多年來一直重視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但在建設效率和質量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與此同時,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堪憂,所用建材偷工減料現象突出,嚴重影響農村公路的建設質量。而且,全國約有50%以上的農村公路處于突擊性、季節性養護甚至失養狀態,且存在公路毀損但修護不及時的情形,公路養護周期長,導致各項運輸效率下降。此外,農村地區專業運輸工具缺乏,包括冷藏、保鮮等在內的運輸工具和運輸技術缺乏,使得農產品對外運輸的損失增加。交通運輸條件改觀的滯后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和擴大化發展,限制農村電子商務規模的擴張,不利于農村市場的開發。第三,進入農村電商市場的主體外來多、內部少。當前,進入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的主體多以外來為主,而農村地區本土電商平臺較少,甚至主要以京東、淘寶、蘇寧等大型電商企業為主導。這種發展模式的好處在于,由于農村自身不具備發展電子商務的能力和基礎,因此需要外來力量加以引導,外部進入主體能夠形成推動力量,帶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但是不足之處在于,隨著競爭的加劇,很容易形成幾家寡頭壟斷的情形,雖然前期通過多種措施對農產品的價格進行補償性保護,促進“農產品進城、網貨下鄉”,能夠維護農民利益,但一旦形成壟斷機制,可能存在逐步侵蝕農民利益的情形,對此需要引起格外關注。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而言,本土企業的崛起更有利于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村市場更為了解,加強城鄉經濟交流的效率更高。第四,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增多。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國家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支持農村電商發展。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紀人、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2015年國務院《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提出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工程,推進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支持農村電商發展政策的出臺,對促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意義重大,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綜合性與復雜性等特點,鑒于農村市場的特殊性,政府應當繼續發揮宏觀規劃與指導作用,通過宏觀規劃,組織協調、制定有利于農村電商發展的優惠政策,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電商下鄉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作用
農村電商對農村經濟發展作用可圍繞資源配置、技術、資金、人才等幾個角度進行闡述,以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進行分析。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對農村市場的調整、優化與轉變,即對產業格局形成調整,并進行必要的優化升級,同時對農民的經營理念進行轉變,而這些是發展農村經濟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礎。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在過去發展過程中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農業支持工業,鄉村支持城鎮經濟發展導致農村地區一直處在發展的邊緣地帶,“三農”問題凸顯且一直未有較大改觀。如何尋找突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切入點顯得十分關鍵,由于電子商務具備突破時空限制的能力,對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影響明顯,因此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其實首要問題是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根本的差距是經濟發展的差距,以電子商務為突破口是縮小差距的關鍵。一方面,電子商務下鄉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進行了重新配置,優化要素投入結構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在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當中,投資主導下的經濟發展帶有較為明顯的主觀意識,資源配置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現象,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乃至農村生產的糧食都大量向城鎮地區傾斜,直接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滯后。相對于快速崛起的城市經濟,農村經濟實際上是沒有實質性發展的,巨大的收入差距也在進一步擴大這種不利影響。電商業務的發展最核心的突破點在于能夠重新分配經濟增長要素,促使資金、人才和技術開始大量向農村地區涌入,以充分開發農村市場。形成這種分配作用的機制就在于電商借助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高效率地為要素尋找價值區間,并進行快速交易,同時輔之以信息、技術等互相交流而增強這種要素重新配置的積極影響,從而促進城鄉不同市場的融合與發展。另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了基礎,城鄉一體化又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農村電子商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農產品的對外流通和消費品的網絡下鄉,二者的協同發展是農村電子商務的完整內容。電子商務在農村的快速發展促進城鎮消費品向農村地區流通,以滿足農村地區的消費轉型升級的需求,同時擴大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市場范圍。農產品借助電子商務業務實現從農村生產地向城鎮消費市場流通,將勞動投入轉換為價值產出,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對外流通與產品下鄉是城鄉一體化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根本特點和本質內容,而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則帶來的是一種循環遞進的反作用力,能夠持續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進而從實質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剖析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農村市場總量不斷增加,農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對來自城鎮地區的商品產生大量消費需求,同時廣大居民對農村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呈現幾何增長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居民對健康消費的重視度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發展農村電商顯得十分必要,且更為緊迫。但是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既構成了對農村市場開發的束縛,也對農產品的對外輸出構成負面影響。從微觀角度看,相對于城鎮居民而言,農民的消費能力弱,想要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在短時期內是不可實現的。一方面是基于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節約、儲蓄是我國居民重要的思維習慣,對增加消費甚至是過度消費存在排斥心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是如此。雖然包括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在內的大件消費逐漸增多,但也僅限于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關于提升生活品質的消費嚴重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最為核心的原因,即農民收入低、收入渠道狹窄是阻礙農民消費的關鍵,農民可支配收入遠遠不及城鎮居民,而承擔醫療、紅白喜事、養老、教育等主要支出后,已經不具備繼續消費的能力。綜上,農村電商發展因農民消費能力的弱小而受到限制。關于農村經濟對外交流方面,農村電商的發展對促進優質農產品對外輸出具有重要意義,電商平臺為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提供了渠道和機會,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但是,農村電商所需的人才短缺、現有的物流體系不足以支撐農村電商、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農產品標準化落后等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農村電商的發展(朱品文,2016);物流運輸條件差限制了農產品流通的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導致電子商務安全指數較低,使得農村電商發展水平層次低(楊堅爭、周濤、李慶子,2011),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對農村電商的發展構成負面影響。從宏觀角度看,受經濟發展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宏觀經濟進入緩慢增長期,將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以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為特點的“三期”疊加使得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進入緩慢增長期。以往投資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大量累積泡沫,導致居民消費能力下降明顯,過多資金集中在房地產領域,使得居民不敢過多消費,消費的內生動力作用無法持續發揮,勢必影響經濟發展。這種不利影響也逐步對農村消費能力提升構成阻礙,會降低農村地區消費需求,不利于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由此,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既有突出的成績,也存在十分明顯的問題,既要客觀認識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有利條件,同時也需要綜合多種措施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積極環境。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并最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
五、政策與建議
首先,從國家政策方面需要更多支持、鼓勵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優惠政策,從稅收、價格等多個角度加以扶持,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便利的基礎環境。制定更多有利于農村電子商務的政策措施,形成中央統籌和地方推動的協同發展模式,既從宏觀上加以指導和引領,又從微觀上給予實質輔導,綜合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具體而言,需要在稅后環節、價格補貼環節制定更多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保護農民利益,增強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積極發展農村金融以增加金融資源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為發展農村經濟創造有利的金融環境。資金是經濟發展“血液”,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逐年提升,因此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通過建立多層次、多主體的農村金融市場,制定符合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金融政策,增加農村地區金融資源投入比例,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最后,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是具體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要求。積極增修、補修鄉村公路,推動農村地區綜合交通設施建設,形成更加完善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為城鄉之間經濟交流創造基礎。同時,加強農村物流體系構建,從交通工具、冷藏技術、運輸規劃、人才培養、主體搭建等多個方面綜合提升物流運輸能力,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最終價值。此外,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還應當從品牌與標準化建設、人才培養、信息技術改進、管理水平提升等多個方面進行努力,既要有統籌規劃意識,又要有具體可行措施,以全面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最終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博 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