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音樂學下白族音樂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音樂具有濃烈的傳統文化特色,不僅反映了我國民族化的社會風貌,更體現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與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白族音樂文化十分豐富,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白族的民間歌曲與聲音樂器都有了廣泛地傳揚。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白族民族音樂的發展狀況,探討了在民族音樂學的視野下白族的音樂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白族音樂;發展研究
一、白族音樂中主要形態的研究
在現代民族音樂學的視野里研究一種音樂的發展進程,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分析這種音樂的音樂形態。白族音樂在早期主要是由音樂作曲家對其民族音樂進行“采風”工作,以此來研究其民樂形態。利用簡單的介紹類文章來分析白族音樂的技術形式,這個階段屬于理論化研究民族音樂的階段,這對分析不同種類的民樂,研究音樂形態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在早期階段中研究白族民樂的音樂形態,主要方式是根據其音樂形態來介紹白族音樂中的一些特色現象。建國初期時,民樂的形態研究基本都體現于1950年出版的“人民音樂”這一學術刊物中。20世紀60年代,研究民樂形態開始進入到繁盛的社會階段,一些主要研究、分析音樂類型的論文數量不斷地增加。例如,1961年趙寬仁發表的文章《白族的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白族的音樂》可以說是較早研究白族民樂的文章,趙寬仁在文獻中不但闡述了白族民樂說唱藝術大本曲,還分析了白族民樂中的戲曲吹吹腔等其他音樂的主要形態。趙寬仁將白族民樂分成了兩個民樂流行區,劍川區與大理區。劍川區域中的白族曲調,是一種十分抒情的曲調,常用的伴奏樂器為三弦;大理區域的“白族曲調”則偏向于白族民歌的曲調形式,曲調中主要表現了白族的青年男女們在山間田畔中互相表達愛意。因此,大理區域的“白族曲調”常用宮、角、微這三個音節進行演奏,樂曲高亢、響亮,強烈地表現了對自由的向往,其形態也是常在三、四、五、八音度上跳進。大理市流行的白族音樂“說唱大本曲”中分為兩個流派,南腔與北腔,白族語言中,混用了大量的漢語,因此白族的“說唱大本曲”更加重視結合曲調和聲調。白族的“戲曲吹吹腔”在大理、鶴慶、云龍等地區較為流行,其表現形式與傳統的漢族戲曲有著明顯的差別,具有濃重的民族風色彩,在唱詞道白上是漢語,主要以鑼鼓、嗩吶樂器進行音樂伴奏。
二、白族民樂中多元化音樂的研究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理念在音樂研究領域中不斷滲透,這使得研究各類音樂文化的主要方式與方向視野也變得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音樂研究方式,不只是利用現代化的思潮來解讀傳統民樂文化,還體現在音樂學科的拓展與應用上。民族音樂有著濃重的民族特性,以西方的音樂分析方式對民樂進行研究十分困難,不能有效地進行音樂研究,而采用研究漢族音樂的方式,也不適合用在所有民族的音樂研究工作中。在研究白族音樂時,很多學者都是從儀式學方向來研究少數民族的音樂形式,從民俗文化、信仰追求等來闡述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音樂的形成離不開其社會形式,少數民族社會的多樣化發展造就了其多元化的民樂文化。比如,《簡論白族霸王鞭舞》一文,文獻主要是從白族的民間傳說進行研究,作者先研究了霸王鞭的發展歷史,又查證了相關的歷史資料,在歷史典籍里尋找描寫霸王鞭的相關文獻,最后分析了霸王鞭舞的主要特點、霸王鞭舞中所蘊含的民族意義以及白族社會歷史、地域文化等對霸王鞭舞產生的影響。白族的音樂文化中遺存著22種白族巫舞,相關調查文獻顯示,10種巫舞是全部由巫師來操持表演的,由巫師先入舞,信眾效法以祭奠先人;還有巫師主持領舞和祭祀的12種巫舞,白族巫教對其巫舞有著較大的觀念影響。南詔時期,巫教對白族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藝術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是一種地方性的宗教。清代開始,白族的巫舞發展形勢十分迅猛,是節慶廟會中常出現的形式,在城鎮、農村等地區的演戲、歌舞中也是經常出現,白族巫舞在民間巫教和民間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劍川白族民間音樂傳承調查》中詳細地說明了傳統民樂的傳承方式,指出了戲靠人傳,“有徒則戲興,無徒則戲亡”,并且強調了民間的風俗活動對傳承民樂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
三、總結
從學科的發展方向上進行分析,發展并完善民族音樂學的理論探究和研究方式,對研究民樂的音樂形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白族民樂的發展形式中,必須要從民族音樂學的視野上來對廣闊的音樂文化現象進行關注研究,融入人文思潮來探究音樂和人之間的關聯,這樣才能有利于研究白族的民族音樂,讓民樂文化能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楊深.20世紀80年代以來云南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綜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04.
[2]董甜甜.“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大理白族特色檔案的開發利用[D].云南大學,2016,12.
作者:張敏 單位: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