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藝術生產性保護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首先,明確非遺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保護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對河蚌舞進行保護傳承的前提。“生產性方式保護”是指:在保持其本體特有屬性、整體性,不違背傳統工藝流程和傳統手工生產規律的前提下,針對非遺中具有生產性質和特色的項目,使非遺項目得到活態的傳承和保護。而“產業化保護”,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產業化即將非遺項目完全變為經濟產業,按照產業的規律和流程來運作,達到全面的市場化。悠悠中華五千年,民間藝術是散落在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是鐫刻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活化石”。正是這些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品質和民族魅力,體現中華人民多樣的生活情趣和勞動智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河蚌舞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是我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市場化、商業化的消費型社會中,河蚌舞表現出了巨大的經濟資源潛能和強烈的經濟需求。同時,非遺活態傳承的文化特征決定了生產性保護是其保護的重要方式,只有正視并合理開發、利用河蚌舞的經濟價值帶來經濟效益,才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持久的、有深厚基礎的傳承。本文擬從多角度探究其發展規律,得出科學管理模式,促進河蚌舞生產性保護。探討蚌舞未來的藝術走向和以生產性保護為核心的發展方法,探討既保護民間藝術文化價值又發掘其經濟價值的平衡點,尋找適應社會發展模式的可行性強的保護途徑。
一、沁陽市河蚌舞的基本現狀和結構分析
(一)河蚌舞的現狀
景明村河蚌舞為傳統民間文藝作品,以口身相傳方式再加上有石碑為論據,現在已有295年的歷史(乾隆二十二年)。然而在經歷衰敗時期后的沁陽市河蚌舞發展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承無力。受現代傳媒的沖擊,受眾很小。觀眾以中老年人為主。年輕人對之關注甚少,老齡表演者傳承給下一代較為困難。
(2)組織松散。蚌舞以藝術隊的形式存在,在盛行地區,幾乎每村均有藝術隊。隊內組織松散,只有春節時才會聚集,進行演出。
(3)經濟困難。演出經費有限,在市場經濟盛行的當下出演者所獲的經濟收益微薄。情節陳舊,服裝以傳統審美為主,服裝道具破舊。表演地點有限。
(4)藝術失傳。在藝術領域,沒有關于蚌舞技藝的理論記載,全部依靠口傳身授。未形成系統的保護機制,政府的關注度小。
(二)河蚌舞的內容與特色
河蚌舞這一民間藝術散落在全國各地,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舞蹈,是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表演項目。而河南省沁陽市的河蚌舞。沁陽河蚌舞相較于其他地區的獨特處之一就在于它有較為完整的情節,并且情節曲折,表演者較多:一個漁翁四個河蚌,表現的是漁翁捕捉河蚌時的活動情景,舞蹈由蚌姑娘和老漁翁表演,具體的情節有:群蚌出游、二蚌相嬉、漁翁尋蚌、蚌戲漁翁、準備捉蚌、見蚌撒網、蚌驚網空、撒網得蚌、蚌夾翁手、蚌開翁跌、蚌精得意、漁翁無奈、群蚌回家。蚌精背著蚌殼翻、滾、跌、打吸收了戲曲身段和跌打滾翻等技藝,加強了舞蹈的表現力。此外,以沁陽河蚌舞獨有的伴樂,來烘托律動感十足的演出氣氛,使觀賞過程十分愉悅。。樂器分為軟樂器和硬樂器,軟樂器有嗩吶、二胡、笙、手風琴,硬樂器有鑼、鼓、大镲、小镲、小唐鑼。
二、沁陽市河蚌舞生產性保護傳承模式探究
(一)挖掘和整理是生產性保護的基礎。
從文本上,對河蚌舞傳統藝術進行挖掘和整理,是進行生產性保護路徑的的基礎。從表演者、表演特點等方面著手挖掘、取證、整理河蚌舞的發展歷史和藝術價值。
(二)傳承與創新是生產性保護路徑的保障。
創新是對河蚌舞的優化提升,在尊重蚌舞傳統的故事性基礎上進行情節和動作等藝術形式的創新,增減角色數量和增加情節,融入戲曲元素,要吸納其他地區蚌舞的特色,增添故事情節,使之更具有觀賞性。對道具,服裝等進行重新的設計和配置,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符合現代審美。并且創新型地引入現代管理機制,這也是生產性保護的基礎,為了充分調動起當地居民對保護蚌舞的熱情,應該對蚌舞的表演者進行經濟獎勵,提高排練參演的積極性,并引入現代管理機制,多勞多得原則。這也是符合當下社會實際的,客觀的。
(三)商業化運作模式建構是生產性保護的路徑。
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視頻光盤、相關書籍、蚌舞特色樂器等一系列文化產品打包輸出。推出相應的副產品。如:文化公仔,迷你道具,成套玩具。還可售賣其中河南蚌舞的獨特樂器,形成以蚌舞為源頭的產業鏈。創作關于河蚌舞起源的動漫題材電影,將河蚌舞推向影視業。并且可以對蚌舞文化產品進行制作與銷售。可對蚌舞起源,歷史,演變,以及蚌舞的藝術特點,藝術教學,各地不同蚌舞特色整理,動作的象征意義等編寫成相關書籍或制作相關的視頻資料,進行出售,從而獲益。吸引當地農民跨區域參與河蚌養殖,雇傭一批當地具有表演河蚌舞的民間藝人,拍攝宣傳片。形成以河蚌舞為依托的,區域間合作為基礎,具有典型地方民間特色的養殖業。以“河蚌舞”表演為契機,區域間合作舉辦“河蚌舞文化節”,打造“河蚌美食節”,讓河蚌系列美食餐飲文化與河蚌舞表演文化緊密結合。營造視覺,聽覺以及味覺體驗。
(四)創新傳播手段是生產性保護的必要條件。
將河蚌舞表演融入影視行業或者電視節目中,比如《中國出彩人》、《中國夢想秀》等平民舞臺。拍攝宣傳片,微電影等首先政府應起帶頭作用。由當地政府部門組建蚌舞保護機構,形成實踐性強的蚌舞保護體系。對蚌舞進行科學的保護,還要與相關人員合作,對蚌舞進行完整的文字記錄。將蚌舞團打打包輸出。對藝術隊進行專業化表演的培訓,形成文化品牌,在各種媒體的包裝下推向市場。發揮科技的作用,運用現代傳媒的手段進行保護,進行電視轉播,數字化保護,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生媒介進行宣傳。深挖其象征豐收祥瑞的內涵,占領節日匯演市場。這一瀕危的民間藝術文術是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必不可少的部分,對于弘揚和發展古老的歷史文化又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王子寧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