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優化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變化,這就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從協同理論出發,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協同理論的內涵以及引入協同理論的必要性,針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現存問題,提出優化頂層設計、樹立協同理念、著力構建各教育載體、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保障機制四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優化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理論;問題;路徑
一、協同理論的內涵及其主要觀點
(一)協同理論的內涵
協同理論由來已久,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物理學家HermannHaken創造了協同學理論。HermannHak-en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多個系統組成的統一體,統一體可看作為一個大系統,而其他元素則是一個小系統。無論何種屬性的系統,在整個大環境中,大系統和小系統之間呈現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作用,進而構建出一個平衡的系統結構。協同理論是透析事物自組織規律的行為科學,它從演變的角度來探究人類社會系統和外界信息、物質之間的相互聯系[1]。
(二)協同理論的主要觀點
首先,各個子系統之間內在聯系構成協同效應,整個系統整體產生的效應大于子系統獨立運行累計總和。在一個相對開放的大系統內,不僅存在各個子系統的獨立運動,同時也存在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運動,在一定條件下,關聯運動作用會逐漸凸顯,進而產生協同效應[2]。其次,自組織是大系統內事物根據一定規律形成的有序功能,是一種無外部指令也可自主運行的功能。從客觀角度看,自組織是相對他組織而言的一個概念,自組織功能實現來自于系統內部,他組織則來自于外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協同理論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培養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對針對德育教育提出了詳細的指導戰略,即“立德樹人,堅持德育先行地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強調將德育滲透在教育系統方方面面,同時加強家庭、社會方面的引導,進而形成系統合力。同時,要不斷豐富德育形式、內容,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來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由此可見,《綱要》中的指導內容,對高校德育教育系統的協同提出了一定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中子系統能夠構成協同效應,也必須協同,這樣才能實現我國國民教育目標[3]。
(二)系統的整體性
高校德育中各項教育措施雖然有不同功能,但是通過有序整合,可構成一個合理的運作整體。也就是說,只有高校德育教育中各個子系統能夠構成一個合理的運作整體,才能夠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系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不是子系統之間的累積、相加,子系統之間呈現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關系,每個子系統也需要體現其獨特的存在價值。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令人側目,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諸多問題,比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精神文明建設落后等等,針對這些社會問題,國家提出相應的協調發展理念,旨在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協調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協同理論,不僅是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也是為了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四)搶占思想意識領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機構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思維引導,讓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當前社會情況的思想品德,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下,多元文化碰撞、國際化程度深化、互聯網快速發展對高校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造成了諸多影響。而高校作為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前沿陣地,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直接影響了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將協同理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導意識主流陣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作用,讓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國家需求高度統一,促使學生形成可抵御不良思想的正面力量。
(五)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在長時間發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約束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發展。而協同教育機制能夠讓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發揮有效合力,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促進思政教育體系中各個主體的有機互動,進而形成一個高效聯動機制,解決高校思政教育現存問題,從而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六)優化學生素質結構的需要
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在不斷增多,但是人數和當前學生素質結構卻出現了矛盾。我國歷來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指導思想,但是諸多高校卻忽略了“立德樹人”思想指導意義,高校教育學院化、專業化、技能化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學生總體素質。將協同理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協調高校中各項教育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社會適應力。
三、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職能部門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學生處、共青團委、教學部門三個組織承擔,三個組織在思政教育中發揮不同的教育效能,承擔不同的工作職責。教學部門思政課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方面的教學;學生處負責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共青團委則負責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從客觀角度看,三個部門的工作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三個隊伍工作卻各司其責,缺乏有效溝通,這就嚴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二)教育資源間缺乏有效的優化措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班主任等等工作并沒有構建起一個系統性、多層級的教育體系,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往往只從自己工作角度出發,沒有從整體教育成效上進行考慮,沒有形成一個“思政教育共同體系”,各個組織、各個主體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無法落到實處。從客觀角度看,高校是我國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機構,但是高校中教育資源卻沒有充分利用起來,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各自為戰,從而導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完善的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的取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高校思政教育相關制度不夠健全,許多教師在制定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存在不嚴謹、不規范等等問題,“形式化”的問題屢見不鮮,導致高校中思政教育制度成為了“空中樓閣”,無法真正發揮保障效能;第二,學校方面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視程度不足,投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無法支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
(四)高校思想認知存在偏差
國家對德育教育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是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都存在問題,對德育教育內涵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缺乏足夠認識,對理論、實踐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焦點在課程教育上,而沒有關注整個思政教育體系,進而導致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有效銜接。所以,需要及時更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觀念,糾正理論認識偏差,為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奠定基礎。
四、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的優化路徑
(一)優化頂層設計,促進“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將工作重心放在思政教育宏觀層面上,注重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頂層設計以及宏觀協調,將“協同育人”作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體制建設的基本內容,確保高校中各項思政教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協同力量。主要圍繞管理、教學、服務三個方面,全面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職責以及任務。同時,還要深入挖掘管理、服務方面存在的思政教育因素,將德育落實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實現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教書育人的有機結合,建立起全員育人的有效工作機制,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樹立協同理念,貫穿高校人才培養過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直接決定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所以,要從“以生為本”基本理念出發,針對當前高校學生的個性特征、行為習慣、思維方式,調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高校中各個部門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對“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有透徹認識。通過有組織、有層次的教育活動,適當調整工作方式,并且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以及飛躍。
(三)著力構建各教育載體,多部門聯合構建合作機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資源,從多方面、多角度構建協同教育機制。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媒體,讓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發揮優勢;其次,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學生實際狀況,采用多樣化的載體開展思政教育,秉承“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選擇合適載體進行教育;最后,要結合傳統教育模式以及新型教育模式,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將二者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實現多種教育模式之間的優勢互補以及有效銜接。
(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保障機制
首先,要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足夠保障,保證各個教育主體有足夠資金組織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方面的支持以及政府專項撥款,以此來開展更豐富、更有實踐意義的思政教育活動;其次,要完善教育人才結構,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注重對輔導員、班主任、思政教師的繼續教育以及培訓,讓思政教育人才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能夠得到及時更新,讓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具備良好的德育意識、德育能力;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評價指標,針對教師能力評估以及年度考核,結合教師的教育成果以及態度,對教師進行合理的獎勵以及批評,進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綜上所述,協同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展的有效途徑,協同理念本身顯著的教育效能,能夠幫助高校思政教育突破當前的困境。所以,高校要對協同教育理論有充分的認識,將其引入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理論教學中,為學生構建一個合理的“大思政”格局,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全員育人”,從而構建出一個有效的高校思政協同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鄭吉春,黃薈宇,張超,etal.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優化路徑研究———基于協同理論的視角[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2]蔡小葵.協同理論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教育途徑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5).
作者:王帥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