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傳統文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發展民族旅游文化,不只是帶給當地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吸引外國游客前來旅游,向越來越多的人呈現民族文化的特色,推動不同的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同時,民眾在受到民族旅游發展的積極的影響,也漸漸發覺到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由此,文章從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對民族傳統文化諸多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文化;商品化;旅游文化
引言:
現階段,學術界對旅游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基本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旅游業所導致的民族旅游文化日益商業化,從而使得民族傳統文化發生一系列變化,對其發展很是不利。怎樣評價與認識這一問題,不單純是學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與旅游業開發有著直接聯系,具備重要的現實性意義。
一、民族傳統文化
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不斷演進而沉淀下來的具備顯著民族特征的文明、文化成果,主要涵蓋以下幾個層面。
(一)物質文化層次從物質文化方面講,民族文化是有著顯著的地域風格與民族特征的古老建筑和民宿、民族的傳統服飾、飲食、常規生活用具以及極具民族風特色的手工化藝術品等[1]。
(二)行為文化層次從行為文化方面講,民族文化是依據其族人生活習慣,經過長期形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歌舞娛樂和雜技表演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包括民族風俗、民族禮儀、民族節日等。
(三)精神文化層次從精神文化方面講,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間所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傳說、以及生活習慣方面存在的忌諱等。(四)制度文化層次從制度文化方面講,民族文化指的就是各個民族在漫長歷史演進中的文化以及顯示出的文明現象。
二、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利與弊
旅游致使民族旅游文化日趨商品化,這表示著旅游從根本上產生了變化。它總是受著市場經濟的波動影響。這些可以在旅游中出售的物品在市場上定價和流動上看出。所以,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有了質的改變,不利于發展。一開始,都同大眾的想法一致。但經調查后發現,若只是把民族文化商業化作為負面影響,顯著太過隨意。不同的東西有著不同屬性,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有不同的消費品與服務群體。但是,允許與不被允許之間有著什么樣的界定?因為不同的文化所帶來不同影響,商品不僅是純粹的物質,還是文化的象征。民眾在購買商品時,商品不僅起到了實用的功能,而且反映了民眾們對這種文化的接受程度。與人們在創造產品的時候一樣,倘若產品有了它所存在的使用價值,通過此種現象,就可以說是自己創作的產品是種文化傳遞的象征[2]。因此,只看到民族文化商業化的負面影響,未免太過淺顯。經長期研究,對于民族文化商品化給我國所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不是三言兩語能闡述清楚的。它既能延續民族的傳統文化,又能激發民族文化的變革。一位學者曾對巴厘島的旅游業展開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旅游業的持續性發展伴緊接著就是文化的復興的開始。所有優秀的傳統及文化都逐漸得到了民眾的認可,這使地域性文化再次受到重視。Adams在《旅游與尼泊爾夏爾巴人:重建相互關系》中指出,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強化了當地居民相互合作以及雇傭勞動關系[3]。資本主義通過旅游業逐步滲透進來,然而,當地居民并沒有屈服。相反,他們采取了新型抗擊模式,巧妙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大量研究顯示,人們對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文化有不同的看法。隨著發展中國家旅游資源的開發,一些民族文化也會隨旅游業的發展而擴大影響。然而,一些地區的宗教信仰滲透進旅游業的發展中,就產生了不同的糾紛。畢竟,不同人有著不同的觀點,這可能導致人口分化。難以評價旅游業的商業化是正面還是負面影響。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民族旅游文化的日漸商業化的發展趨勢,就如同經濟全球化般,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是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壞處,既有缺點又有優點。主要的問題不在于我們如何對待它,而在于如何處理與面對它,從而使旅游開發成本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三、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影響
(一)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積極影響1、在民族旅游文化的發展中,有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在邊遠地區,經濟的狀況相對落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走向,這些地區很難適應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更難以在維持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保護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遺產,導致許多寶貴的民族遺產逐漸流失文化[4]。發展民俗旅游可以吸引許多的游客,不單單能夠向外族展示整個民族文化,而且賓館、飯店等行業的經濟效益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帶動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會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和投資能力,保護當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2、有助于強化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民族旅游文化,吸引不同地區的人們到有著民族顯著特色的區域旅游。在旅游過程之中,這些游客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通過導游講解當地的古建筑,他們還可以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在與當地民眾溝通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民俗可以減少未來生活中因風俗摩擦而造成的差異,不同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也是確保一個國家和平、穩定、發展的前提。
(二)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消極影響1、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使得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扭曲。當時許多地區在發展民族旅游文化時,只看重經濟的效益。所以,為了向游客展示各民族的文化,他們并未真正探究民族文化背景,對一些民族宗教儀式和民族歌舞表演有粗淺的了解。比如,當他們搬到餐桌上時,很多游客失去了旅游的興趣,這樣不僅僅影響了大批游客的心情,也給當地帶來了壞的民族文化名聲。2、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導致了民族文化的價值轉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導致許多地區的淳樸民俗逐漸流失,核心價值觀向經濟利益轉移。但是全然不顧這樣做的長期后果,許多不必要的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可能是由于導游的簡單的解釋或缺乏文化資源相關知識,沒有辦法將本民族文化真正的講解給游客,更無法正確認識當地的民族文化背后的真正含義,而這些人類文明由于發展歷史悠久,卻反相關記錄材料,也逐漸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3、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導致了民族文化傳承的缺陷。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使許多有特色、有價值的民族文化流于表面、庸俗化。這樣一來,很多游客看完后就對民族文化失去了興趣,自然也就沒有了傳承這種文化的想法。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完成的。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文化的時候,文化才會在不斷完善中廣泛傳播,然后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四、結語
總的來說,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對民族傳統文化即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然而,在文化商品生產的任何階段,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文化再生產的雙重效應并不完全一致。考察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雙重影響,不能靜態、抽象、統一的認識,但我們應該把民族旅游文化的商業化過程理解為持續發展的歷程與考察。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相較于落后,尤其是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傾向或者核心文化價值與市場化經濟的相關原則相互沖突。促進少數民族商品經濟發展,已成為地方政府工作中的一大難題。所以,針對民族旅游文化商業化對民族文化再生產影響,我們應該看到其負面影響的局限性,肯定其積極的影響占主體性地位。反之,就會成為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盲點,阻礙民族區域旅游業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瑞品.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J].度假旅游,2018(03):3-4.
[2]葛緒鋒,鄧永進.倫理學視野下民族旅游開發中的文化商品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12):3.
[3]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游學刊,2000(05):3.
[4]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邏輯與中國的文化境遇[J].社會科學輯刊,2002(01).
作者:譚秀梅 單位:山東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