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雙師型教師建設旅游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需求“雙師型”教師
旅游管理專業依教育部新的大學人才培養方案,2012年才從工商管理專業中獨立出來,自成學科體系,應用型專業的特點進一步明晰。后旅游法時代,旅游市場的的劃分越來越細,本科畢業時一般除要求旅游管理的理論知識、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外,還應能直接從事旅游活動策劃和旅游服務與管理等的實踐技能。大學教育的趨勢和模式正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方向轉變,很多本科院校紛紛將辦學定位于培養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作為熱門專業,市場的導向性促使在高校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中率先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除應具備較強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組織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
二、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雙證代替雙師。對于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教育部并沒有提出強制性規定,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目前有部分本科院校,參照高職高專“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在本科院校開展“雙師型”教師的認證。高校教師一般具有較高的學位,工作環境相對比較幽靜,學術氛圍較濃,教師考證的通過率很高,“雙證型”的數量很快會達到一定的比例。表現為以“雙證型”教師代替“雙師型”。但持證的“雙師型”教師很少有有過企業工作經歷或在企業掛職鍛煉的經歷,主體知識結構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學生的指導流于形式,違背了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建設初衷。教師認識偏差。旅游管理專業是新興專業,在我國開設只有十幾年的時間,教師多從地理學、歷史學、管理學專業轉變而來,長期從事教學并無旅游行業的實踐經歷。高校教師大多重理論知識和學術研究,很少深入到企業和社會從事實踐活動,教師的科研成果的轉化基本是通過媒介完成。在一些重點本科院校,教師對“雙師型”也有很大的抵觸情緒,認為“雙師型”教師只是高職高專院校的要求,從而漠視旅游管理專業的市場的需求導向,只重理論知識的教授,忽視實踐能力的指導,培養出來的學生眼高手低,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中的矮子。學校缺乏激勵。本科學校的考核和評定一般以論文、課題、教學工作量為依據,部分已經認定的“雙師型”教師,薪酬如同“雞肋”,大多數教師覺得還不如將精力放在、完成著作等硬性指標,也不愿意進入企業從事旅游實踐。
三、旅游管理專業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議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學校建立嚴格的雙師認證制度,在企業的年實踐時間不少于2個月為期限,實踐能力提高為考核重要標準。同時,使“雙師型”教師在評選先進、晉升職稱、課時酬金、學習進修、參加實踐鍛煉等方面享有相對優厚的待遇,從思想觀念上轉變教師的認識,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從事社會實踐,使“雙師型”教師名副其實。校企合作提供平臺。要培養出旅游市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首先就需要我們的教師與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區等企業密切接觸。學校利用教師培訓經費、科研經費,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每年有組織有計劃與企業合作開發新的旅游線路、策劃設計不同的旅游產品、對旅游市場進行調研、探索旅游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平臺上,教師既可開展研究項目,也可提高實踐能力,還可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可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和場所,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掛職互幫提高能力。學校應提供突途徑和政策,鼓勵中青年教師到旅游企業頂崗掛職,從事一定的實際工作。如為中青年教師集中排課,空出更多的時間接受企業培訓。對掛職的效果,以調研報告或者講座的形式進行考核,確保掛職起到相應的成果。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實踐經驗豐富,了解旅游市場,也了解單位用人的需求,學校可聘請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在學校掛職,成為名譽教授,舉辦論壇、講座,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獻計獻策。同時可實行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其他專業人員與教師結對互幫,在某些課程教學中,可穿插經驗豐富的企業人員走進課堂,開展熱點問題的討論,拓寬學生專業視野,以企業的思維解決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給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的機會。
四、結語
結對互幫的教師和企業管理者可共同承擔科研任務,并可吸納部分學生參與,指導學生。掛職互幫即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使“雙師型”教師名副其實。“雙師型”教師是一種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建立“雙師型”教師的制度,是專業教育的方向和趨勢,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
作者:宗靜婷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