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增產提質路徑選擇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質量第一實施品牌強農戰略農業要實現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其核心邏輯就是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在農業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堅持質量第一的理念,都要把質量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做好全面質量管理。南充是農業大市,不是農業強市,大在農產品供給總量,弱在農產品品質不高、結構不優、產品不新、規模不大。實現南充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必須積極推進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戰略。
效益優先促進農民增收
經濟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把資源最佳配置、實現最大效益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國農業發展的較長歷史時期,在最大限度追求農產品產量增加的核心邏輯指導下,資源的最佳配置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不得不服務和服從于農業產出總量的增加。大力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全面實現農村小康建設目標的現實需要,也是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根本所在。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必須始終堅持效益優先,始終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邏輯。
綠色發展實現農村生態文明
農村和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戰場。農業要實現以提質導向為核心邏輯的科學發展新路,就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一是優化資源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促進農業生產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二是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農村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科技引領提升勞動生產率
要徹底扭轉我國農業的弱勢地位,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最根本的路徑就是始終堅持科技引領。從國家層面講,一是圍繞建立創新型國家戰略,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組織國家農業科研團隊,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二是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建立農業科技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農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平臺。三是建立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推廣運用體系,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四是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和農業科研激勵機制,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從縣鄉政府層面講,一是大力培養“三農”干部。縣鄉政府要下大決心培養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立完善“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落實關愛激勵政策。二是充分發揮各級農校、農業職業技術學校和黨校的作用,大力培訓各類鄉村人才。建立完善縣域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和鄉村人才定向委托培養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發展面向鄉村需求的職業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建設。三是充分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四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運用,完善縣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運用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加強農民的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不斷提升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市場經營技能。
市場導向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我國農業要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原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農產品品種改良和新產品的開發,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創新,都必須堅持市場導向,農業生產一切資源的配置都必須以市場為中心,以滿足市場需要為前提,是實現資源最優化利用為標準和準繩。
作者:陳玉蘭 單位:四川省南充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