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共享經濟下綠色消費實現機制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共享經濟孕育而生的共享消費模式天然帶有“綠色”特性,其倡導協同、合作、包容與共享的價值理念,迎合了消費者日益養成的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引領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的新業態模式。文章在分析共享消費模式核心特征演化的基礎上,指出了共享經濟促進綠色消費的內在邏輯機理,有助于進一步探究共享經濟在綠色消費、協同消費方面的經濟模式內涵。
關鍵詞:共享經濟;共享消費模式;綠色消費;機制分析
1研究背景
1.1研究意義
當前,隨著大眾高消費模式和非理性消費行為的盛行,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日益增多,生態環境、資源需求承載了巨大壓力,合理優化消費結構、有效開發消費能力、培育具有可持續性的綠色消費模式以實現消費升級,已成為新時代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課題。近幾年,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在我國迅猛發展,以Airbnb、滴滴出行等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其規模效應對傳統經濟形成了顛覆式沖擊。2019年我國共享經濟依然保持高速增長,其不斷發展成熟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推動消費方式變革的新動能。作為一種技術驅動型的新經濟,共享經濟依托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實現跨越式資源配置模式創新,達成了交易成本最小化、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理想目標[1]。蓬勃發展的共享經濟業態孕育了新的消費模式,即以收益共享為本質的共享消費新模式,它掀起了新一輪的綠色消費革命,培育了共享消費文化,助力綠色消費實踐。具體的,共享消費新模式通過引導人們的行為觀念和價值取向,變革了以往非理性的高碳消費模式,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它強調大眾參與以提升消費的個性體驗與價值感,推動形成自由平等、互聯互助的社會關系網,從而增加社會福利[2]。通過對共享經濟新模式下綠色消費實現機制的探究,構建共享經濟與綠色消費內在邏輯機理,有利于揭示共享經濟在協同消費方面的基礎理論內涵,豐富其多樣化的經濟模式內涵。同時,數字經濟的研究視角有助于分析新時代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與行為變化,充實綠色消費可持續性的理論基礎。一方面有助于不斷培育消費群體綠色、健康、可持續的消費理念,進一步激活新的社會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質量;另一方面,綠色需求有效地化解了過剩產能,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生態環保、低碳循環的理念催生了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共享經濟的深入實踐又進一步鞏固帶動了綠色、節能、環保的新型消費模式,產生了一定的環境經濟效益。關于共享經濟促進消費的綠色性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以共享單車、汽車共享領域的環保效應研究為主流,研究結論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羅賓·蔡斯[3]選擇了Zipcar、Uber、Airbnb等典型共享企業進行案例分析,提出共享參與者的消費行為對解決氣候變化、產能過剩等問題的可能性,以期創造公平合理富裕的生活環境。靈活便捷的共享出行方式迎合了消費者追求新奇、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心理,大幅降低了居民對購買私家車和汽油消耗的需求,減少了汽車閑置浪費,從而降低了大氣碳排放,節約能源資源[4]。此外,還有部分學者通過估算節能減排量,量化了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帶來的環境影響[5]。同時,過度的資本擴張加劇了共享產品市場的無限制投放,刺激了消費的過度購買欲望,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浪費,也會稀釋共享經濟對環境的正外部性。這與王磊等[6]的研究結論相符合,指出汽車共享出行在初期發展階段能夠顯著減少空氣霧霾,而長期運行需要綜合考慮城市規模帶來的機制傳導作用,以避免共享出行的低效蔓延。因而,共享經濟的綠色環保效應有待進一步挖掘證據并被人們認可。國內一些學者從共享經濟與綠色消費的概念內涵出發,試圖建構起二者的理論邏輯關聯,因而其研究范式已開始形成交叉態勢。劉江翔[7]指出共享經濟是新時代倡導全民綠色消費的有效經濟模式,二者在多個方面的理念相契合,是實現低碳循環發展的功能載體,并提出了二者在理念、主體、平臺和制度層面的互動發展路徑。周宏春[8]認為共享經濟是綠色消費的具體體現,從概念上總結了共享經濟助推綠色消費的可能性。陽鎮[9]指出共享經濟背景下消費載體、模式、理念、行為、倫理等發生了顛覆式革命,以適度、協同、可持續消費代替了傳統的過度、超前、非理性消費。
2共享消費模式的核心特征
經過對文獻的梳理概括,可以看出從傳統工業經濟過渡到現代共享經濟的過程中,經濟模式的內部運行機理發生了深刻變革,基于共享生態實踐而孕育出的共享消費模式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其核心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全新的理論基礎。在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產權私有化是經濟模式得以運行的基礎,而發端于平臺企業生態圈的共享經濟新業態,以平臺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協同消費理論為理論基礎,提倡淡化私有資產的所有權而重視商品的使用權分享,以此來實現陌生個體之間的協同價值創造。(2)擴大的消費者福利。區別于以往經濟模式鼓勵產品私人占有以追求個體效用與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消費模式更加注重個性化、體驗化、場景化消費,增加“個體—平臺—商家”多主體維度的共享合作剩余。(3)綠色、可持續的消費倫理文化。共享經濟變革了資源配置模式,即“生產產品—消費產品—多次消費”的產品價值實現形式被大眾所追捧,形成了一種技術驅動型的循環消費模式,綠色、健康與可持續的消費價值觀成為新常態。
3共享經濟促進綠色消費的內在邏輯
共享經濟是憑借互聯網及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而產生的新型交易模式,其實質在于整合了碎片化閑置資源,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在被傳統市場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或長尾市場上進行交易成為可能,一些小眾、個性化的市場需求被重新挖掘并形成擴大趨勢,從而擴張了整體市場邊界[10]。共享經濟作為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經濟模式,在不斷促進消費可持續性變遷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其綠色發展的共同理念。共享經濟之所以顛覆傳統的消費模式,原因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共享經濟分離所有權與使用權
共享經濟模糊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邊界,通過短時讓渡物品所有權的形式避免資源的閑置與低效。隨著共享經濟的深入發展,可交易產品與服務的領域不斷擴大,涵蓋了普通固定資產和一般無形資產,即房屋、交通、空間、技能、知識、時間等,共享經濟可以借助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其使用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傳統市場中,商品的經濟價值決定于自身的所有權,使得成交價格往往偏高。而共享新平臺憑借現代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將供需雙方交易的重心從所有權轉向使用權,破除所有權的獨占性,深挖未被充分使用的時間、空間、物件等閑置產能所具備的潛在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從而以較低的邊際成本將閑置商品的使用權轉讓給新的消費個體,在增加邊際收益的同時,也幫助閑置資源在恰當的時間匹配合適的需求對象,保證了物品的個性化再使用,提高其利用率、延長使用年限。
3.2共享經濟整合碎片化資源
共享經濟平臺通過共享閑置資源,打破原有個人企業獨占式的資源配置模式,重新定義了閑置資源的社會化使用規則,促進了供需資源的高效匹配,緩釋了供求矛盾,從而減少了產品重復生產導致的資源損耗與污染排放,提高了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綠色特性。作為共享經濟運行的“神經中樞”,共享經濟平臺發展成一種獨特的聯結供給者與消費者的雙邊平臺,是一種多對多的多維立體連接中介,擁有強大的搜索、匹配、定價及事后評價功能,使得共享經濟分為C2C、B2C、B2B等商業模式,這是共享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形態的典型特征。在房屋短租、順風車出行、單車出租等傳統產業難以觸及的零散化、個性化交易市場中,共享經濟憑借共享平臺的使用性和易用性的獨特優勢,實現了簡便快捷的交易匹配。通過對閑置存量的高效激活,個人的房屋閑置空間被普遍開發,私人出行不斷被綠色共享出行取代,改變了消費者“衣食住行”的消費行為,從而持續培育消費者群體的綠色消費習慣。
3.3共享經濟降低交易成本
共享經濟的實質,是由接近零邊際成本模式導致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現代信息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傳統的交易場所、方式、媒介等,特別是高效率地實現信息搜索與獲取,快速匹配供需雙方,從而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共享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本理念是利用閑置資源創造社會價值,消化了部分私人盈余資源和行業過剩產能,這使得其具有普惠經濟的屬性[11]。共享平臺突破了傳統市場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通過操控定價機制能夠有效兼顧交易成本與供需信息兩方面,實現市場在低交易成本下的高成交量以及分散化需求信息的實時引導和利用。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共享市場中的用戶增多,平臺成交量翻倍,交易匹配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社會福利持續升高。
3.4共享經濟拓寬信息分享渠道
來自供需兩側源源不斷的信息流支撐著共享經濟平臺的持續運營。通過收集、分類、整理和分析供給者和需求者的真實信息,形成助力供需匹配的動態信息系統,保障碎片化交易的流暢進行。同時,基于區塊鏈等底層技術架構,交易雙方的信用信息“互通有無”,更具可記錄性、透明化,規避中間商的“盤剝”,增加消費者剩余。共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積極應對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多數共享平臺實施的雙邊聲譽機制幫助消費者及時查看過往的服務質量和歷史價格記錄,激勵服務提供方不斷提供優質的平臺與產品服務。寬泛的信息分享機制與低廉的信息收集成本優勢,使得共享經濟大幅規避了以往常見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降低不確定性,保護了消費者與閑置資源提供商這一雙邊參與主體的共同收益,提高了交易所產生的正外部效應。
4結論
文章在梳理共享經濟促進消費綠色性的相關文獻基礎上,指出共享消費模式是伴隨現代共享經濟演化而來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并概括了共享消費模式具有的三個核心特征,即全新的理論基礎、擴大的消費者福利以及綠色、可持續的消費倫理文化。進一步明確了共享經濟新業態顛覆了傳統消費模式,突出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共享經濟淡化商品的所有權,短期出讓產品的使用權,盤活存量、高效配置資源;第二,有效整合了社會閑置資源,挖掘其潛在價值;第三,互聯網共享雙邊平臺顯著降低了交易和物流成本;第四,信息脫域增加了市場參與主體的信用透明度。共享經濟的這些關鍵特征,促成了協同消費、適度消費、信任互惠的消費倫理新常態,社會價值與環境價值得以突出,有效地遏制了極端消費主義、奢侈型消費,成為推動綠色消費的經濟新模式。
作者:張健雄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