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專業實習生共情能力現狀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8年10月,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保定市某三級甲等醫院122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匿名方式,在實習生進行集中培訓學習的課間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員講解調查目的、問卷填寫指導語,問卷填寫完畢由調查員當場收回,檢查問卷填寫的完整性,對缺項漏填的問卷當場返回補充填寫。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22份,回收有效問卷12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調查工具
調查表內容包括三部分:①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級、政治面貌;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對共情能力的認知情況;③共情量表,選用安秀芹[2]等翻譯編制的杰弗遜共情量表(theJeffersonscaleofempathy,JSE),共20個條目,包括觀點采擇(10個條目)、情感診療(7個條目)、換位思考(3個條目),采用李克特7點評分制(7-pointLikertscale)進行評分,滿分140分,得分越高說明實習生共情能力越強[3]。1.3統計方法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檢查、編碼,采用數據錄入軟件Epidata5.0對數據進行雙錄入,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分析方法包括統計描述,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計算資料采用構成比(%)描述,采用方差分析進行假設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現狀分析
(1)一般情況本研究122名被調查對象中,女生34人,占27.87%,男生88人,占72.13%;大四學生53人,占43.44%,大五學生69人,占56.56%;政治面貌主要為團員,共116人,占95.08%,黨員6人,占4.92%。(2)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得分情況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平均分為(79.2±4.621)分,得分率為56.57%,最高分91分,最低分68分。杰弗遜共情量表滿分140分,調查對象的得分率低于60%,可見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整體很低。(3)不同特征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得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不同年級、政治面貌特征共情能力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性實習生共情能力得分低于女性實習生。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相較于男性來說情感更細膩、溫柔,更加注意患者內心世界的情感情緒變化,從患者的角度出發,體諒患者的痛苦[4]。而且女性相較男性更開朗,更加能和患者保持暢通的溝通和交流,具有親和力的語言能獲得更多信任[5]。(4)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接受共情能力教育的情況在調查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中,學習過的醫學人文課程所占比例依次為: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醫學導論、醫患溝通學、醫學史。其中,選修過醫學心理學的學生最多,有109人(89.34%),選修過醫患溝通學的學生只有25人(20.49%)。在學校醫學人文課程教育過程中,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態度、課堂氛圍和教學水平感到滿意的學生在半數以上,學生對醫學人文課程的考核方式感到滿意的程度最低,占34.43%,詳見表4。在學生接受人文素養教育方式傾向方面,學生更傾向于社會實踐活動這種醫學人文素養教育方式,占75.41%;學生對通過各種論壇這種醫學人文教育方式來提升醫學人文素養的傾向性很低,只占28.69%。
2.2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的原因分析
(1)醫學院校和實習單位對學生共情能力培養不夠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年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增加,醫療衛生人員的缺口越來越大。另外,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技術的發展,醫學片面的崇尚技術主義,追求對疾病的可控性和確定性,這都促使醫學院校和實習單位把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重心放在臨床能力的培養和醫學理論知識的填充上,迫切的為醫療衛生事業輸送“會看病的醫生”,而在培養過程中忽視了臨床醫師崗位勝任力中關鍵的一環—職業精神與素質的培養。所謂“醫者仁心”,共情能力作為醫學人文素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共情在臨床上的應用不僅會對患者產生有益的影響,還會對醫生的工作和身心產生良好的作用。醫學院校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共情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對醫學人文課程的開設程度不一,存在開設課程單一、學時數偏少、教授內容簡單、授課方式單一陳舊、考核體系不健全、專業授課師資匱乏、理論教學與實踐脫離等問題,沒有喚起學生對共情能力培養的意識。相關實習單位在學生實習過程中也缺少共情能力培養環節,實習帶教教師在學生臨床實踐過程中沒有引導學生對醫患、護患之間的共情進行觀察感悟,也未引導學生在接觸患者的過程中增加共情的使用。另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在校進行理論課程的學習時,臨床課程的學習和考試考核任務繁重,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也被繁忙的實習任務占據時間、精力,無暇顧及共情能力的培養。(2)課程設置缺少對醫患溝通技巧的培養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選修過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但選修過醫患溝通學的學生只占20.49%,這是導致本研究對象共情得分較低的一個原因。醫學領域的共情是指醫生準確理解患者的情感情緒,并且對患者的情感需求給予正確的回應,關懷患者,體諒患者,以便更好的促進臨床治療的能力[6-7]。本科實習生在臨床實踐中與患者接觸時,即使從內心對患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但是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而不能及時準確地對患者提供的這種共情機會進行回應。在臨床上,僅有對患者基本的同情還不夠,臨床醫師只有在情感上對患者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的同時,還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來回應患者,才真正達到了醫患雙方的共情。因此,有效的溝通技巧是促使醫患雙方共情成功的基本要素。很多醫學院校為了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設置了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但是忽略了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塑造。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溝通技巧,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不僅可以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營造良好的醫療氛圍,還能促進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
3討論
醫患之間的共情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免疫力系統,實現更有效的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還能使醫生獲得較高的職業成就感和滿足感。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較低,因此制定切實可行的共情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對改善醫患關系,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塑造德藝雙馨的臨床醫生意義重大。
3.1醫學院校和實習單位要重視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
當前,隨著醫患關系的轉變,國內外的醫學教育呈現“去共情化”趨勢[8]。醫學教育培養目標和醫學課程體系摒棄了共情能力的培養,醫學生的共情能力呈下降趨勢[9]。本研究證實醫學生共情能力需要得到重視,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軍,精湛的醫學技術和良好的醫學人文素養都是醫學生不可或缺的職業能力,而共情能力作為醫學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重要的醫學教育課題。共情有助于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培養關愛、尊重、理解患者、學會換位思考、富有同情心的優良品質,提高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他們在未來更好地勝任工作崗位,預防醫患沖突,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9]。因此,醫學院校要意識到,為緩和現階段醫患關系緊張的趨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僅要重視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還要重視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臨床實踐是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環。在臨床實踐階段,相關實習單位要將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設定在培養方案之中,將溝通能力等人文實踐方面的能力體現在考查范圍之內。
3.2理論課程要增加共情能力的培養
理論課程的學習是提高醫學生共情能力最基本的途徑。醫學院校要重視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共情能力的培養,將共情相關知識納入醫學人文課程中,增加課程學時數,創新理論課程教學方式,增加對共情能力的考核。在理論知識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講解臨床實踐過程中臨床醫生對患者共情的真實案例;還可以把一些共情培養策略的理論知識通過生動的課堂活動呈現,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心理劇等方式;在其他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例如動物實驗課、解剖課,教導學生要尊重實驗動物,不要造成過度的傷害,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對生命的尊重;在醫學人文課程考核方面,要把醫學生共情能力也納入考核范圍,考核內容要多樣,考核形式要靈活,不要局限卷面作答這種考核方式。
3.3創新共情能力培養方式
培養實習生的共情能力,不能只靠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借鑒國外先進的培養方式,開展體驗式教學。國外學者對共情能力培養方式的研究,多是通過營造一種真實的醫療環境,使醫生站在患者的角度,體會患者在病痛中的情感情緒變化、心理活動歷程,從而對患者產生憐憫之心。例如模擬游戲、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法,就是通過游戲使醫患之間的角色互換,讓醫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患者的情感情緒,擺脫以自我為中心,主動關心患者,體諒患者。薛俊琳[10]等學者通過對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大三的65名護理學生應用巴林特法進行共情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干預后的護理學生共情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干預前。李麗紅[11]等學者通過對鄭州大學護理學院2011級護理專業的86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方法的干預,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的共情得分高于對照組。因此,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中,既要注重對學生傳授共情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要創新共情能力的培養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
3.4培養專業的教學師資
共情在我國醫學人文領域剛剛延伸開來,不管是醫學院校還是學生自身,對共情的定義、內涵、機制、影響、培養策略都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共情知識普及初期,共情能力培養階段,專業的師資隊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醫學院校現有的醫學人文師資,多是哲學、倫理學、法學等人文社科教師,醫學知識欠缺,沒有臨床實踐經驗,致使人文學與醫學分離。實習學生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帶教教師臨床任務繁重,自身對共情等人文理論知識的掌握不足。醫學院校要引進醫學人文課程專業師資人才,鼓勵臨床一線工作者參與到醫學人文課程的講授中,為學生的基礎課程學習進行真實案例剖析,還要倡導人文、哲學、心理等社科類老師多學習研究醫學人文知識,培養專業的醫學人文教師。臨床帶教教師在臨床帶教過程中也要注意自身對共情的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還要對實習生的臨床實踐活動進行醫學人文方面的指導,鼓勵學生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3.5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
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是幫助學生掌握了共情相關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把掌握的共情知識內化成共情能力,加深學生對共情知識的理解。在共情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組織學生多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參加社會志愿活動、社區衛生服務活動、社區義診活動,增強學生服務社會,關愛他人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與他人的溝通交流能力。學生只有深入臨床一線,接觸患者、觀察患者、了解患者,才能從內心深處對患者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動產生共鳴。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在臨床實踐活動中,要對患者的病情傾訴保持耐心,體察入微的了解患者的痛苦;在對患者的診療過程中,動作幅度要盡可能小,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對患者告知診療計劃和用藥方案時,要詳細解釋患者困惑之處,減少患者的擔憂之情;對患者家屬的擔憂、悲痛表示理解寬慰,增加患者及家屬對醫生的信任;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體諒患者的家庭經濟條件,盡可能地為患者選擇經濟負擔小、療效相當的治療方案。另外,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也要仔細觀察帶教教師對患者的共情行為,和患者的交流溝通技巧,對照自身進行檢查,查找差距補齊短板。
3.6提升溝通技巧,強化共情能力
絕大多數的醫患溝通中,患者并不直接通過語言向醫生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是通過某些非語言方式間接、含蓄的表達,例如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眼神等方式。當醫生在獲取到共情機會,回應患者時,有時也會使用非語言方式。醫生在溝通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正確的語言溝通,學習觀察患者在溝通過程中的面部表情變化、語速語調變化、眼神的交流和肢體動作的使用,同時也要學會使用非語言溝通方式對患者的共情需求進行回應。醫學院校要增設醫患溝通學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實習單位也要定期進行醫患溝通技巧的培訓,邀請專家進行醫患溝通技巧講座。實習學生要重視自己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培養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還要掌握一些非語言溝通技巧,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帶教教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積極承當一些知情同意告知任務來鍛煉自己的溝通技巧。綜上所述,共情在臨床上的應用可以改善醫患之間被嚴重物化的關系,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并且可以增加醫生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成就感。因此醫學院校、實習單位都應重視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習生共情能力的培養,強化其共情能力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和培訓,培養一批有醫術、有“溫度”的健康守護后備軍。
作者:陳素鳳 郭曉旭 黃雯莉 張賀 張新平 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河北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