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科技哲學下科學發展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系統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一種是關乎人類命運前沿的發展理念。它的提出旨在針對目前社會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其理念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體現一種生態精神,對現代社會和諧發展具有現實性意義。本文從科學技術哲學視域下的科學發展觀角度出發,從系統論、技術論、生態論三個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國社會面臨的問題,厘清我國社會發展所遵循的規律。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和諧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性觀點。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生態精神;科學技術哲學
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可以說目前我國的發展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而這種狀態在未來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社會需要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來適應當今我國實際發展現狀。科學發展觀就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之下提出來的。它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區域、國內外及人與自然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本文是從科技哲學角度出發,深刻分析目前我國社會面臨的問題,厘清我國社會發展所遵循的規律,以科技哲學的視角解讀科學發展觀,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和諧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性觀點,同時進一步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內涵。
一、系統哲學范式下科學發展觀解析
科學技術哲學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具備系統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也常常被用于研究系統的結構、特點、行為、動態、原則、規律等。因此通過系統哲學的角度對科學發展觀進行解析,可以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一種整體性思維,同時契合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其旨在強調和諧發展的生態觀念,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發展視角,正如亨普爾認為:“對某類現象先前的研究顯示出一套統一性,這套統一性可以用經驗規律的形式來表達?!彼?,為什么要在系統范式下審視科學發展觀原因如下:第一,科學的發展是離不開整體性思維的。因為整體性是一個系統發展的最本質特征。目前我們國家實行的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行之有效,就是因為其體現了一種整體性思維。其理念旨在對各個系統、觀點、組織等各個部分進行整體的分析;并且從各個要素的關系中揭露出事物的運行規律。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我黨的帶領下我們國家的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其中的滄桑巨變無不讓世界為之震撼。但發展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也一度出現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在這種發展形勢之下,作為一個整體性思維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便由此應運而生。胡錦濤就科學發展觀曾經指出:“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和自然界的復雜關系,涉及人與經濟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币簿褪钦f,科學發展觀實質上是一種系統的哲學,它體現了一種系統與要素的動態平衡的關系,強調發展中諸多要素與其他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現如今社會市場經濟之下,整體理念的運用在于把社會與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深刻意識到經濟發展與社會各要素之間不再是一種從屬關系。通過把社會經濟發展所涉及的各個要素諸如社會、經濟、環境等都緊密聯系在一起,徹底改觀從前“先發展后治理”的錯誤發展理念,運用整體思維平衡經濟發展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打破以往以經濟效率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格局,轉變以往片面強調解決發展的經濟模式。第二,科學發展觀的客觀性需求??陀^性是科學發展觀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要想確保所有內在要素共同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協調性思維作為指導思想。一切系統都蘊含著協調因素,各因素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亦是協調性的體現。所謂協調,即指系統的整體與要素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結構與功能之間、層次與層次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等各方面和諧共生??茖W發展觀就體現了這種協調性發展的思維??茖W發展觀包括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五個范疇,其強調在全面發展的同時要做到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不僅是社會系統整體的發展,更應著眼于社會系統與各個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社會系統與人類和自然等其他各個系統之間的發展。與此同時,協調發展要求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社會系統發展的速度,更要確保整個發展過程中,社會系統與各個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社會系統與人類和自然等其他各個系統之間發展的順序、占比等。在統籌兼顧的同時也應該有所側重,這樣才能實現協調與可持續發展??茖W發展觀從全面的角度考慮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其中飽含了系統論智慧。從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來看,科學發展觀是用系統論的方法來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按照系統性思維要求,任何事物都始終處于一定系統之中,隨著事物的發展,各個系統中同時又處于新的系統中,其各個要素也會隨著系統的改變而被賦予新的關系,通俗來講事物始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時代在向前進步,世界在不斷變化,實踐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人類始終處于認識真理、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之中,這也是永無止境的。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各部分之間的協調發展,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探索,能使我們黨的理論不斷向前發展,不斷為實踐提供新的理論指導,保證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從系統哲學的角度審視科學發展觀,可以看到,科學發展觀是一個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科學發展觀把系統觀念作為理論體系的基礎內容,在糾正了以往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內容,甚至是唯一的指導方針或發展理念之后,把環境、科技、社會、教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全部納入到發展體系中。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統籌兼顧環境問題的治理與整改、科技的創新與強盛、社會發展的協調與統一、教育的培養與重視、政治的建設與鞏固以及文化的繁榮與保護,著眼于整個復雜的社會系統而不單單是片面的經濟發展,對整個大背景下各因素進行全面性思考,體現了整體性發展的特征。摒棄傳統片面、單一追求經濟發展的狹隘思想,而認識到物質世界本就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特殊系統,把系統性、整體性思維合理地運用到社會發展的理論中去,這其中包含的是豐富而系統的哲學思想。只有全方位推進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的建設,切實做到保障民權與民主,依法治國,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實現財富合理分配,生態保護穩步推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技術哲學視角下的科學發展觀蠡測
技術哲學是以技術為研究對象,是對哲學的技術思考與反思。該章從技術哲學的視角來分析科學發展觀,分析技術要素之間關系,探究科學發展觀之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與規律。第一,技術是人類生存與自我超越的途徑。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在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傳統的發展理念,片面強調技術的功利性,以最大限度利用技術、開發自然資源和改造環境,超越了自然系統的承載能力,忽略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關系,造成了破壞環境以及能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例如在21世紀初,有些地區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許多“癌癥村”。在工廠選址上不顧下游居民利益,工業廢水任意排放于河中,造成下游絕大多數居民身患絕癥。這種既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又污染自然,嚴重損害了人類的持續生存與發展空間,不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當下資源的稀缺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諸多問題,在技術哲學思維下,科發展觀要求技術發展充分尊重自然承載力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科學地、合理地追求人類的利益,堅決否定割裂人與自然的二元觀點,努力推廣新型綠色技術革命。第二,衡量科學發展觀的技術標準是“以人為本”,其目標在于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的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政治作為人類社會發展要素之一,是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的生態同樣關乎人類命運發展。在當時代背景下,堅決反對“腐敗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的思維。這種以犧牲人民利益,透支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發展道路,實際上無異于“飲鴆止渴”。為此選擇發展道路時,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打造生態—政治—社會的模式。其次,堅決反對“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思維,努力克服以破環境、過度開采資源為代價的片面性觀念。人與自然之間是共生的、互為依存的關系,不能線性地割裂二者的關系。因此在技術哲學思維下,綠色技術的發展之路必須建立尊重社會發展規律之上,同時要兼具對自然承載能力的考慮,轉變以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再把經濟效益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標準。最后,科學發展強調經濟發展同時,也要做到兼顧公平。
三、生態哲學思維下的科學發展觀分析
科學發展觀是以生態哲學為基礎的理論,改變過去以犧牲環境為前提過分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觀念,旨在要協調人類和自然的發展,要求人類應該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自然。體現了生態與文明的精神實質,飽含著深刻的生態哲學智慧。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從根本上減少生態污染、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并將其作為發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彰顯了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類應該掌握生態發展規律,為人民構建幸福美好的未來生活。第一,科學發展觀飽含生態哲學智慧。從生態哲學視角出發,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必須統籌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要有對未來充滿充分前瞻與預測??茖W發展觀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應該與自然共生共榮、共同發展。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生態哲學不僅可以適用于社會有形的介質上面,在大數據信息化的背景下,現代許多網絡交流平臺如火如荼,虎牙、快手、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成了現代人們重要的生活與交往方式,因此構建網絡虛擬生態也直接關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因此人類在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中,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證自身所需的前提下,著眼于子孫后代把目光放長遠,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其發展都應該控制在環境承載能力的范圍之內。第二,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生態哲學強調人與自然有機統一。人與自然二者之間不是隸屬的關系,而是一種合作共生、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我們提倡和要求人類要愛護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政治環境與網絡環境等。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統籌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關系成為了重中之重。通過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道路,已經不再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茖W發展觀從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實際問題的現狀出發,在客觀分析出目前我國存在人口基數大,水、能源、礦產、土地等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形勢日益嚴峻等問題后,選擇了低消耗的發展路線,近幾年來強調的低碳、零碳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正是印證了這一點。
四、結語
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集經濟發展、生態發展、社會發展于一體,統籌兼顧、協調統一,不僅重視經濟發展在整體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重視生態發展與社會發展在整體發展中的影響??茖W發展觀一種是關乎人類命運前沿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后,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從科學技術哲學的視域來分析科學發展觀,以科技哲學的視角解讀科學發展觀,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和諧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性觀點,同時進一步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內涵。
參考文獻
[1]陳文華.科學技術與辯證法[J].山西太原: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12.
[2]胡麗.科技風險的現代化反思[J]人民論壇,2011.
[3]李玉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J].軍工文化,2012.
[4]王如松.美麗中國新轉折[J].人民論壇,2012(33).
[5]王旭烽,任重,周新華.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吉模式”研究[J].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心,2011.
作者:楊璨 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