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口腔科銳器傷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醫院感染管理科登記在案的職業暴露共30人。
1.2方法
制定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制度,規定發生職業暴露后應進行正確的應急處理,并上報至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將暴露情況詳細記錄于《利器傷登記備案表》進行備案,并對暴露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從而采取檢測、注射疫苗、觀察等處理方式。
2結果
2.1職業暴露種類
共發生職業暴露30人,其中銳器傷24人,占80.00%;黏膜暴露4人,占13.33%;其他2人,占6.67%。
2.2人員分布
醫師12人,占40.00%;護士15人,占50.00%;工人3人,占10.00%。
2.3科室分布
內科12例,占40.00%;病房5人,占16.67%;外科門診及其他科室共占43.33%。
2.4暴露原因
小器械、注射針頭以及縫針、刀片劃傷占主要部分,占76.66%,處理醫療垃圾、傳遞器械以及其他占23.33%。
2.5受傷部位
因口腔治療大多為個體近距離治療,故主要集中在醫護人員手部及面部,其中手掌上發生的傷害有26人次,占86.66%;手臂及面部各發生2人,各占6.67%(表1)。
2.6職業暴露者接觸的感染源
由于大部分為門診患者,所以感染源的確定較為困難,不詳的有26人次,占86.67%,明確的感染源的有4人,占13.33%,感染源為乙型肝炎患者。
3討論
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醫療護理等工作過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體攜帶者或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污染了皮膚、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體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感染的情況。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醫務工作中常見的意外傷害,而在眾多職業暴露中銳器傷又是最常見的職業性損傷,多種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均能經銳器傷傳播。尤其是在口腔科,因醫務人員需要頻繁使用探針、車針等銳器,極易發生職業傷害,所以做好口腔科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我院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五大口腔專科醫院之一,創建于1947年,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口腔專科醫院,針對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醫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人員配置不足、防護不夠等原因,職業暴露仍時有發生。
3.1口腔科醫務人員的職業特點易發生暴露
由于口腔診療的特殊性,醫務人員在檢查治療過程中要與車針、探針、鑷子、注射器、刀片、縫針等小器械頻繁接觸,人工完成各項治療,所以易發生職業暴露,且暴露的種類主要以銳器傷為主。本組數據顯示,醫師與護士均易發生暴露,這與其他文獻報道中以護士傷害為主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口腔科大多為醫師個體操作,且醫師在治療時要使用較多的車針、擴大針等小器械所致,例如口腔內科治療。在本組統計數據中占前3位的是口腔內科、病房、口外門診,這與科室大、患者多、器械使用量大有關,口腔內科的暴露占比例較大,為40.00%,且大部分集中在醫師身上,主要相關操作是在內科治療過程中頻繁使用小器械,造成被刺傷、劃傷;除口腔內科外,外科病房、外科門診也易發生暴露,占26.67%,主要關聯操作是在換藥、縫合等過程中發生;供應室發生2例,占6.67%,主要關聯操作是在清洗醫療器械過程中發生。除醫師外,口腔科護士也較易發生暴露,占50.00%,這與國內相關報道相接近,主要是在下車針類小器械、處理醫療廢物、調拌材料等過程中操作不當或意外所致。
3.2醫務人員的不規范操作易發生職業暴露
本組調查顯示,小器械刺傷、劃傷大多是在下車針、操作中、收集廢物等環節中發生,占80.00%,這與醫務人員操作不熟練、不按操作規程操作有關;部分醫務人員對職業暴露認識不夠,認為只是意外傷害,具有偶然性,不能有效重視起來。此外醫務人員的暴露與工作繁忙、人員緊張也有很大關系,在國際上口腔科的操作標準為四手操作,即一名護士配合一名醫師,而在國內醫護比普遍約為4∶1,甚至更多,無形中導致醫護間的工作交織混在一起,一個護士配合多名醫師,工作量增大,導致易發生暴露。護士繁忙導致醫師不得不承擔由護士完成的工作,如下機頭、處理醫療垃圾等大量瑣碎、重復、費時的工作,增加了醫師的工作負擔,增加了暴露的概率。
3.3銳器傷易傳播疾病
在口腔治療過程中因治療的器械會接觸患者的血液、唾液,而此類污染物又帶有大量的細菌,稍有操作不慎,便有發生傳染的可能。我國是HBV和HCV高發區之一[2],梅毒、HIV攜帶者也日益增多,該類疾病的職業暴露問題日趨嚴重,醫護人員面臨著嚴重的職業感染風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口腔科醫務人員HBV感染率明顯升高,只要被0.004mlHBV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而口腔治療中的小器械基本都要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這就給醫務人員帶來了潛在風險。本組30例統計數據中明確有乙型肝炎的有4例,占13.33%,另外均為不詳,這主要是因為口腔專科醫院為大門診、小病房的特點,大多治療集中在門診完成,而很多門診患者對自己是否攜帶乙型肝炎等病毒并不知情,所以這就間接對醫務人員產生較大的心理影響,不知道患者是否為病原攜帶者。此外醫務人員對傳染病患者也存在僥幸心理,明知為傳染病患者,但仍會發生暴露,本組數據中就有3例醫務人員已明知患者是HBV陽性仍然發生傷害的案例。被HBV、HIV陽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針刺傷或劃傷時,多數受傷者都會產生一定的焦慮及悲觀情緒,對受傷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壓力,同時對其他相關接觸但并未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也造成一定恐慌,說明此類暴露對醫務人員的影響較大。
3.4預防措施
3.4.1完善職業暴露報告制度及暴露后處理原則
醫院感染管理科應完善職業報告制度和暴露后的處理原則,動態追蹤已發生暴露人員,定期對全院職業暴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導致暴露的相關危險因素,制定干預措施,從而降低暴露發生率。
3.4.2加強對醫護人員職業安全的培訓與教育
通過培訓學習,可以了解職業暴露的危害,增強醫務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在發生暴露后能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暴露及暴露后的感染風險。因此常規的職業暴露教育對于降低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以及暴露后感染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3.4.3加強個人防護,嚴格執行標準操作流程
發生暴露后是否引起感染,不但與所涉及的病原體密切相關,而且與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刺傷深度及接觸血量密切相關。有報道顯示,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氯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減少>50.00%[3],此外口腔科醫務人員戴上口罩、帽子、護目鏡等防護用品后可有效減少患者血液、體液噴濺而引起的暴露。在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要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強調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雙向保護,對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均視為有傳染性的病源物質,接觸這些物質時做好各項防護。在工作中安全操作是基礎,注意改變個人不良操作習慣,各項操作要按相關操作規程實行,如避免針頭回套,使用利器盒,用傳遞盒傳遞醫療器械等,從而達到減少職業暴露發生的目的。
3.4.4為醫務人員營造寬松的治療環境
在調查中發現,工作壓力大,工作繁忙的科室較易發生職業暴露,所以加強科室管理,合理安排醫務人員治療時間,增加人文關懷,為醫務人員營造積極、寬松的氛圍,可以有效緩解職業緊張,使醫務人員能集中精神去做治療,從而有效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
3.4.5增加護士數量
要改變以往護士配備不足的狀況,向一名護士配合一名醫師靠攏,減輕醫師與護士的工作強度,根據分工完成各自工作,減少工交叉,提高工作質量,減少暴露的發生,保證醫療安全。
3.4.6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控制
醫院每年應拿出相應的經費為臨床醫護人員購置防護用品,完善防護措施,做好各項防護工作。對于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要定期體檢,定期為醫務人員注射相關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等。而對于已暴露的醫務人員要及時對其進行評價分析,必要時注射應急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預防用藥,并對其進行定期(1、3、6個月)觀察評估。總的來說,口腔科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較易發生職業暴露,存在較大的職業安全風險,醫院應重視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工作,采取職業安全教育、加強職業防護、合理配置人員等措施減低職業暴露發生概率,切實保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