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張口受限口腔修復膜臨床應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評價口腔修復膜在黏膜瘢痕化引起的張口受限病例中的臨床應用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自2016年7月~2019年7月接受口腔修復膜進行口腔黏膜組織術后缺損修復的21例張口受限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隨訪至術后6個月,觀察其創口愈合及功能恢復情況。結果:21例患者術后修復膜全部成活,術后創面愈合良好,未再次形成瘢痕化黏膜,配合術后張口練習,患者張口受限都得到較好的改善。結論:口腔修復膜修復口腔黏膜組織淺層缺損,術后成活率高,減輕瘢痕形成,應用于口腔黏膜瘢痕化引起的張口受限病例中,可明顯改善患者口腔器官的功能。
[關鍵詞]口腔修復膜;口腔黏膜瘢痕化;張口受限
口腔黏膜常因外傷、炎癥與黏膜病變術后造成黏膜不同程度的缺損,其創面愈合的過程中常因肉芽組織的爬行、皮片的收縮造成口腔黏膜的瘢痕化修復,影響口腔器官功能,導致張口受限、舌體運動受限等并發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外學者首次將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膜運用皮膚燒傷至今[1],人工生物材料以其優越性逐漸被重視并應用,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膜已用于口腔黏膜缺損修復多年,因其良好的組織相容性,不宜形成瘢痕,愈合效果顯著,廣受認可[2-5]。本研究通過外科手術切除21例張口受限患者瘢痕化口腔黏膜,并進行組織松解,應用口腔修復膜修復黏膜缺損,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應用口腔修復膜修復治療黏膜瘢痕化引起的張口受限病例21例,男9例,女12例,年齡范圍38~70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頰部黏膜瘢痕14例,翼頜韌帶區黏膜瘢痕5例,磨牙后區黏膜瘢痕2例;輕度張口受限10例(張口度2.0~2.5cm),中度張口受限9例(張口度1.0~2.0cm),重度張口受限2例(張口度0~1.0cm);黏膜瘢痕化面積:2.0cm×3.0cm~5.5cm×6.0cm。納入患者張口受限,且由于口腔黏膜瘢痕化所引起者;因口腔腫瘤的生長引起的黏膜瘢痕化而造成的張口受限者除外。
2方法
2.1修復材料
口腔修復膜選用海奧B型口腔修復膜(國械注準20153460386,煙臺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是牛的皮膚組織經一系列處理后制備的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其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可在體內降解,規格分為:4.0cm×6.0cm和6.0cm×8.0cm,其光滑面為基底膜面(“UP”面),另一粗糙面為組織面。
2.2具體步驟
選用規格適應的口腔修復膜完全置于無菌生理鹽水中充分浸泡1min以上,擠壓充分浸透備用。按照常規術式切除黏膜瘢痕組織并進行組織松解,顯露組織創面,開口器檢查張口度,使張口度在原基礎上增加1.0~2.0cm,并記錄患者張口度數值;徹底止血,清理創面后沖洗,根據創面的形狀、大小用銳利的組織剪修剪口腔修復膜,可在口腔修復膜中央剪適量小孔以利創面滲出液的引流,將口腔修復膜的“UP”面朝外貼敷于缺損創面上,口腔修復膜與創緣行間斷縫合,碘仿紗條、凡士林紗布反包扎固定。術后注意口腔衛生及術后第1天,第2天常規予以抗感染治療;術后10~14d拆除包扎敷料,囑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張口練習。
3評價指標
測量記錄納入患者的術前、術中(手術完成后)張口度情況;并于術后2周、1個月、3個月和6個月分別觀察并記錄創面愈合情況及張口度的變化。創面愈合情況包括黏膜是否有紅腫、滲出等炎性反應、黏膜是否再次形成瘢痕化組織、口腔修復膜是否黏膜化、修復的黏膜組織色澤及質地的變化等。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IBM,美國)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張口度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張口度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納入的21例患者張口度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0例輕度張口受限患者張口度約3.1~3.5cm,9例中度張口受限患者張口度約2.2~3.2cm,2例重度張口受限患者張口度約2.0cm,納入的21例患者術前、術中張口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1)。術后6個月后,10例輕度張口受限患者和8例中度張口度約3.4~3.9cm,1例中度張口受限患者張口度約2.8cm,2例重度張口受限患者張口度分別約2.5cm、2.7cm。術前、術中開口度對比差異及術中、術后6個月開口度對比(P=0.04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術后21例病例修復膜全部成活,創面愈合良好,均未出現創面壞死、感染、組織再次瘢痕化等并發癥;術后2周,修復膜與創面緊密貼合,呈淡紅色,質地稍韌,創緣無紅腫等炎癥反應;術后1個月,病例凹陷缺損區基本平整黏膜化,質地轉軟,但與周圍組織有一定的界限;術后3~6個月,修復膜呈粉紅色,表面光滑平整有彈性,與周圍組織愈合良好,僅有2例病例出現修復膜輕度收縮。
討論
相比較皮膚而言,口腔黏膜受到創傷后愈合快,形成的瘢痕組織少,可能與兩者在創傷修復的分子機制不同有關;而發生在口腔頰部黏膜及其附近黏膜的缺損在自我修復過程中常常發生明顯的瘢痕組織[6]。頰黏膜缺損后移植皮片的收縮也會造成黏膜的瘢痕化,影響口腔黏膜的形態及功能,嚴重者將導致張口受限。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是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方法去除動物皮膚組織的表皮細胞以及真皮層內的細胞成分,保留膠原等細胞外基質蛋白和基底膜而制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經廣泛應用于燒傷整形科、口腔科以及眼科等臨床工作[7]。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口腔修復膜)修復口腔黏膜淺層缺損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其操作簡單,減少機體創傷,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成活率高,無排異反應,對組織功能及外形影響較小[8,9],尤其在修復口腔頰部黏膜缺損中未出現明顯疤痕攣縮而導致張口受限[10,11]。海奧B型口腔修復膜制作的牛脫細胞真皮基質具有良好的彈性和較豐富的膠原基質,基底膜保存完好,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組織相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利于創面愈合和愈后恢復[12,13]。納入的21例病例修復膜全部成活,創面均未出現壞死、感染、組織再次瘢痕化等并發癥,術后6個月隨訪觀察,創口愈合良好,創面植入的修復膜已完全黏膜化,與其他學者口腔修復膜在口腔黏膜組織淺層缺損修復的相關研究相符合[14,15]。本研究中,患者張口度通過手術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0例輕度張口受限患者和8例中度張口受限患者術后張口度改善比較明顯,其變化中位數在1.4cm;1例中度張口受限,因患者術前有放療病史張口度變化僅為1.0cm;2例重度張口受限張口度變化為1.1cm,其改善程度與患者原有黏膜瘢痕組織的面積及深淺相關。原有黏膜瘢痕化面積較大、瘢痕組織較深者,張口度較小,術后改善亦較小,反之則較大。同時,術前放療史也是影響術后張口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術后2周及術后1個月張口度數值低于術中張口度值,由于患者術后創口未完全愈合,過度張口會造成傷口疼痛,此時測量的張口度數值會低于實際值,隨著傷口的完全愈合,這種差異在逐漸縮小。筆者還發現患者在拆除口內紗包后早期的張口練習也至關重要。術后通過循序漸進的張口練習,張口度可再次得以改善。術后2周到術后半年內進行張口練習張口度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研究中21例張口受限患者通過口腔修復膜修復黏膜缺損后,術后口腔黏膜組織未再次形成瘢痕化,配合術中瘢痕松解術,術后張口練習,原有的張口受限都得到改善。綜上所述,口腔修復膜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術中操作簡單,術后愈合良好,尤其可以減少口腔黏膜瘢痕組織的形成,改善張口受限;應用于改善黏膜瘢痕化引起的張口受限病例中,可更大地發揮修復膜其自身的優勢,其臨床值得推廣。
作者:項先旺 陳傳俊 王來平 葉茂昌 周瑜 朱偉政 王祎 彭暉 章禮玉 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口腔頜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