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信息失真治理的對策措施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一直存在于企業之中,形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針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進行簡單的分析,從而提出有效的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方法,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管理,確保企業健康的發展。讓會計信息能夠真正的反映出企業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真實情況,為企業的發展和戰略部署,提供真實有效的分析和判斷的數據支持。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從業門檻低;制度;《會計法》;會計準則
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很嚴重,不能為投資者以及債權人提供精準的企業信息,不能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真實的情況,也會對政府的監管部門進行誤導,不能順利監管企業的運行狀況。所以,需要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本文主要針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其中三點原因進行簡單的闡述,并且依據這三點原因,有針對性的展開討論,如何提高會計信息失真的質量方法,以及具體的治理方針的分析。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從業人員資格審查不嚴
我國今年來參加會計資格證考試的人數越來越多,除了一部分是會計專業和金融專業畢業的學生以外,很多人是其他行業的人員,并且沒有受過專業的會計學習和教育,因此,只要獲得了會計資格證,很多企業就會聘用。但是會計知識的實用性是很強的,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不能熟練的處理企業的有關賬目,因此,會出現記錄錯誤的問題,而且某些人對《會計準則》的有關內容不重視也不關心,對《會計法》的相關內容當成兒戲,所以導致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出現,這也是目前我國企業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二)企業管理制度不科學
除了會計人員自身的原因以外,還有一項就是因為企業管理制度的不嚴格,一部分是因為沒有管理經驗,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時候,不能主觀意志和客觀法律有效的結合,控制好會計信息是記錄,這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某些企業為了規避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想要少納稅,在合理避稅的工作以外,制作假賬,這也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需要針對這兩種原因,企業需要加強管理制度,而有關部門也需要加強管理和檢查。
(三)缺乏高素質,高水準的注冊會計師隊伍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基礎的會計從業人員以外,還需要高級的注冊會計師。但是,目前我國高級注冊會計師的人數很少,一般工作經驗豐富,具有資質的注冊會計師,主要受聘于國企,跨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很多中小型企業就缺乏注冊會計師的隊伍,因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而不能及時的發現和查處。而且某些企業既是有注冊會計師,但是其獨立性不能得到保證,所以,注冊會計師的工作行為,也會受到企業的影響,這也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二、會計信息失真治理對策的分析
(一)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資格考試級別和難度
我國今年開始,某些地區暫停了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而有關會議擬定建議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雖然現在暫無定論,但是通過大方向可以進行判斷,我國要提高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考試和標準。我國進行年會計從業人員的水平過低,不夠專業,導致會計行業人員的專業性和素質都不夠高,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會計從業資格證,非會計專業人員,只需要自學或者報班,學習兩三個月,就可以參加考試,甚至獲得資格證。這就直接降低了會計人員的水平。因此,想要解決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首先,就應該大浪淘沙,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難度和級別,或者選擇其他的方式進行考試,盡量以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或者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為主,企業在招收會計人員的時候,也應該有針對性的提高面試的難度,還可以組織一場現場考試,選取比較經典的會計信息失真案例,以及數據,讓參加面試的人進行分析,哪里出現了問題,并且進行改正,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和解決,就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的實際水準。這是減少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手段,因此,無論是國家有關部門的考試,還是企業的面試考試,都應該提高相關的難度和級別,同時可以甄辨出真正有能力的從業人員。
(二)《會計法》以及《會計準則》的內容需要完善修改
我國某些地區暫停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主要是為了調整近些年我國會計從業資格門檻過低的情況,導致會計從業行業的混亂。而會計從業資格證的如果要取消,則《會計法》等內容也需要調整,因為目前為止,會計從業資格證還是從事會計工作的重要憑證。在有關內容進行調整的時候,應該重視對會計信息失真的管理。首先,需要詳細規定,哪些行為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是觸犯法律法規的,并且依據相關法律,該種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相關處罰。其次,需要對企業有目的性的制作假賬,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進行相關的規定以及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不能讓企業出現偷稅漏稅的情況。在其次,完善《會計準則》,是從日常工作行為中,規范會計人員。應該細化到會計人員工作的內容和范圍。但是在細化規定和執法嚴格的時候,也要確保會計人員工作的靈活性,這是因為經濟發展變化太快,相關的規定標準可能只適用于兩年,那么在出現新的數據形式,或者內容的時候,而相關法律還有出臺或者完善,則應該讓會計在不違法的情況發,靈活處理有關的內容,這樣在避免企業出現進行的損失的同時,也可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所以,想要減少甚至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就需要國家的相關部門和企業共同努力,不斷的完善《會計法》和《會計準則》。
(三)提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的質量
會計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為會計信息發展以及更替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不能繼續接受教育和學習,就會導致會計從業人員與社會脫軌,只按照已有的會計內容和知識進行處理,從而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因此,企業需要重視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首先,需要定期組織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學習,以及有關的考試和檢測,如果有學習不到位的,應該繼續學習。其次,企業應該對從業人員開展思想和素質教育。無論法律法規制定的多嚴格,只有心中有法,有敬畏心理的人,有理智的人,才不會做出違反法律法規的事情。因此,需要經常開展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尤其是要以社會上因為會計信息失真而觸犯法律的案例作為警示,進行講解。同時,還需要學習跨國企業對會計從業人員工作的鼓勵方式,讓會計人員喜歡上這份工作,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最后,則需要和有關高校進行合作,為會計從業人員提供高質量的素質教育和繼續教育。
(四)完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和監管體制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情況出現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沒有達到要求,或者是因為會計從業門檻低導致以外,最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會計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對會計工作人員的有關管理制度,過于嚴苛,不夠人性化,不能讓會計靈活處理相關數據,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其次,是因為企業的監管系統和體制不完善。企業需要一個完善的監管體系和管理制度,監管體系主要針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管,對整個企業的內部會計活動的情況進行監管,讓企業的管理者對企業的會計活動情況有一個真是的了解。在監督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明確不同的責任到個人,不同的人監管會計的不同環節,如果一旦滑稽信息出現失真的情況,追根溯源,找到具體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該環節的負責人則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嚴重者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最后,企業管理體系的完善,應該參照會計從業人員的要求和意愿進行修改,因為企業的運轉離不開人,只有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讓會計從業人員心理感覺到溫暖,自然而然會為了維護企業的利益,認真的完成相關的工作。
(五)加強外部對企業的會計監督管理,構建注冊會計師隊伍
企業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不僅僅是會計人員自身不遵守法律法規的問題,還有某些企業為了避稅,而選擇某些違法的手段,影響著會計人員,做出錯誤的選擇和工作。因此,不僅僅應該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資格的培養,更應該重視對企業的監督。所以,有關部門應該有針對性的加強對企業的會計監督管理。其次,企業應該重視構建注冊會計師的隊伍,因為注冊會計師是經驗豐富,而且專業知識以及能力非常強的會計人員。而企業為了發展,應該聘請注冊會計師,同時應該保證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性,可以準確的判斷出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避免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出現。最后,也需要對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工作環境,進行合理的監督管理,確保注冊會計師不會出現某些違反規定和法律的行為。而加強對企業的會計監督管理,和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則需要依照《會計法》為底線,既要保證“以人為本”的和諧理念的體現,又要保證“依法治國”的管理方式,這樣才能保證嚴寬相濟,讓會計工作人員在感恩和敬畏的狀態下,認證努力的工作,而企業也會遵守法律法規。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的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五條解決辦法,分別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從業會計人員資格的提高,可以有效的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性。其次,有關法律的完善,既是保護了會計從業人員,為會計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也是起到警示的作用,規范了行業的發展。在其次,是通過在教育,讓會計人員不斷的深造,從而彌補自身的不足。最后,則是加強企業的管理以及監督,從五方面著手,能夠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魏琳.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04):146-148.
[2]梁立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狀及治理對策探究[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88-189.
[3]羅倩.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4(03):166-168.
[4]張清風.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及治理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6(05):156-158.
[5]張志梅.淺談治理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J].經濟師,2012(05):122-124.
作者:陳少蘭 單位:廣州華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