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本科會計專業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時代背景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會計專業教學的需要,會計教學進入瓶頸期。因此如何構建構建有助于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程教學體系是各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大智移云” 會計專業 技能教學
一、引言
“大智移云”,即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縮寫。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和應用從理論轉化為了現實;云計算為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支撐;而大數據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反過來助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的發展,使軟硬件更加智能化,從而推動實業領域的智能制造。“大”“智”“移”“云”彼此之間相互融合,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即將掀起新一輪產業變革。在社會進步和信息技術的變革背景下,會計工作也發生了改變:會計分工更加趨于專業化、會計信息更加趨于數據化、會計準則更加趨于標準化、會計管理更加趨于集權化、集中化、會計人員知識結構更加趨于多元化。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使命就是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動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并向有需求的企業輸送專業人才。因此如何做好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是值得會計學教師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大智移云”時代背景下,通過分析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現狀,剖析當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二、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現狀
(一)會計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一般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設置的會計學主干課程主要有《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等。教學方法仍以“填鴨式”的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而上機實踐教學僅作為教學計劃中的一小部分,只是作為課堂講授的一個輔助環節。最終,導致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和實際業務處理相脫節。傳統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實踐創造力不足,學校培養的學生也無法適應市場及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
(二)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傳統的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以培養學生能勝任中小企業及其他單位財務經理崗位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所以為了提高本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重點培養學生的考證通過率,“唯證是從”。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通過率,會反復講解考試的重要內容,非重點內容往往則忽略,造成學生無法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掌握的會計知識不全面。所設置的課程中,理論課程豐富,但實踐課程卻很單一。比如,學生花大量時間學習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理論課程,配套的只有會計綜合模擬一門實踐課程,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無法協調發展,造成大部分會計專業畢業生業務處理能力差。
(三)師資隊伍結構嚴重失衡很多院校的會計專業老師是從學校畢業就到學校參加工作,缺乏將理論知識與現實業務相結合運用的機會。教師沒有企業的實踐經驗,不了解最新會計業務工作流程及可能出現的問題,使得教師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無法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進行全面的指導。最終,導致實踐教學的結果是沒有可操作性,對學生將來就業也沒有任何指導意義。
(四)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方法不當目前本科院校的會計實訓課程一般是仿真模擬實訓,如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納稅申報模擬仿真實驗、成本管理會計模擬實驗等,在軟件平臺模擬某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處理。一般教學方式是教師將整個實驗操作步驟一一演示,學生觀察后進行模擬練習,有的軟件直接提供操作答案,部分學生操作過程中不進行思考,直接查看答案填入系統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缺乏溝通和合作,學生沒有開拓創造思維。
(一)構建“八化”會計專業教學體系構建系統化的應用能力培養體系,形成“八化”會計專業技能教學路徑。“八化”具體指會計內容教材化、會計教學課堂化、會計師資團隊化、會計考核平臺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會計提高競技化、會計實踐社會化、會計水平證書化。會計專業選用的教材要具備前瞻性、過渡性原則,不同教材之間能夠實現無縫對接,比如會計手工技能教材應由傳統的以會計要素為導向轉變為以會計循環為基礎、經濟業務為導向的手工實務操作教程;會計電算化技能教材應由傳統的以功能模塊為導向轉變為以功能模塊為基礎、經濟業務為導向的電算化實務操作教程。除了傳統專業課程,再設置大數據、智能財務、商業智能分析等理論及實務操作課程,以創新創業學科技能競賽活動為載體,開展專家講座系列活動。如每年舉辦的ERP沙盤抵抗競賽、會計實務、會計信息化競賽、創新創業挑戰杯大賽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以“課堂”教學為抓手,“線上傳授硬知識、線下培養軟實力”,利用線上資源和信息化平臺,引入智能化過程考核和激勵并存的管理模式,積極推廣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使得學生積極參與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任務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活動。
(三)師資隊伍建設與時俱進要培養出適應智能化財務發展的應用型會計人才,首先老師要具有與時俱進的意識,不斷更新財務專業知識儲備。高校可以定期派遣會計專業教師到當地企業進行掛職實務鍛煉,深入了解企業的智能化財務變革過程,使師資隊伍更具有實踐指導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等。可以邀請名企業家進校為師生做講座和授課,或聘請專業機構從業人員如注冊會計師作為實踐課程的兼職教師,提高師資隊伍中電算化教師的比例。在“大智移云”時代下,會計專業實訓教師更應該有責任感參與到新技術新財務形態的學習中去,積極參與各種會計前沿培訓和研討,一方面深入了解目前會計面臨的巨大變革和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更要學習如何更新自己的實驗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等平臺先進技術,如采用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新穎互動式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四)將校企合作進行深度融合高校可以與當地企業合作,將企業財務室請到會計實訓室,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財務工作過程深度融合,讓學生真正進入到企業實際經濟業務中去,實現理論知識向工作實踐轉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企業提供全真的一線工作現場,學生可在完全真實的財務部門環境中實驗、實習,很快融入自己的財務角色,有利于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更有利于其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實現會計實訓教學模式由仿真模擬實訓向頂崗實習轉變。
四、結束語
在“大智移云”新形勢下,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尤其是會計專業技能教學仍處在極端落后的狀態,無法適應本科會計學專業教學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信息化平臺,積極推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深度,增加教師社會實踐鍛煉機會,才能培養適應時展的綜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宋榮興,張雪雁.”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如何應對發展困境[J].財會研究,2018(12):27-31.
[2]齊殿偉.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與重構——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J].商業會計,2018(16):122-124.
[3]陳文.立足于培養管理型人才的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改革分析[J].財會學習,2016(02):146+148.
[4]林玲.“大智移云”時代會計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討——基于“三業”維度[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07):73-77.
[5]偉寧.展望“大智移云”時代下的財務未來[J].中國工會財會,2016(12):57-58
作者:戴佳俊 莊子毅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