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變化特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了“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并分別從學生、學校、家庭、社會4個方面提出了“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引導策略
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是青年學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對自身職業價值的追求和向往,指導著一個人的求職行為,對求職成功具有導向作用。隨著2017年795萬高校畢業生走上就業崗位,第一批“95后”變成職場中的新力量,“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也呈現出新的特點,這需要對他們價值取向的變化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95后”大學生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視野開闊,還擁有極強的創造能力和懷疑精神,這些鮮明的特點必然會影響他們就業的價值取向,使“95后”大學生的擇業出現新動向。
1變化特點
1.1選擇工作更重視成長和興趣智聯招聘了一份《2017年大學生求職指南》,這份指南的有效樣本達93420份,其中關于理想工作的回答,有55.9%的“95后”大學生首先選擇“不斷學習新東西,獲得成長”,其次才是“待遇好”和“行業/公司的發展潛力”,其所占比重分別為34.9%和52.2%[1]。這也是歷年關于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中,成長訴求首次超過待遇要求,一躍成為大學生就業選擇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見,“95后”大學生求職時不僅僅是要找一份謀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看中自我的成長和發展。此外,“95后”大學生在求職時越來越考慮個人興趣,在這份報告中有22.8%的應屆畢業生求職時首要關注的是工作是否符合個人興趣。城市畫報和騰訊QQ聯合推出了《“95后”興趣報告》,在4000余份問卷中,關于職業選擇,有62%的“95后”把“符合個人興趣”列在第一位;有接近6成的“95后”在興趣發展中遇到各種困難、不解、嘲諷時,都選擇了“不放棄”[2]。可見,“95后”在求職過程中更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1.2求職追求更加多元和自我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結果,2017年有近4成畢業生選擇了與本專業不對口的工作,這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市場用人需求的多元化,同時也反映出以“95后”為主的畢業生群體求職追求顯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越來越多的“新興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就業觀念和渠道,他們敢于創新,也樂于嘗鮮,商場陪購師、戶外遛娃師、線上聲優、直播網紅、網游陪練等一大波新興職業成為“95后”擇業的新選擇。在當前“互聯網+”的大形勢下,創業門檻越來越低,有15%的“95后”大學生選擇創業。朝九晚五的白領模式仍然是工作方式的第一選擇,但這種模式不再是絕對的優勢選擇,無論是在家辦公還是創業,或者自雇自足的方式都以很大的比例上升,沖擊著傳統的工作形態。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畢業生畢業之后不就業,給自己幾個月到1年不等的時間,去游學、做義工、實習,或者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這樣的做法被稱為“慢就業”,并且“95后”慢就業、不就業的比例呈遞增趨勢。可見,當前“95后”大學生求職時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同時也更加理性、自我。1.3求職行為更加客觀與務實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屢創新高,就業最難季、就業更難季不絕于耳,“95后”畢業生在一入校就被灌輸就業壓力大、要從實際出發、早做準備之類的信息。“北上廣”不再是他們擠破了頭也想留下的城市,“95后”的大學畢業生開始充分重視自身的就業前景、工作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留在中西部工作。在《2017年大學生求職指南》中,大學生希望到以杭州、蘇州、青島、成都、武漢、南京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達到37.5%,這一比例超出了希望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29.9%),與此同時愿意在二線城市就業的比例也達21.3%[1]。“95后”不僅不再一味追求留在一線大城市,對大企業、鐵飯碗、洋飯碗的追求也有了新變化。在《2017年就業藍皮書》中,大學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2屆的53%上升為2016屆的60%,同時大學生在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就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民企、中小微企業是大學生主要就業去向,且比例持續上升[3]。“95后”大學生應聘最激烈的互聯網公司不再是“BAT”,他們的預期薪酬也降低至4421元。由此可見,“95后”畢業生對就業的要求也漸趨客觀、務實。
2影響因素
2.1個人因素“95后”大學生出生、成長在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的自我價值觀。除此之外,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鋪天蓋地的信息流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片面性,猶如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和認知造成巨大影響。“95后”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和使用者,更是信息的傳播者。“95后”大學生更熱愛自由,他們更喜歡自由輕松的職業,他們不將就,崇尚“我就是我”的自我認知,“網紅、主播、聲優”等互聯網經濟衍生的系列職業符合他們的性格,成為他們就業創業的首要選擇。“特立獨行”的“95后”將自身的興趣和生活緊緊地融為一體,同時將興趣作為自己生活、職業選擇的第一影響因素,他們是“興趣至上”的一代。在工作身份的認同度上,“95后”也有著自身獨特的解讀,在自我表達中很少用工作職務來介紹自己,更多的是采用自己的個性、性格和興趣、達人的方式,這也從側面說明“95后”更加追求自我的個性。2.2家庭因素家庭環境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因而家庭環境的影響對大學生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家庭環境是影響“95后”大學生進行就業選擇的又一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父母的職業現狀、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發展前景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孩子的就業觀念和選擇。有關調查表明,在“95后”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來源中,家人所提供的信息占35%以上,這表明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影響異常深遠。“95后”大學生的父輩大致是“65后”“70初”的一代,這一代是恰逢改革開放的一代,這一代正好迎接了改革的每個重要歷史時刻。“95后”經歷了中國家庭對子女付出由“人多錢少”到“人少錢多”的重要時刻。這批“95后”大多來自物質富足的家庭,從小家境殷實,沒有經濟煩惱,不用為經濟發愁。也許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95后”大學生家庭也不急需孩子畢業后就找工作養家糊口,所以很多畢業生并不著急找工作。“95后”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興趣起步早,很早就接觸到了各種各樣好玩的事情,所以在擇業時往往把個人興趣和愛好放在首位。2.3學校因素高校培養的人才最終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如今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互聯網+”、大數據、分享經濟等經濟發展新形態迫切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專門人才。而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畢業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尋求不到合適的畢業生。這種結構性矛盾說明當前高校的專業設置已經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沒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及時進行專業調整和定位,培養的人才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學生的知識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就業的矛盾。同時,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有根據、有目的的就業指導和培訓對大學生就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此外,高校還應具備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來確保就業指導工作的順利進行。但是,目前許多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還有欠缺,不少高校沒有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很多高校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還只是空泛的理論,針對性不強。同時,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也過于教條化、理論化,缺少一支具有職場實戰經驗的師資隊伍,缺乏與就業市場的有效結合,這使得很多大學生對就業指導課學習熱情不高,思想上不夠重視。2.4社會因素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這些對產業發展和就業格局產生新的變化。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文化觀念多樣復雜,一定程度上對“95后”的就業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侵蝕著大學生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在日后又會影響其就業選擇和價值判斷,進而形成自身的就業觀。當前互聯網經濟使得創業變得更加簡單,成本更低,近幾年國家大力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大學校園里呈現出一股創業的熱潮,增加了“95后”大學生畢業后創業的選擇。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消費持續升級,未來的年輕人會更早地接觸到不同的興趣領域,互聯網快速發展使信息越來越多元化,再加上網絡社交更為普及,興趣領域變得越來越細分,每個細分興趣領域都能在社交網絡的作用下將有相同愛好的人聚集成一個圈子,“95后”大學生也有經濟能力參與到不同的興趣領域當中。
3引導策略
3.1從學生的角度:正確認識時代和自我“95后”大學生有著自身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首先要正確認識所處時代和環境的特點,特別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新的就業趨勢和國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同時,兼顧價值觀和興趣,只有順勢而為,將自己的就業目標與社會的要求相結合,將個人的發展融入社會發展的大潮中,個人才能夠有所成就,才能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中施展拳腳,脫離社會發展或者背道而馳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大學生還要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判斷,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職業定位,有自己明確的興趣傾向而又不脫離實際,將興趣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要對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有明確的認識,選擇能夠勝任的崗位和職位;還要積極主動出擊,收集各方面的就業信息,了解行業和職業的最新發展,做到勝券在握。“95后”大學生還要認識到創業、擇業、就業都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擯棄一步到位的就業思想,因為這種思想對他們的就業無任何益處可言,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3.2從學校的角度: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和就業指導“95后”大學畢業生對職業有著較強的興趣,希望進行深入的探索,同時也愿意進行創造性的活動,這對“95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和就業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不是畢業前的事,而是貫穿求學生涯的始終。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學生成才發展有機結合,通過第一課堂職業生涯教育課和第二課堂職業生涯活動的立體式模式加以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是教育部明確要求設置的,很多學校都已經開設了必修課,要對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進行精心打造,選拔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授課教師,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早日明確將來的職業定位;職業生涯活動要覆蓋到校內、校外,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使學生能夠接觸到行業發展的成功人士,參與到相關的走訪、實習及求職就業過程中,提高求職就業的能力和技巧。在就業季通過微信、微博、手機APP等多種平臺,及時為學生推送就業信息,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就業中的實際問題,對就業困難學生做到一對一的幫扶。3.3從家庭的角度:對學生就業進行正向引導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影響之大已經是一個不爭事實,因而對于“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引導,家庭也要參與其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價值觀教育,通過價值觀的引領使孩子的就業觀念變得更加合理,使他們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定位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要關心當前社會需求的變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把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潮中。雖然父母的職業現狀、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發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就業觀和選擇,父母也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就業信息,但是不要左右孩子的選擇,而要在幫助其分析利弊給予建議的基礎上,讓孩子自主做出職業選擇,結合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做自己的主人。現在的家庭大多比較殷實富足,并且大多數“95后”是獨生子女,但這不應該成為孩子不就業或者晚就業的理由。對孩子的就業進行正向引導,讓其樹立自立的觀念,讓他明白就業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意義,在科學合理就業過程中更好地融入社會。3.4從社會的角度:形成就業的良好環境和政策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要在全社會進一步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理念,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風氣,形成職業不分貴賤、行行出狀元的良好就業環境。政府和企業要根據“95后”大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制訂相應的就業措施,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全方位幫助,讓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積極援助中西部地區,促進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同時也要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大學生的利益。此外還要平衡中小城市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人才競爭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到基層工作,明確普通畢業生基層工作的待遇、晉升、發展的政策和路徑。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形勢下,進一步鼓勵大學生參與到“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大潮中,為大學生創業給予更多資金和政策支持。與此同時,給予畢業生更多的關懷,使他們能夠安心扎根基層,服務基層人民。政府要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鼓勵他們能夠在私企和中西部地區開拓市場,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王亭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